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醒作為一個導演兼編劇兼實力派主演,在忽悠人這件偉大的事業上,有著過人的天賦。Du00.coM
鑒於本次要忽悠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南宮醒也是蠻拚的。他不但準備好了台詞和人設,連服裝和道具都有了。服裝是到了前線之後,聽說要讓他去聯絡鬱陶(之前派去聯絡的還沒有消息,顏肅之有點擔心),連夜在個小村子裡花一陌錢扯來的兩丈白布。道具是逆天的真品,拍戲拍跑到故宮取景而不是到橫店的感覺——他讓顏肅之與了封信。
雖說是一封信,可是南宮導演給顏道具師就隻布置了一個任務:寫一個字兒就得啦。
然後他就輕車簡從,一路躲躲閃閃的——不是在躲河間王就是在躲小股義軍。荊州也算是個比較穩定的地方了,義軍規模並不大,倒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既不滿意朝廷,又對河間王等反王有些微辭,對於迎奉河間王的本地上層也很有意見,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些不安定因素。
南宮醒一路完美地閃避了各種危險,跑到了鬱陶的大營。鬱陶作為一個能在戰場上混到現在的名將,治軍頗嚴,遊騎險些將南宮醒當成奸細給砍了。虧得南宮影帝相當敬業,台上台下,無時無刻不在揣摩劇情,早早地就頭上腰上紮了白條兒。這副打扮,倒讓來者的刀勢緩了一緩。
南宮醒趁機大哭:“我有冤情要見鬱大將軍!”
在這個普通人文化水平普遍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的年代,南宮醒一口雅言還是挺能唬住人的。也因為口音問題,他免於被捆成一條毛蟲,而是被遊騎比較客氣地“請”到一邊盤問。
南宮醒便說他是“鬱大將軍世交”派來報信的。
遊騎心下疑惑更重,主要是南宮醒這身打扮,很有點不倫不類的。說帶孝,又不像,說不是,又紮了條白布。真是奇也怪哉。
不管怎麼說,南宮醒第一時間保住了命,並且取得了與鬱陶見麵的資格。軍中之人也是擔心,怕京城有什麼不好的消息傳來。雖然鬱陶也注意到了要封鎖消息,架不住河間王一言耍賤招,頗散播了些流言,還是揀嗓門兒大的軍士讓他們在陣前喊。搞得鬱陶十分鬱悶——原本不想讓人知道的,已經弄得大家都知道了。
鬱陶久在軍中,頗得人心,暫時也沒有因為這些流言出現恐慌。然而在中上層軍官那裡,也不是沒人心裡嘀咕:怎麼糧草發放的時日很不對勁了?
當兵的不怕彆的,要是吃不飽,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中上層軍官那裡,大多數是鬱陶一手帶出來的,對鬱陶的感情自是不一般,反水、另尋東家一類的事情且還沒有發生。大家卻是不約而同地為鬱陶擔心:出了這樣的事情,大將軍要怎麼辦?
鬱陶心裡不是不急,麵上還要裝作無事。京中、荊州的消息接二連三地過來,京中的消息比較真實,荊州方麵就是假消息居多,單是分析哪條是真哪條是假,就死了很多腦細胞。
現在,南宮醒這個攪局的又來了。
南宮醒見麵先是痛哭,越哭越傷心,從頭到尾,他就說了一句話:“大將軍……”然後哭著把顏肅之寫的信遞了過來,信上鬥大的字就寫了一個,隻有一個字——冤!
南宮醒又拿了自己的身份證明,哭著遞給鬱陶,這是顏肅之發給他的。鬱陶作為一個肯上進、肯用心的人,對於朝廷這套複雜的係統及其相關的各種常識是下過功夫學習的。一看就知道這東西是真的,鬱陶已經知道京城事情的始末了,再看南宮醒哭得這般慘,又瞄一眼顏肅之的“信”,真是百感交集。
最後吐出一句話來:“你且起來。”這哭得快要滿地打滾了,像個什麼話兒?
南宮醒做戲做足全套,抽抽答答地爬了起來,鬱陶這裡的人也比較細心,給他打了盆水。他洗了臉,眼眶還是紅了,這才說了顏肅之的悲憤與忠貞。
鬱陶道:“事情我已儘知了,二郎使你來,還有何事?”
