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出身, 林如海是探花,周世安則曾是榜眼,雖然說文無第一,兩人又是不同年,但是聽起來倒是周更勝一籌;論資曆,林如海在翰林院呆滿三年之後,便自請外調, 及至今年, 在外為官逾二十年, 對江南和西北可說是了若指掌,於民生方麵更是擅長, 這一點, 從六部慢慢熬資曆的周世安卻是不如他了。
不過, 除卻他們二人自身能力的考量, 還有一些外部條件。
不巧了也都是相當——兩人都是翩翩才子,在朝中官聲都不錯, 同年之前情誼也維係得差不多, 倒是有一條:這林如海的女婿正是當今禁衛軍總兵賈瑛。周世安的兒子、女婿之類的,卻沒有如此高位的人了。
有心人便開始琢磨了:譬如吳濤和吳鈺那樣,親父子之間需要避嫌(當初吳鈺他大哥吳鈞也是禁衛軍中的, 還是負責先皇乾清宮安危的隊正, 因為吳鈺是那一科武榜眼, 便也在之後調去遼東了, 也是為了避免一家之中, 親兄弟都在禁衛軍中,有擔乾係),那麼半子關係的翁婿,也需要避嫌的麼!不然豈不是林與賈府在京城越發勢大?
一時間,倒是傳出了一些有鼻子有眼的話,說林家在姑蘇乃是極其富貴的人家,巡查鹽務多年,心知肚明的收入有不少;又說林如海自去西域之後,每年進京的車隊也是金銀玉器、綾羅綢緞,奢靡無比等等。
十六不怎麼愛用暗衛,更多的是不喜歡以監聽換取臣子們效忠的行為,市井傳言之類的,有耳報神倒也不是什麼壞事。
擋不住理國公柳彪有一顆想要將功贖罪的心啊,他再不敢對陛下有所隱瞞,將街頭巷尾的這些話收集起來,第一時間告知了陛下。
十六知道的同時,寶玉也聽聞了這一點。
並且因為年前史湘雲在榮國府鬨得那一出,叫寶玉倒是不需要花人手去調查,就知道此事背後少不了衛閣老的手筆,當然,他當夜就寬慰過了黛玉,免得妻子擔心老丈人。
不日朝會,有禦史參林如海以權謀私、中飽私囊,十六壓下了折子,留中不發。
這下子,百官哪裡還會不知道陛下意屬的人了呢。
但是,知道並不代表眾人願意順著陛下的意思去做,畢竟閣老一職,雖然品級才四品,不算高,但是他們每一日都能直接和陛下麵對麵交流,可以直達天聽,甚至於在先皇晚年開始,內閣漸漸行使起了被六部分化的相權,逐漸成了如今雖無宰相之名但可行宰相泰半職權的官位,令人動心。
所以這一封折子之後,參林如海的折子如雪花一般,當然周世安那邊也中招了,畢竟滿朝中,也不是人人都支持周入內閣的。
這時候,不乏有人渾水摸魚,想要公報私仇呢,參人的折子一天比一天多,雪花片兒似的往十六案頭上飛去。
周世安還好說,就在京城,第二天便可以自辯,那林如海就吃了距離的虧了,從京城到西域,天寒地凍,快馬加鞭也得將近一個月才能傳到……
饒是榮國府的女眷們都在後宅,也因為事關黛玉娘家而第一時間知道了此事。
王氏還去與老祖宗討個主意,話裡話外說的意思是擔心林如海真有事了會影響到兒子前程。慈母之心固然沒錯,可是真真是頭發長見識短!
賈母原本都不稀與王氏解釋其中厲害關係了,但是想著不好鬨開了叫玉兒知道,免得傷了玉兒的心,於是按著自己的額頭努力解釋說:“不過是幾封折子罷了,但凡當官的,有幾個沒被參過?先前寶玉被人參的還少了呢?”
王氏原想說:我們家老爺就十幾年都沒被參過,再一想……【老爺當了十幾年的工部員外郎,好像確實是不值得什麼人去參他了……哎……】
“那,那……”王氏無疑是怕老祖宗的,尤其是怕額角已經開始跳的老祖宗,但是她也擔心自己兒子的前程,遂一定想要老祖宗說句實在的。
賈母也是看在王氏是真心為寶玉著想的份上才沒直接趕人走的,於是她歎了一口氣說:“你放心吧,萬歲爺將折子留中不發,就是最明確的態度了。”
王氏走的時候還是一臉懵逼:【我咋不知道萬歲爺是什麼態度?不過老祖宗這麼說,應當就是無事了……吧?】
至於林如海被參的緣由,眾女眷倒是隻想到也許是林家老爺每年送進京城的車隊太惹眼了,除了林黛玉因為寶玉提點過幾句之外,倒是沒人覺得此事與史湘雲有關。
再次日,倒是不妨礙林府留在京城的管家跪呈這些年他們老爺送來京城的一應物件,並附帶在西域的采購價格。
林管事沒有上朝的權利,但是林如海自有同年在京中,代呈自辯折子,十六看了林府賬目之後,衝著下頭冷笑兩聲,先傳給了戶部尚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