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禎皇帝原本的打算裡,其實也是要把朝鮮弄成內附的——日本都得弄成自己家的地盤,何況朝鮮?
有了日本,等於是在東海之外有了一座永不沉沒的航母,朝鮮再橫在中間算怎麼回事兒?
不內附還留著惡心自己?
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到底是要臉還是不要臉,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不要臉,朝鮮國主要求內附自己直接同意就行了,但是這吃相上未免有些不太好看?
要臉,人家要求內附就這麼直接同意了?然後再像琉球什麼一樣的折騰折騰公投?
而且,萬一自己現在沒有同意,然後派兵懟死了建奴,幫助朝鮮解除了危機,綾陽君李倧反悔了怎麼辦?不想內附了怎麼辦?
畢竟當朝鮮的國主那也是關起門來的土皇帝不是?
反正換位思考了一下,崇禎皇帝覺得自己肯定不會乾出這種狗屁倒灶的事兒來。
畢竟琉球要求內附,是因為剛剛被人懟的欲仙欲死,連地都割了,請求內附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這朝鮮是怎麼回事兒?尤其是綾陽君李倧,好好的外藩不當非得內附?是不是有病?
這要是換成自己,哪怕是現在有外星人跑來說我們替你懟死建奴,大明成為我們某某星人的附屬就好——崇禎皇帝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關門放廠衛,而不是會同意這種操蛋的條件。
然而被崇禎皇帝召進宮的溫體仁和張惟賢都表示綾陽君想要內附很正常,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兒了,用不著這麼大驚小怪的。
因為朝鮮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景命神曆弘功隆業顯文毅武聖睿達孝昭敬大王,也就是宣祖李昖,就已經正大光明的要求過內附了。
原因就是知名矮矬子豐臣秀吉腦袋一熱乎,打算借道朝鮮進攻大明被拒絕之後懟上了朝鮮,所以李昖就借著這個機會請求內附。
但是李昖謀劃的這事兒沒有成功。
畢竟當初大明開國之時就已經指明了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安南、占城、真臘、暹羅、蘇門答臘、瓜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尼、西洋頊理等十五個國家為不征之國,同意內附實在有點兒不符合當時的主流社會價值觀。
內附這種事兒不符合當時主流的社會價值觀,可是符合崇禎皇帝的價值觀啊——到了朕手裡的就是朕的,敢說不是的,讓許顯純找你們談談?
所以溫體仁的意思很簡單:反正陛下您都這麼不要臉了,這時候還忸忸捏捏的乾什麼?直接同意了啊!
已經不算是太小白的小白皇帝崇禎,皺著眉頭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關於朝鮮內附之後的待遇問題。
按正規禮製講,大明皇帝頂十二旒冕或十二梁冠,穿十二章袞服,親王和太子為九梁冠、九章服,郡王七梁冠、七章服。
朝鮮、安南、琉球和其他屬國國王的級彆應是的“郡王”,但是大明唯獨賜給朝鮮國王衣冠是九梁冠、九章服,其他屬國則為七章。
如此一來,無形之中就把朝鮮的地位給提了一級,與大明的親王相同了。
甚至於建文帝那個智障還特許朝鮮國王可以比照宗室用五爪龍——雖然還是九章紋服,可是後世很多蠢貨,尤其是棒子們就以為他們家的主子是皇帝的待遇了!
實際上,五爪龍沒有問題,因為這是建文帝特許的,你讓朝鮮國主把九章紋服換成十二章紋的試試?
懟不死丫挺的,哪怕是朱允炆那個智障也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的出現!
那麼問題來了——朝鮮現在的國主綾陽君李倧用的已經是九章紋服加上五爪龍了,內附之後,理論上來說應該是有優待的,也就是抬高一級。
再往上台就是十二章紋服了,崇禎皇帝和李倧穿一樣的衣服?到底誰是皇帝?
想到這兒,崇禎皇帝也不禁感歎一聲,穿越真他娘的是個技術活!
穿越早了,萬事無憂,穿越的晚了,尤其是像自己這樣兒的,麻煩事兒簡直就是一堆。
想要殺個人什麼的,還得先看看戶籍——五等漢?殺了殺了,沒問題,不會有人關心的。
萬一要是殺個建奴什麼的,臥槽,河蟹404降維打擊了解一下?有人天天光腚腫菊舉報了解一下?
就像現在這事兒,萬一給的人家朝鮮人待遇低了點兒,以後那朝鮮人民能樂意?不得天天找光腚腫菊舉報?
蛋疼不已的崇禎皇帝乾脆把目光轉向了溫體仁:“溫愛卿對於朝鮮內附之事有何看法?”
斟酌再三之後,溫體仁才開口道:“陛下,臣以為可以許之內附,畢竟朝鮮昭敬大王已經請求過一次內附,如今綾陽君再次請求內附,於情於理都應該答應。”
嗯了一聲之後,崇禎皇帝又接著問道:“若是同意,又當如何封賞綾陽君?”
崇禎皇帝現在也很佩服溫體仁這股子不要臉的勁——於情於理?什麼情?什麼理?
反正一時之間,崇禎皇帝沒有把這個情和理給弄明白,依舊是迷迷糊糊的。
當然,這個不是關鍵,關鍵還是在於對於綾陽君的封賞。
溫體仁則是躬身道:“啟奏陛下,不若封綾陽君為親王?
雖然綾陽君現在使用五爪龍服並不違製,然則畢竟是同郡王例而非親王,當用七紋章服而非九紋章服。
一旦陛下許之內附,其用之則為違製,不用則降為郡王。不若封之為親王,使其用之名正言順,再另行賞賜一些也就是了?”
點了點頭,崇禎皇帝又望目光投向了張惟賢:“英國公以為如何?”
張惟賢自然清楚崇禎皇帝的心思——能不花錢就不花錢,能少花就少花,實在不行,花一文得有十文的好處才行。
如今溫體仁提出來的封賞,隻是區區一個親王的頭銜外加一些其他的賞賜就把人給打發了,這種好事兒自然是皇帝樂意見到的局麵。
想了想,張惟賢就讚同道:“臣以為如此甚好,可另許張綾陽君三百護衛,任其在朝鮮軍中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