南宮醒哽咽地道:“使君為陛下臣,卻也是老將軍子,忠孝難兩全,左右為難。”語氣幽幽,聞者傷心。
鬱陶歎道:“是啊!”水家真是作死。
南宮醒道:“使君想,這事情的源頭,一在河間,一在水家。水家在京城,又不好到京裡去拿人,隻好先拿河間這個反賊出氣了。是以派下官來與大將軍聯絡,大將軍嫻於軍事,不知有何指教?”
鬱陶心說,指教個鬼!不就是約了跟我結盟,兩下夾擊麼?那個小王八蛋會聽我的?彆開玩笑了!他在昂州雖然時日尚淺,但是整個昂州卻是他親自經營下來的。我雖然位高,但是這普天之下卻沒有什麼我的基業。眼下這荊州……
鬱陶心裡,因不大信得過朝廷,也有那麼一絲絲,找一塊地方,自己窩那兒。坐看天下風雲,等大局差不多定了,他再站隊的想法——反正,他隻要能看到虞家有一絲血脈留存,也就算是能對得起高祖了。
鬱陶是個極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的長處在於治軍、在於征戰,並不在民政庶務。官場上混得不錯,卻又從沒有掌握朝政的經驗,這塊短板自己知道。匡扶什麼的,他做不到,虞家自己也不爭氣。
那就找個小窩,想辦法把老婆孩子都接了來算了。
可顏肅之來了,還打了這麼一張大旗,鬱陶跟顏肅之爭荊州?兩下夾擊的話,鬱陶占便宜更大一些,軍事是他的長項。可是緊接著的治民,他就不行了。沒有人比曆經三朝的鬱陶更明白後勤對於軍隊的重要性了,特彆懷念米老丞相呢。
荊州本地士人,鬱陶不大敢用,自己去管,估計也管不大好。想一想,不如跟顏肅之合作好了。鬱陶承認,自己是老了,兒孫還沒有曆練出來,不如托付給個可靠的人。比如世交家的比較有出息的後代,就像米丞相生前將家眷托付給楚豐一樣。
鬱陶的算盤也打得響,便讓南宮醒去傳個話兒,他跟顏肅之兩下夾擊,總攻的日期定在新年之後。年前就啃下整個荊州,這是不現實的。鬱陶這裡是疲敝之師,顏肅之那裡是大型戰爭的新手,一個要休整,一個要磨練。不如開春。
到時候,鬱陶願意拖住河間王的主力,而顏肅之襲擊後路,主要消滅荊州兵。荊州兵以逸待勞,鬱陶與荊州兵乾仗,有點吃虧。河間王卻是老對手了,鬱陶這一二年來,將他們的路數也摸得差不多了,很有把握明年內解決掉河間王。
到時候,鬱陶也不要荊州的什麼控製權了,他知道自己乾不了這個。他可以給顏肅之“幫忙”,不過,那個時候糧餉就要顏肅之給想辦法了。還有,他得要營盤。
南宮醒大喜,忙說自己回去報信。鬱陶看他這個樣子(這個時候他還沒忘記裝成悲喜交加、力有不支),怕他路上出意外,還派了一隊軍士保護他。
————————————————————————————————
顏肅之簡直要開心死了!
鬱陶經過一次大的分兵,雖然也有些補充,如今手下士卒算上戰損,剩餘的不過在七、八萬之數。其時打仗,都喜歡報個虛數來嚇唬敵人,比如顏肅之,明明就帶著幾萬人,就膽敢號稱十五萬大軍。鬱陶這裡,虛晃一槍,號稱是二十萬。
養活這些人,顏肅之一點壓力都沒有。怎麼說,他們現在也不是反賊,又是在為朝廷“平叛”,朝廷還是得發餉的。昂州的租賦沒有再上繳,所以自己養兵。可鬱陶的兵,都是有正式編製的,現在還是官軍。朝廷怎麼著也還得給鬱陶撥糧草來。
如果朝廷不發糧草,那更好,這就是逼反這些大頭兵的前奏。到時候鬱陶再得軍心,怕也不能讓這些人心甘情願陪著他一起餓死。打下荊州,這麼些個當地門閥“附逆”,難道不該問一問罪,抄一抄家?一抄,糧也有了,田了有了。
顏肅之的算盤打得叮當響。
至於讓他和荊州兵對陣,他也並不很怕的。他的兵缺的隻是經驗,論起單兵素質來,可以說天下頂尖的,裝備,也是很能看的。況且,誰說打仗就是對著砍的?
