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裘怫這個生辰禮,熱鬨是熱鬨了,卻熱鬨得過了頭,太夫人請的何止是京中閨秀,連少年郎們都請了不少,簡直就是司馬昭之心,人儘皆知了,要知道,伯府裡的女兒可不少,除了入了東宮的大姑娘蘇啟芳和出嫁的二姑娘蘇元芳,剩下的全都還沒說人家呢,尤其是三姑娘蘇含芳,都眼看奔著十七去了,再不定下人家,到了十八歲就活生生熬成老姑娘,伯府要是出了個老姑娘,可不得笑死個人。
基本上是個人都瞧得出,太夫人哪裡要給裘怫這個便宜外孫女兒辦生辰禮,分明是要借這個機會,推銷自家的女兒,尤其是蘇含芳,簡直都快恨嫁了。
於是少不得便有好事者要打聽打聽了,按說伯府這樣的人家,在京中不上不下,大小也算個二流尾巴上的勳貴,府裡的女兒,還是正房嫡出的,想高嫁不大容易,但門當戶對的人家裡尋摸,還是有挑撿的餘地的,何至於拖到都快十七了,彆說訂親,就連個相看對眼的都沒有嗎?莫不是這姑娘有什麼缺陷?
伯府也不是鐵桶,哪裡經得住有心人的細打聽,這一打聽,可不就將伯夫人申氏和太夫人、還有三夫人小王氏之間的那一團官司給打聽出來了,原來這伯府三姑娘不是有什麼缺陷,也不是尋不著門當戶對的好人家,而是通通都讓伯夫人申氏給攪和了。
而申氏為什麼要攪和掉侄女兒的好姻緣,那就不得不從二姑娘蘇元芳的婚事說起,這一說,當年上元夜的那件醜聞就又被人翻了出來大談特談。於是申氏是因為女兒被太夫人掃地出門一樣的低嫁了而心生憤恨,死活壓著不讓伯府其他女兒嫁的門第高過蘇元芳,而三夫人王氏又不肯把女兒低嫁了,這才導致了三姑娘蘇含芳眼瞅著就要被拖成老姑娘,也還是訂不下一門好親事。
這消息一出,伯府瞬間就又成了大笑話,大宅門裡內鬥成風,不足為奇,可像伯夫人申氏這樣全然不顧一門榮辱,隻憑私心舊恨就不管不顧的,當真是少見得很。當然,太夫人當初嫌棄蘇元芳壞了名聲,將之低嫁的行為,也受人詬病。
倒黴的是魏國公府,又牽扯進去了,聽說魏國公又發了一頓脾氣,隻是無人得見,也不知是真是假。不過魏國公府畢竟比伯府位高權重得多,等閒人也不敢看魏國公府的熱鬨,因此也就是嘴上那麼一提,帶過去就算了,真正被笑話大發了的,還是伯府。
太夫人不是沒聽到外頭的傳言,但她也是沒有辦法,申氏的行為越來越過分,裘慎的及笄禮上,蘇含芳充當讚者,露了一回臉,後來確實便有幾家門戶不錯的人家上門來探口風,其中有一戶是文定侯府,說的是自家二房的嫡子,條件非常不錯,年紀相貌與蘇含芳也相當,小王氏滿意極了,就立刻換了庚貼,可是誰也沒有料到,申氏竟然偷偷換了庚貼,合出來的八字不合適,文定侯府放棄了這門親事,退回庚貼的時候,小王氏才發現那庚貼不對,再想去文定侯府挽回的時候卻已經晚了,文定侯府二房的公子已經說了彆家姑娘,小定都過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小王氏已經忍無可忍,要不是太夫人攔得快,她都衝到申氏院子裡當場就撕破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