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小半年時間,姐妹倆每天都要幫著馬氏把推車推出門,因為她們的學校距離四合院並不遠,而馬歆的意思是讓他們賺個小錢顧著家裡的開支就夠了,所以就沒讓馬氏往彆的地方擴展。
每天上午出去,下午在家忙碌拾掇原材料,晚上休息。
一家人合理分工,倒也找到了生活最為快樂向上的生存方式。
等學校放了寒假,她們就將戰場轉移到辦公樓多的地方,母女三人每天一起出去,一起回來。
看著她們對生活越來越有盼頭,馬歆想著自己即便出了國,她們應該也能活的很好。
馬記的小吃車經過一年半的發展,竟攢下了一萬塊錢的存款,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下去,在八四年的九月份,馬歆用自己攢下的兩萬塊和馬氏母女幾個的一萬塊,買下了王府井附近的一座二層門麵房。
有了門麵房,她們的小吃也就不局限於肉餅菜餅之類,而是開始融入各種麵食,夏天是涼麵、涼皮、米皮,冬天是麻辣燙、米線、擔擔麵、炸醬麵、熱乾麵等天南海北的,但凡是馬歆曾經做過的,基本上都加入了進去。
有了門麵隻靠她們母女幾個肯定是不行的,於是她們開始招工,馬歆親自麵試,一輪又一輪折騰下來,門店裡招來了五個廚師和十個服務人員,還有幾個雜工清潔工,統共二十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