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蠻子們仰慕我華夏文,正是傳播聖人教化之機,如何要敝帚自珍?”
崇禎皇帝卻是啞然失笑,又他娘的一個讀書讀傻了的蠢蛋。
你他娘的大方,人家誰跟你大方了?什麼玩意不封鎖你?這樣兒的蠢蛋,最好能讓他穿越到後世看看就知道大方的後果,要不然整天就會想著什麼傳播聖人教化。
教化你妹。
崇禎皇帝懶得理會這種越理他就會越來勁的傻蛋,搖頭一笑,對著那讀書人道:“這位兄台說的是,是小可鄙薄了。”
那讀書人見崇禎皇帝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頓時就覺得自己麵子被人掃了,向崇禎皇帝拱拱手後,問道:“宋應星,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你他娘的跟後世四九城的那些頑主們一樣茬架之前先盤盤道呢這是。
被這個宋應星逗的想笑的崇禎皇帝乾脆拱手道:“小可姓朱,朱曉鬆。”
不對啊,宋應星?這名字怎麼這麼耳熟呢?是哪個大牛來著?
隻是不待崇禎皇帝想起來這個宋應星到底是何方神聖,宋應星就已經拱手道:“小可見朱公子方才發笑,可是小可哪裡說的不對麼?”
崇禎皇帝笑道:“敢問沈金台,入夷則夷入夏則夏這句話出自於何處?”
宋應星臉色當即就變了。
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其實哪個子都沒有說過這句話。
而這句話真正的出處,是效力於蒙元的偽儒許衡為論述蒙元政權的合法性而發明的。
其核心論述即“擁有華夏這片土地延用華夏製度”的“無論是否具有華夏民族血統”都承認它的合法性。
崇禎皇帝這一句出自於何處,對於這宋應星來說,根本就是打蛇打七寸,直接就說明了這句話他本身就他娘的不合法!
雖然說開國的太祖洪武皇帝是認可了元朝的合法性的,可是實際上,誰也沒把這種認可當回事兒。
真要當回事兒的話,成祖永樂皇帝五征蒙古算怎麼一回事兒?
說白了,還不是看上了人家的地盤夠大,想要再都搶回來——所謂認可他的合法性,是老子看上了他的地盤,所以要“自古以來”。
而當今天子登基之後,已經不止一次的有偽元這個詞流傳了出來——丫的擺明了就沒把太祖洪武皇帝的什麼說法當回事兒。
崇禎皇帝見這宋應星臉色變了,便接著道:“子曰: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也。
孟子曰:臣聞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
小可以為,蠻夷者,人麵而獸心,弱則卑服,強必寇盜,不可與人同論之也。”
宋應星怔了怔,卻又拱手道:“此時不正是需要宣揚聖人教化之機?孟子亦有用夏變夷之說。”
崇禎皇帝卻冷笑道:“永樂十年六月,遼東建州衛指揮僉事李顯忠奏:塔溫新附人民缺食乞娠貸之。
成祖永樂皇帝答曰:薄海內外,皆吾赤子,遠人歸化,尤宜存恤。其即遺人發粟娠之,毋令失所;
永樂十年
正統五年,建州左衛凡察等遷來蘇子河流域“家口糧食艱難”,朝廷除令總兵官安插其與李滿住居住外,又令遼東鎮守總兵官“給糧接濟”;
正統九年,建州衛都督僉事李滿住奏其衛從它地遷回的二百二十餘口人“甚是饑窘,乞加娠恤”。
英宗皇帝即令戶部大臣“速令遼東都司一量撥糧米接濟”;
明萬曆四十五年,即老奴反叛兩年之後,因“上年水災,胡地尤甚,饑寒已極,老弱填壑。奴酋令去覓食……群胡逐日出來”,朝廷仍及時給予娠濟。
我大明四夷諸蕃,以建奴所被為最厚。然而在萬曆四十六年,老奴努爾哈赤又是如何起兵舉事的?”
被崇禎皇帝說的一愣一愣的宋應星感覺有點兒懵逼。
老奴起事這事兒,整個大明就沒有不知道的。但是大部分人都知道老奴是以七大恨起的事,卻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七大恨到底是哪七大恨。
崇禎皇帝望著這宋應星懵逼的模樣,心中卻是湧起了無儘的悲哀之感。
太他娘的扯蛋了,大明朝養士三百年怎麼就養出來這麼些貨色?不是水太涼就是狗屁的夷狄入中國什麼的。
就連這個自己知道名字的大牛也是這般的想法?
打定主義要把這宋應星從錯誤路線上拉回來的崇禎皇帝冷笑一聲後接著道:“七大恨甚麼的,回頭你自己去了解罷。其中究竟幾分真幾分假,你也儘管去求證。
隻是小可想要說的是,如此優待之下,還稱不上是教化?比之朝鮮,建奴之所得不厚?
朝鮮的宣祖大王是怎麼說的?
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如今以朝鮮之子所得,尚不如建奴所得之厚,然則朝鮮伺俸大明如父,而建奴仍是起兵反叛,遼東漢人幾乎屠戮一空。
請問小哥,夷狄入華夏,當真可以華夏之?”
宋應星乾脆就是驚呆了。
雖然說向來有著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可是眼前這個公子哥說的這些事情,彆說是秀才了,就算是舉人又有幾個能知道的?
崇禎皇帝看著目瞪口呆的宋應星,冷笑道:“讀書不是壞事,可是讀書讀傻了可就不是什麼事了。我華夏先民之智任憑蠻夷學了再來欺我華夏子民?
當真是彼其娘之!”
------ps:以下字數不收費,附上七大恨讓大家夥兒看看--------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複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穀,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淩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淩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