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讓你們做一個艱難的決定(2 / 2)

這下子崇禎皇帝更高興了。

三百護衛跟大明藩王們被削去的三個護衛或者幾個護衛不一樣,那就是簡簡單單的三百人。

不像是大明藩王,一個護衛的人數從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到了綾陽君這裡,乾脆等於是隻剩下了三百甲士而已。

至於說三百朝鮮甲士能翻起什麼風浪來,打死崇禎皇帝這個曆史小白他也不會相信——光錦衣衛都能在一個時辰之內徹底懟死這三百甲士。

事情商量到了這個份上,其實已經等於是接受了綾陽君的內附,所欠缺的也不過是時間和流程而已。

畢竟內附不像是上街買菜那麼簡單,一整套的流程走下來,沒有幾個月的時間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琉球的內附流程還沒有走完呢,更彆說比琉球大了許多的朝鮮了。

而最最重要的流程,就是開頭第一步——首先要由朝鮮使節在朝堂之上提出綾陽君願意獻土來歸的請求。

隻是第二天的大朝會剛剛開始,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有等朝鮮使節開口,就直接吩咐道:“王承恩,宣旨。”

王承恩應了,隨即便從旁邊的小太監端著的托盤之中取過聖旨,朗聲讀了起來:“

朕仰承天道,俯禦萬方,念此軍民,誰非赤子,隻因遼東建奴為亂,一二無知,漸至脅迫從奴。

遼東百姓多受其苦,亡辜被僇,不知其幾。朕痛心惻念,寢令靡寧。

目今兵甲齊備,行將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難分,雖指示生路,猶恐各官舉行未善,若輩猜懼多端,或疑將領計誘殺降,或疑有司分彆看待,或慮日後奸棍詐害,或慮目下生業銷亡。

種種深情,良可矜憫,為此再頒赦書,遣官馳諭。如在悔罪投誠,棄邪歸正,即稱救回難民,逐一查明籍貫,各省編入保甲。平奴後各省分起護歸,各安井裡之樂,永消反側之心。

道府有司,即以遼民收複多寡安插得所為殿最,違者指參重治。其或才力出眾,聽其圖功自見。一體敘錄;如怙終不悛,即合眾夾剿,務儘絕根株,無滋餘孽。

撫順剿逆,朝廷法實無私;出死入生,若等不可失算。詔布遐邇,鹹使聞知。”

崇禎皇帝這麼玩,根本就是在玩多重標準,同時逼著遼東的百姓們做出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

所謂的多重標準,就在於現在遼東主動要求回歸大明的,肯定是要按戶籍來打散分配到各省的,甚至於想要軍前效力的,也不是不可以考慮。

不主動回歸大明的,肯定是要被剿滅的,甚至於和被抓回來的那些個百姓待遇一樣——就算比建奴強,也要比這些主動來歸的百姓們差上許多。

至於說逼迫遼東百姓做一個艱難的決定,那就完全在於“聽其圖功自見”這一句了。

簡單點兒說,就是這些人如果砍了建奴的人頭想要參軍,那麼也是可以滴,而且待遇肯定要高於那些沒有殺建奴的百姓。

當然,這些殺了建奴的人以後怎麼管理,會不會有探子混跡其間,那是五軍都督府和廠衛的事兒,崇禎皇帝表示自己不操心這種事兒。

至於說這份旨意根本就不可能在遼東各地張貼,讓百姓們全都知道,崇禎皇帝也不怎麼關心——廠衛有的是辦法在遼東散布消息,總之能在開懟之前先讓建奴人心惶惶也是好事兒!

而這份旨意在朝堂上的作用,無異於在水中投下了一顆深水炸彈般的效果,整個朝堂之上頓時響起了一片嗡嗡聲。

全大明上上下下,從官員到老百姓,都知道崇禎皇帝心心念念的就是懟死建奴還有開疆擴土這兩件事兒。

現在這份旨意無疑就是正兒八經的宣布了崇禎皇帝要在崇禎九年徹底去懟死建奴了。

有了這個信號,朝堂上麵的勳貴武將們互相交換了一番眼色之後,都暗自下了決心。

怎麼著也得找英國公他老人家好好商議一番,把自己給弄到關外去撈一波軍功。

至於朝堂上的文官,則是很明智的選擇了閉嘴——崇禎皇帝準備了這許多年,中間已經耽擱了無數次,這次再讓他老人家不爽,他就該讓自己不爽了!

金殿之上,禦史大夫聽著嗡嗡嗡的聲音,皺眉喝道:“肅靜!”

在禦史大夫看來,朝堂上的這些人實在是太過份的,真要是追究起來,哪一個都是君前失儀的罪過!

等到朝堂上安靜下來之後,朝鮮使節崔立才正了正衣冠,出班跪道:“啟奏吾皇萬歲,下國小臣有本要奏!”

崔立是從安南、占城、真臘、暹羅這些國家的使節的最前麵出來的,如果是王世子來了京城,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六部官員的身後了——這種待遇,大明所有的藩屬國裡也算是獨一份的存在了。

而其他諸國的使節,看著崔立身上那身與大明官員一無二致的官服,心裡麵更是羨慕的緊。

畢竟這也算是朝鮮的優待,彆家誰也撈不著這種待遇。

高坐在龍椅之上的崇禎皇帝將下麵各國使節的反應一一瞧在眼中,心中也是暗笑不止。

羨慕吧?嫉妒吧?恨吧?那就對了!

既然羨慕嫉妒恨,等回去了就研究一下你們這些個藩國也趕緊的申請內附算了,總當外藩有什麼意思?

畢竟內附了,你們可就是得到了官方承認的“人”了,而不再是蠻夷了哦。

將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甩出了腦海之後,崇禎皇帝才淡淡的開口道:“講。”

崔立直接便拜道:“啟奏陛下,大明於朝鮮實有肇始、再造之大恩,朝鮮向一向侍奉大明如父。

今有建奴侵我朝鮮,朝鮮國小兵微不能抗之,我朝鮮國主請大明再發天兵,以為朝鮮做主。”

崇禎皇帝嗯了一聲道:“愛卿所言之事,朕已知曉,大軍不日便發,必定為你朝鮮主持公道。”

崔立拜謝了之後,又接著道:“啟奏陛下,小臣還有一事啟奏?”

其他國家的使節再看向崔立的眼神,已經帶上了幾分恨意——實在是太不要臉了,這是順杆子往上爬是不是?

剛才還要求大明爸爸出兵為你朝鮮主持公道,現在又出來什麼新的妖蛾子了?

這些朝鮮人,就是不知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