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還未見過李長安,可陳老三已經在腦中虛構出了李長安的形象。
一定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大善人!
正在縣衙中一手拿著毛筆,一手拿著草稿紙列算式的李長安連打了兩個阿嚏。
她吸吸鼻子,抬頭狐疑左右看了兩眼。
莫非李泌已經發現了玉溪縣人口流失嚴重,在背後破口大罵自己不成?
李長安思索了一會兒,覺得李泌還是有道德的,應該不會背後罵自己。
再說了,這些百姓也不是她拿刀架在他們脖子上逼他們到漳縣來的嘛。老百姓自願來,漳縣縣衙隻是給予了一點小小的幫助罷了。
思及此處,李長安接著低頭算著這一段時間的漳縣GDP增長。
居民消費大大增加,一方麵是居民數量增多,另一方麵則是漳縣百姓收入途徑增加賺的錢多了消費意願就自然就強烈了。
這一點最直觀的反應就是她名下的幾個肉鋪銷售額日益增多。
現在整個漳縣幾乎家家戶戶養雞鴨。雞和鴨實在是好東西,雞能吃肉還能下蛋,鴨能吃肉鴨絨還能塞進衣服裡保暖,最重要的是雞鴨的養成周期短,比起需要以年為單位飼養的豬羊和根本舍不得的牛馬驢來說,雞鴨幾個月就能養大一批,還不用費心喂食,綜合比較下來簡直就是最好的肉類來源。
企業投資也增加了不少,縣裡的鋪子多了,下麵村子裡村合作社規模也擴大了許多。
另外就是縣衙購買部分……漳縣的府庫中已經堆滿了糧食銅錢和布帛,有錢就要花出去,在李長安的提議下,漳縣縣衙正在進行重新修建,所用的磚石是統一向磚窯購買的。
修建水渠和水庫挖出來的那些土也不能浪費,李長安就組織人手就近設立磚窯,燒磚技術在唐朝已經完全成熟了,正好能將挖出來的土全都燒成磚。
既處理了建築廢料,又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和生產產品,一舉三得。
唯一薄弱的部分就是淨出口了,目前漳縣向其他州府販賣的貨物都還是依靠製糖工坊衍生出來的貨物。不過這個不急,等再發展兩年,漳縣自己生產的東西夠用了自然就會往外賣東西。
計算完了GDP李長安又開始逐個看起各個公眾設施的收支情況。
然後就更滿意了。
就連食堂也能實現淨盈利,大規模采購最大程度壓低了食材成本,用大鍋做飯又減少了生產成本。
目前來看支出最大的就是買鹽了,不過這也是沒法子的事,這些人都要去做開荒挖渠運土燒磚這樣的重活,攝入的鹽太少可不行。
人手還是不太夠。李長安捏捏下巴,歎了口氣。
受限於戶籍製度和地理交通,目前漳縣能吸引到的外來人口還僅限於附近的幾個縣。
嗯,政策倒是可以再寬鬆一些……
五月,帝王下旨冊封楊玉環為貴妃。
蝴蝶掀起的翅膀已經引起了一股不小的風暴。
史書上,楊玉環於開元二十八年入宮,改名楊太真作為女道士居住於大明宮。
開元二十九年又搬至興慶宮。
直到天寶四載,李隆基才正式冊立楊玉環為貴妃。儘管在楊玉環被稱為貴妃前,她享受的已經是皇後儀仗了,可終究是無名無份,如今卻在剛入宮就成為了貴妃。
七日內,荊州收到了一封信,又送出了一份奏折。
張九齡在得到這個消息後暴跳如雷,被掐著人中好半天才緩過神來,緩過神來後不顧旁人勸說立刻提筆寫了一封勸誡李隆基的奏折,快馬加鞭往長安送。
不過李長安覺得他的這份奏折一點兒用都不有,說不準還會牽連他自己再被貶官。
畢竟李隆基獨夫之心日盛,早就不是開元前十幾年那位廣開言路的聖明天子了。
可也沒辦法,大唐朝廷的文武百官現在也就張九齡一個人敢寫奏折罵李隆基了,其他還能留在長安圍觀的臣子早就被李隆基和李林甫二人聯手收拾的老老實實了,硬骨頭早就被貶出了長安。
張九齡就是這樣的脾氣,眼裡容不得沙子,旁人不敢勸誡皇帝,他敢勸誡。
隻是張九齡還是那個張九齡,李隆基早已非昨日的李隆基。帝王要一意孤行,哪個臣子又能勸得動呢?
收到信的人是李長安。
[室非懸罄,野有青草。]
是楊玉環的字跡。
信上隻寫了一行字。
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這是出自《左傳》的句子,齊孝公攻打魯國,魯使者展喜勸其退兵。
孝公嘲笑魯國百姓家裡沒有存糧田地裡沒有莊稼,問展喜有什麼依仗覺得不恐懼呢?
楊玉環改動了兩個字。
李長安嘴角越咧越大。
室非懸罄,野有青草,則她可有恃無恐。
李長安頓時躥了起來,像一隻箭一樣往沈初書房躥。
還讀什麼書寫什麼詩啊,有這一句話在,區區狀元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