軍事永遠是政治的延續。
有時候,哪怕是軍事上敗了,政治上都未必是失敗。
顏神佑是個事簍子,一路上抱著六郎四下巡視,還不忘跟她爹串通。軍事上她不是特彆懂,戰場之上,瞬息萬變,是以她不敢指手畫腳。但是在其他方麵,她可以說是領先時代一大步的。
比如,她向顏肅之建議,“隻誅首惡”,這個首惡當然不是河間王,而是以河間王為首的一乾上層。餘下的士兵一類,隻當作被蒙蔽的人、被壞人強拉的壯丁,這些人,投降了之後不殺、不罰。他們的家屬是被蒙蔽的良民,而不是叛軍的家眷。還分給他們家屬田地耕種,廢除苛捐雜稅。田地,就是罰沒的那些“首惡”的。完全無壓力。捐稅,沒了門閥隱田的轉嫁,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比現在的租稅更高了。
而態度良好的士人,未嘗不可以合作。這裡麵,又可以玩一個小花招,比如讓家在甲地的人到乙地去做官,令其在本地不至於結成過於強大的勢力。同時,前途又與顏肅之綁在一起了,沒有意外的話,就隻能跟著顏肅之走下去了。
這些都是先前隱有提及的,最給力的一條是建議顏肅之加大宣傳力度,搞點宣傳隊什麼的。寫安民告示的人是本就有的,還可以編點歌謠什麼的傳唱一下,這個包管比安民告示更令百姓喜聞樂見。
這些,都在寫完了信之後一條一條地跟六郎作了詳解。六郎聽得入神,不停在點頭。
顏神佑遲疑地道:“都聽明白了?”
六郎又點頭。
顏神佑不知道六郎這算不算是聽懂了,以六郎的年紀,哪怕他說懂了,也未必就是真懂。顏神佑倒是有耐心,一次不行就說兩次,先讓他記住了,到時候自有領悟。
顏肅之收到信之後,認真地看了。覺得這個建議是比較有可行性的,拿來給盧慎看,盧慎也說:“甚好。”隻要不是將士人集團一網打儘,這個思想就沒有問題。治國還是要靠士人的,同時,有異心的士人,也不須去求著他們。
顏肅之更讓盧慎去草擬安民告示,再讓人去搜羅城裡有沒有什麼搞說唱藝術的,讓他們編了顏家軍秋毫無犯一類的歌謠,四下裡傳唱。總結下來就是那麼一個意思:使君是救星,減租分田地。快當帶路黨,打倒河間王。
反反複複就那麼幾句,真是……堪稱洗腦神曲。
百姓的業餘生活是枯燥的,一個故事能講幾代人,爺爺講給孫子聽,孫子再講給自己的孫子聽,完全不覺得無聊。根本不像是信息時代,你寫個故事,斷更幾天,讀者跑一半兒。
沒多久,顏肅之的兵還沒打到呢,洗腦神曲已經傳得連河間王都聽到了。河間王登時便著慌了,“大將軍怕讖語”,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確實是造反的出身,也很在意彆人拿這個來說事兒。最可怕的是,還要占在大義的立場上煽動民眾跟他們搞對立。
然而,凡事有利便有弊。河間王著慌,百姓裡人心浮動,士卒也不大想賣命,荊州迎奉河間王的士人們不乾了!照這麼個架式,他們已經被寫進死亡名單了呀!必須搞死顏肅之!拚了!
反倒激發起他們的鬥誌來了,一個個忙上忙下,來回串連。內裡還有些有遠見的,開始籌劃著開倉放糧,安撫人心。顏肅之的許諾,乃是空中樓閣,遠在對方陣營。荊州發放的米糧卻是近在眼前,實實在在的。當地門閥還有一個優勢,便是數百年的積威,門第等級之觀念洗腦了幾百年,威力非同小可。
一時之前,倒也穩住了局勢。
就像顏肅之沒想到進了荊州之後會遇到地理方麵的問題一樣,荊州方麵也沒想到顏肅之是個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