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第五十八章 給班昭直播明清烈女傳 世……(1 / 2)

先前也說了,東漢時期的天災頻繁,加上生產力低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十分淒慘,一旦遇上水旱災害,造成饑荒,屢屢出現人相食的慘狀。

因此百姓對於田地和糧食看得十分之重,哪怕是官府下令,也不願貿然放棄原本耕種的五穀而去栽種一些聞所未聞的神奇高產作物,對於百姓們來說,隻有親眼看到,親手拿到的,才是真實。

可同樣因為天災不斷,無力抵抗天災的人們難免會追求神明庇佑,迷信祭祀,所以才顯得像鄧綏這樣不信神不迷信,寧可消減開支去賑災也不願大舉祭祀的人格外另類。

當這樣一個不信神的皇太後,要拿出在這個世界尚未引入中原的糧食作物,讓朝臣百姓相信並推廣種植,開頭原本很難,可借助這天降神諭的直播,以天降隕石中包含的寶物來推廣,就變得格外有說服力。

在鄧綏的視角,依然是科技推動生產力,而在一直口口聲聲打著“天命”旗號的朝臣和懵懂盲從的百姓眼裡,這就是神諭,是來自上天的恩賜。

當然要接受,且充滿希望地開荒,播種,精心照料這些來自上天的神物,待到收獲時,所有人都被那埋藏在泥土裡一串串豐碩的“土豆”和“紅薯”所震驚,被那一株株玉米杆上剝下來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所震撼,第一次發現,原來神賜予的回報,也有不打折扣的時候啊!

要知道,以前他們求雨千百遍,可能才有一兩次靈驗。

麵對地龍翻身和天降隕石,水災蝗災之類的,那是求神祭祀基本上都沒用。

而這一次,皇太後都不曾舉行大型的祭祀典禮,就能找到這些上天賜予的神物,真的種出了畝產上千斤的糧食作物。

整整十年,包括皇太後在內都一天隻吃一頓飯的人們,在收獲的這一天,終於看到了能吃飽的希望。

就連那些原本半信半疑,準備等著收獲季到來時打臉的世家官員們,這會兒也徹底無話可說。

在這個持續多年天災**的國度,能夠得到這麼多糧食,百姓才不管是皇帝還是皇太後當政,隻要能讓他們吃飽肚子餓不死妻兒老小,那就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再生父母。

被公車接入京都,直接上任郎中令的張衡,也不負所托地根據鄧太後的描述,製造出第一架“望遠鏡”。

對於能夠發明創造出獨飛木雕、渾天儀、瑞輪蓂莢、漏壺的大佬來說,在有參考說明提示的情況下,打造出一架“望遠鏡”並不算難事。

張衡甚至還根據打磨水晶片的弧度和鏡筒調焦的靈光一現,從單管“千裡鏡”到支架“觀星鏡”都做出來不說,甚至連鄧綏不曾說過的放大鏡和近視鏡也都打磨了幾套,其中一套“眼鏡”還安裝上了精致的框架送給了班昭。

班昭自幼好讀書,當初在東觀藏書閣編寫《漢書》時,日以繼夜的翻閱典籍和史官們的起居注,在那昏暗的燈火下,早就熬壞了眼,成了高度近視眼,看人看物大都是模糊朦朧的一片。

也多虧鄧綏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從第一批造出的蔡侯紙開始,就一直無限量為她供應紙張,她的書法才沒有因為近視的緣故而退步。

陳曦甚至認為,或許就是因為近視的模糊視覺,才讓她更追求字體的美感。

而蔡侯紙的推廣,也讓更多的學子受益匪淺。

畢竟,用竹簡寫字和的難度和分量,那真是誰用誰知道。

相比班昭第一次看清楚周圍人的震撼感覺,張衡更在意的是自己用“觀星望遠鏡”所看到的一切。

張衡十六歲就開始遊學在外,甚至拒絕了漢和帝時期的舉薦和征召為官,他的興趣廣泛,才智過人,在學習《五經》之後,發現自己的興趣更多在於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是個典型的高智商科技人才,不善於交際,在當時表現出的淡泊名利,拒絕入朝為官,其實更多的原因還在於他的所學所長,並不為當時的皇帝和大臣們重視。

直到他遇到了鄧綏。

就如同千裡馬遇到了伯樂。

哪怕當初鄧綏重用他的原因是為了堵住群臣們以“天象”指責她導致朝廷“陰盛陽衰”、災禍連綿,張衡依然為能夠有一展所長的機會而不惜餘力,最終成為一代“科聖”,可惜在鄧綏英年早逝後,掌權的皇帝對他並不友好,一度被貶官,哪怕後來再次被啟用,也沒有了當初那個不惜餘力支持他的伯樂,讓他能夠繼續在科技之路上發揮所長。

這次鄧綏有了“金手指”,等於給張衡也開了掛,研製出的一係列望遠觀星鏡和近視鏡,成了朝中最受歡迎的新品。

張衡向鄧綏演示了用觀星望遠鏡觀測星空的方法,說道:“臣以此物觀星,較之肉眼百倍有餘。以此為記錄參考,臣便可改進渾天儀……”

渾天儀是由西漢耿壽昌所發明,而張衡在他的基礎上,根據多年的觀星記錄,創造出更為全麵和精確的“漏水轉渾天儀”(注1)。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