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 73 章(2 / 2)

“希萊爾先生的原則是不會為了任何人而打破的,我很抱歉。”她說。

湯姆的表情立馬浮現出不悅:“即便是我嗎?”

他習慣了一切的麻煩都以金錢解決,而金錢的確萬試萬靈,所以在他看來希萊爾高高在上的姿態不過是在腥腥作態。

“湯姆,彆毀了氣氛。”挽著他手臂的黛西低聲道。

好在湯姆今天心情不錯,沒有跟伊莎貝拉糾纏下去,跟妻子轉身就去彆的圈子。

尼克看著兩人的背影,不由得慨歎:“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就是能順風順水呢。”

伊莎貝拉聽到他的低語,反問:“這樣真的好嗎?”

如無意外的話,這場婚禮就是黛西人生的顛峰,而她才十九歲。

那她以後的人生,還有什麼趣味可言?

……

這場婚禮被媒體稱為——舊貴族的挽歌。

它的規模在路易斯維爾是前所未見的,足夠報紙寫上好幾天,人們也看得津津樂道——即使跟他們毫不相乾,卻也不妨礙他們看看有錢人的婚禮是怎樣的。

不知道是不是布坎南家族從中操縱,《路易斯維爾日報》以這場婚禮作為當日的頭條,第一頁就是黛西和湯姆大大的合照,黛西身上的婚紗尤其醒目。

中西部的報紙無一例外地提及了這場婚禮,也許婚禮的奢華程度實在不常見,東岸的一些報紙也給了不錯的篇幅,畢竟布坎南家在全國還是很有名的,例如《紐約郵報》就很大膽的稱黛西為“四十五萬的布坎南太太”。

黛西·布坎南和湯姆·布坎南自然是婚禮的主角,但黛西的婚紗的討論度竟然不輸給一對新人。

照相機的性能被改良的越來越好,拍出來的照片亦越來越精細,即便讀者沒能親臨現場去感受婚紗的美麗,照片也能呈現出七、八成。

那些精美的宮殿刺繡及閃爍的昂貴寶石,沒有一個女人能看了而不心動。

《VOGUE》評價道:“從設計到做工都無可挑剔,是為希萊爾出道以來的最佳之作,布坎南的十萬花得很劃算。”

《時尚芭莎》則用“希萊爾是否擁有做高定的資格?”作為標題。

在這篇文章,編輯首先給大家科普什麼是高定,再以高定的標準去分析這件十萬的婚紗符不符合這些要求,而他的結論是——希萊爾隻差巴黎高級時裝公會的點頭,他就是一名名正言順的高定設計師。

但是那些法國人真的會如他們所願嗎?

美國本土出了一件質量接近高定的婚紗,時尚雜誌不可能不去關注,一夜之間,黛西的照片登上了大大小小的雜誌,像屠版一樣以強勢的姿態吸引了大眾的視線。

先有威爾遜夫人的時尚穿搭在巴黎引起各國注意,後有這件堪稱奢華教科書的絕美婚紗,希萊爾這次算是徹底的出圈,一些壓根不關注時尚的吃瓜民眾都聽說了她的名字,目前能跟她拚熱度的設計師一個都沒有。

由於伊莎貝拉的發展重心在東岸,她在西岸的人氣一向平平,但是這次許多西岸的報紙都提到了她,就像奇跡的降臨,一年以前希萊爾的事業才剛剛起步,現在卻已經是聞名全國的設計師。

放在戰爭時期舉辦這樣的婚禮恐怕會惹來不少的爭議,但是戰後的美國人早就沉醉在狂歡的氣氛裡,布坎南家的揮霍無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時美國人的精神狀態,當他們看見黛西穿的是十萬的婚紗,戴的是三十五萬的項鏈,在心裡升起的不是嫉妒,而是一股向往。

他們深信著美國夢的可能性,努力的話說不定就獲得這一切。

如果美國有爵位的話,布坎南家無疑就是貴族,至於這場婚禮被稱為“舊時代的挽歌”的原因有很多。

舊時代是什麼?是一些人們在上世紀賴以生存的東西,他們經成了一個時代,例如貴族。

貴族跟普通人的生存又有什麼關係?以英國這個世界前第一大經濟體為例,英國貴族的主要收入來自土地,土地不僅養活了他們,也養活了許多農民。

然而世界大戰改變了國家的經濟結構,無數貴族在戰爭裡沒落,他們從大莊園搬出去,把土地賣給地產商,無數農民和仆人失去了生計,取而代之的是資本家的崛起,他們雖然沒有貴族的頭銜,卻掌握著龐大的財富,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不僅僅是一場豪門婚禮,它更像是一個意象,意味著舊時代與新時代的交接,隨著歐洲貴族的沒落以及資本主義的入侵,奢華的生活不再是貴族的權利,美國人用財富堆砌起華麗的宮殿,過著貴族般的生活。

同樣,這件婚紗讓人想起華美的衣服為何在上世紀盛行。它們既是身份的象征,又是財力的展現,貴族的生活就是如此奢靡,貴族小姐的衣服完全不需要考慮實用性,隻需要美觀,因為那是她們在婚姻市場上的武器,細腰及大裙擺所呈現的S型曲線就是當時的主流審美。

但穿著高定禮服的不再隻有歐洲人,美國人開始擁有他們以前享有的一切。

所以幾乎是不給你反應的時間,這件婚紗就像美國反擊的角號,在歐洲的時尚界激發起熱烈的討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