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詢從齊向舟開始,他象是做好了長談的準備,進屋的時候手裡還拿著一隻保溫杯。
等他坐下後,陸無川問:“齊教授,有個問題我想請教一下。考古現場不是都應該安裝監控係統嗎?為什麼你們沒有?”
“原則上是該有的。”齊向舟彎著食指推了一下眼鏡,說道,“但事實上,監控係統並不一定會隨著發掘工作的開始而立即到位。目前天劍山古墓的發掘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我們隻是在工作期間拍攝些視頻做為資料。等發掘進行到一定的程度時,才會架設監控設備。經費緊張,能省點兒是點兒嘛。”
“不是說省市領導對於天劍山古墓很重視,媒體還進行了報道麼,經費怎麼還會緊張?”蔣沐陽問道。
“說是這麼說,但畢竟目前隻能確定這是一座古墓,至於是什麼時期,是誰的墓,有什麼曆史價值還都不好說。”齊向舟自嘲地一笑,“如果將來某一天確定這是座千年大墓,甭說監控了,武警部隊都得被派來。”
“除了你們考古隊的隊員之外,現場還有哪些人?”陸無川轉移了話題。
“目前隻有從當地雇用的民工。”齊向舟說,“考古發掘基本都是這樣,初期的挖土大多數都是請民工來協助。但靠山村本來人就少,還都不願意來,後來還是羅主任給找了六個人來,所以我們的進度才這麼慢。”
陸無川點了點頭,表示明白,又問:“周正跟考古隊的同事,還有這幾個民工相處得怎麼樣?”
“還行。”齊向舟肯定地說道,“考古發掘工作不象外界所想像的那樣,打開古墓,拿出裡麵的東西,然後帶回去進行研究。其實真正考古工作很艱苦,也很枯燥。在這種條件下,大家都是苦中作樂,工作之餘侃侃大山,吹吹牛,所以關係還都是滿融洽的。”
陸無川又問了幾個問題,齊向舟的回答都是一大長串,但基本上都沒什麼價值。
第二個接受詢問的是陳元凱,他的臉色有些憔悴,黑眼圈很明顯,一看就是沒休息好。
陸無川讓他介紹一下周正的具體情況,他先是歎了口氣才說,周正大二的時候,他是他們班《田野考古學》這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周正挺好學的,上課聽得認真,下課還經常請教問題。就這樣,他們逐漸熟悉起來。
在周正讀本科的時候,就曾經跟著陳元凱參加考古項目,成為他帶的研究生之後,更是每個項目都跟著。
周正家在外省,父母都是某生物研究所的高級技術人員,家庭條件不錯。他這個人性格挺開朗,為人處事也大方,無論是老師同學還是參加項目時的同事,對他印象都不錯。
說到這兒,陳元凱又歎了口氣:“周正對於考古還是挺有熱情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些學生隻是憑著一時有興趣選擇了考古專業,但經過大學四年,尤其是實習之後,這一時的興趣被磨滅得幾乎不剩什麼,能夠堅持下去並始終保持著熱情的人不多。本來我還打算好好帶帶他,誰能想到,會出這種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