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恨鐵不成鋼的道:“你都是個成年人了,怎麼還跟個小孩子一樣?選擇?你覺得這種問題還需要選擇麼?”
望著有些懵逼的朱慈烺,崇禎皇帝道:“你站在什麼角度去想問題?你是太子,是下一任的大明皇帝,你跟朕說要選擇?
朕告訴你,隻要對你有利,你應該是全選,而不是選擇其中之一!這才是皇帝!”
朱慈烺躬身受教——難怪自己的父皇能夠成就這麼一番功績,光是這不要臉的勁頭,估計就沒幾個人能比得上!
崇禎皇帝又接著道:“像倭國這種國家和民族,他們骨子裡麵就是臣服於強者,隻要大明足夠強大,他們就會跪的老老實實的,反之,他們就會是第一個跳出來鬨騰的。
所以,有用的時候用,在倭國安插大量的人手進去,暗地裡控製住倭國,背黑鍋的事情全扔給倭國就是。
等到倭國沒用了就趕緊處理掉,我大明自然就是上應天命,吊民伐罪,永遠站在偉大光明正確的乾岸上。
這才是最正確的方法,而不是選擇單一的方法,明白了麼?
另外,最近的大明有什麼問題,你可從最近的奏章裡麵看出些什麼東西?”
見朱慈烺依舊有些懵逼,崇禎皇帝便指了指桌子上的奏章道:“你拿這幾份奏章看一下,然後跟朕再說一下。”
朱慈烺老老實實的拿起桌上的奏章慢慢看了起來,直到全部翻看完了之後才愕然道:“父皇是說,我大明的人口增加速度在加快?”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道:“不錯,人口增加速度加快的原因你應該能知道吧?後果呢?有沒有想過?”
朱慈烺斟酌著道:“人口增加速度加快的原因,兒臣以為應當是大明國內整體環境的穩定,糧食的增產,還有民間財富增加的原因所致。
至於後果的話,就是很可能導致土地不夠分配,長此以往,很容易出現問題?”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人口增多是好事兒,但是土地分配上麵就容易出問題。
現在還好,新增加的人口還不算是太多,但是再有個十年二十年,人口就會以倍數的模式向上增漲,到時候又上哪裡找那麼多的土地分配給他們?
彆跟朕說蓬萊洲那邊,那邊的土地是多,但是首先你得想想大明的人口有多少。人人都要土地的話,再多的土地也不夠分的,就算是把整個世界全打下來也不見得夠用。
那麼問題來了,像這種情況,太子以為應該如何解決?”
聽崇禎皇帝提到太子這個詞,朱慈烺心裡就明白了,這也是對自己的考校之一,隻是比較輕鬆一些而已。
斟酌了半晌後,朱慈烺道:“依兒臣之見,倒不如將百姓引導出來,讓一部分人放棄種地,由農變為工、商、士、兵。
當大量的百姓由農轉為工、商、士、兵之後,他們也就不再需要土地,土地不夠分配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一部分。”
崇禎皇帝卻笑眯眯的道:“可是,轉化而來的這些人又想回去種地了怎麼辦?或者說,剩下的百姓也不想種地了,又該怎麼辦?”
朱慈烺頓時就有些懵逼了。
普通的百姓轉成士、工、商、兵之後再想回去種地,或者說剩下的百姓也不想種地了,這兩種可能無論哪一種出來都是要命的問題。
前者是朝廷和地方官府將再一次麵臨著土地不夠耕種的問題,後者則是全世界都麵臨著糧食不夠吃的問題。
見朱慈烺有些懵逼,崇禎皇帝也就不為己甚,隻是嗬嗬笑了兩聲之後才吩咐道:“你先回去跟你府中的那些人商量商量,看看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不用著急,這件事情遠遠沒到火燒眉毛的地步,最少也會經你留出來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在此之前都不用擔心。”
臉上笑嘻嘻的崇禎皇帝其實心中已經無數次麻賣批了。
這個問題表麵上是扔給朱慈烺的作業,實際上崇禎皇帝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其他人或許不清楚,崇禎皇帝卻比任何人看的都清楚。
大明現在的情況是民間開始富裕起來,財富總量隨之增加,百姓生活的壓力小,而娛樂項目還不夠多的情況下,生孩子就成了民間喜聞樂見的事情。
尤其是自崇禎三年就開始的鼓勵生育政策,官府對於生孩子有補貼,孩子的教育也有補貼,百姓們自然就敢放心大膽的生。
也就是說,自崇禎三年之後就開始慢慢增加的人口到現在,已經有一茬已經完全成年,這些人又會不斷的創造出下一代……
再過上二三十年的時間,大明的人口很可能會從現在的兩億多近三億的人口直線上漲到四億左右。
整個地球能容納多少人口?
按後世的人口總量來看,五六十億應該是沒問題的,然而後世容納五六十億人口的前提是因為後世有著足夠先進的生產技術,無論是土地還是糧食都能養活得了那麼多人。
大明有那麼先進的生產技術嗎?
很顯然,沒有,就連後世那些技術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光憑一個雜交糧食和高產作物,想要養活那麼多人,明顯不太現實。
至於計劃生育什麼的,崇禎皇帝就更沒有想過了。
理論上來說,大明的人口極限應該在十億左右——大明本土加上沙皇俄國的地盤,再加上歐羅巴的地盤,大概也就是這個樣子。
這裡麵的問題在於,想要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勢必就會有大量的人口被束縛在土地上麵,否則糧食就會不夠吃。
糧食不夠吃的下場,幾千年來的王朝變遷已經證明了一切……
所以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崇禎皇帝也頭疼。
相對比之下,剩下的像吏治貪腐一類的問題反而顯得無足輕重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