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前段時間剛到巴黎在莊園酒宴上認識的埃德蒙本就是戛納組委會的成員。
這日清晨萊曼起床去電影宮會場,就看到埃德蒙專門在等他。
為什麼是專門,因為萊曼一出現,埃德蒙就熱情的迎上來。
萊曼驚訝的問道:“你們那邊沒事了嗎?怎麼有時間過來找我?”
埃德蒙搖搖頭,“21部入圍影片,肯定需要爭論很長一段時間,而且還要參考觀眾的意見,著急也沒什麼用。對了,那日你說的籌備已久的電影,有具體規劃了嗎?”
好嗎,是為了這事。
其實也是老人家無聊,逮著萊曼這個感興趣的後輩打發時間,滿足好奇心。
——才三十歲,就做出這麼一番成績,不好奇那是假的。
看著老頭打量的視線,萊曼顧左右而言他道:“那這邊怎麼辦?我還有任務在身。”
埃德蒙笑道:“沒事,耽擱一天有什麼要緊的,走,我們先去看看你的新電影。說實話,我心裡還是蠻期待的。”
戛納組委會成員帶頭撂挑子,萊曼還有什麼說的。
反正,這幾日他也挺煩交際的。
本來看片審片就很費時間了,還得與各色人往來客套,實在是乏味的很。
——爛片看多了,心情不好實屬正常。
按萊曼來講,這裡麵的作品有一大半都是上不了院線的。浪費。
而且他也不需要借助非競賽單元揚名,他又不是新人或者老一輩的電影人拿著這個渠道推送作品。他直接去主競賽用自己的電影口碑賺取聲望不是更好?
兩人順道又回去,也就十多分鐘的路程。
進到書房,埃德蒙饒有性質的四處打量。
——麵積不大,但布置的很有條理,靠牆的位置還有一塊大大的寫字板。
再走進,寫字板上畫著幾幅電影概念圖,加上旁邊的角色設定和支線設計,外加一摞劇本草稿,這部新作也就大致的能在腦海裡逐漸清晰。
這是有關兩個男人的故事。
一個富有、高學曆、過著貴族生活卻偶然因為一次跳傘事故導致高位截癱;
一個粗魯、無所事事,隻能領著救助金過活的窮人。
很巧妙的階級設定。
兩個人代表兩個圈子,兩種生活。
看完劇本後,也讓埃德蒙對片名《無法觸碰》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
——這個世上確實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
健康的人能體會癱瘓在床的痛苦?
有錢的人能體會四處謀生的困難?
大大咧咧的人能明白情緒細膩的人的多想?
這部電影隻是講述了一個不喜歡彆人憐憫,不想被同情的高位截癱人士的倔強以及兩個完全過著不同生活的差異巨大的人的磨合。
一部笑聲中含有許多思想的作品。
很有梗的法國本土橋段,滿是法式笑料的輕喜劇電影。
埃德蒙讚道:“萊曼,你是怎麼想到這種設定的。”
一邊問,一邊繼續專注的看著寫字板上的場景分鏡。
“這其實是一本自傳改編過來的。”萊曼說道:“改編自菲利普-波佐-迪-博爾戈的《第二次呼吸》。這個真實故事在前年被拍成了一部紀錄片,我在看到這部紀錄片後,才有了改編成劇情長片的想法”
這個說法半真半假。
故事確實是自傳改編,但卻是萊曼前幾日剛到戛納之時,主動打電話聯係上身在摩洛哥索維拉的菲利普拿到的拍攝權。
至於那部紀錄片,其實拍得並不好,太瑣碎了,沒有脈絡。
而且,原版那部是兩位導演08年才產生改編想法,籌措資金後,11年才上映,倒是沒有版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