“喏。”甯貴妃,焉能不知輕重。
二十載如一。心中所想,皆是劉備。
“聞夫君,欲於丙午,親‘鑄陽燧’。”甯貴妃遂問:“不知何故?”
“‘陽燧取火於天,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公孫王後言道:“五月丙午,乃匠人之祀。夫君有意,與上巳、重陽、正臘,並列。稱‘端陽’,亦作‘端午’。‘端’者,‘首’也。乃指‘丙午日’。”
“‘陽燧,金也。取金盂無緣者,執日高三四丈時,以向,持燥艾承之寸餘,有頃焦之,吹之則燃,得火’。”墨門之事,甯貴妃,自也知曉。
所謂“陽燧”,便是凹麵銅鏡。以聚日光,燃“艾炷”施灸。故後世曰:“陽燧,火鏡也。以銅鑄成,其麵凹,摩熱向日,以艾承之,則得火。”
墨門自古便有,五月丙午,鑄陽燧之儀。乃出匠人之節。薊王有意,改匠人之節,為舉國之慶。
“不知夫君,如何行事?”回憶少時,點點滴滴。甯貴妃,不禁莞爾。論奇思妙想,天生劉三墩。
“薰艾草、飲菖蒲;食角黍、賽龍舟。”公孫皇後,如數家珍。
菖蒲酒,天下珍釀。昔孟陀,以菖蒲酒一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乃春臘二賜之常客。國老宿臣,皆得享用。
“角黍”,時下江東,又稱“鶩角黍”。
《太平禦覽》引晉人周處《風土記》:“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草木灰浸泡過濾)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zong),一名角黍。”宋人周邦彥《齊天樂·端午》詞曰:“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葉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餽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正如試兒之禮。鶩角黍,乃楚人所創,興於江南。時下,尚不見於河北。
薊國因水而興、所謂,“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於南港水道,行百舸爭流。譬如西林賽馬也。
“夫君乃為,楚漢和合也。”甯貴妃,一語中的。
“此其一也。”公孫王後,柔聲言道:“‘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禮也。三月上巳之後,於五月丙午,再立國禮。亦為‘溥天同慶’,以睦國人,乃其二也。”
“夫君,天生。”甯貴妃豈能不知。隆重禮節,三日大酺。舉國同慶,與有榮焉。聚攏民意,淬煉國風,無往不利。
於是,上巳、端午、重陽、正臘。遂成薊國,四大節慶。可比,“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與民同樂,是也。
既是丙午之節,必行於丙午日。漢時不比後世。毋論上巳、亦或是丙午,皆因天乾地支,黃道運行而變。然終歸略同。
先行預備,不誤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