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第112章(捉蟲)(1 / 2)

,最快更新帶著莊園係統去古代最新章節!

今日的早朝很有些不一樣。

陛下還未上朝,不少朝臣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向太子身後的那個小少年,交頭接耳。

“太子身後是何人?怎從未見過?”

“甚是眼生,不知。”

文臣們對樊伉很是陌生,倒是武將中不少人認出他來。

當初樊伉獻高橋馬鞍和馬蹬的時候,不少人見過他呢!

“我記得好像是臨武侯府的小郎君,陛下親封的興平侯。”

“你這麼一說我依稀也記得,確實是興平侯。”

“興平侯?那個造出紙印出《漢皇傳》,並且被陛下親賜可免朝會的興平侯?”

“就是他!”

人群裡依稀發出“嘶”的抽氣聲。

年僅十二歲的關內侯!

眾人不禁拿羨慕嫉妒恨的目光望著樊伉,老老實實站在劉盈身後的樊伉頓時有種萬箭穿心的感覺。

若是眼神能化為實質,他估計自己此刻隻怕早已死在眾臣的眼神箭下了。

“興平侯不是從不上朝麼?今日怎麼來朝上了?”有人暗自議論。

劉盈也有些疑惑,忍不住扭頭對樊伉小聲道:“伉兒不是嫌上朝無聊麼?今日怎會來宣德殿?”

樊伉臉皮直抽:“我乃陛下親封第十九等爵,今年歲已長欲上朝參與政事乃屬正常。”

對啊!

身為陛下親封的關內侯,上朝聽政沒毛病!

於是劉盈滿意了,群臣也滿意了,唯有蕭何和與張良深知樊伉憊懶的性子,知道內情恐怕不會如此簡單。

應付完劉盈,樊伉眼觀鼻鼻觀心,對周圍的議論聲充耳不聞,一個勁地在腦子裡給自己做心理建設,今日他就是來懟人的。

若是劉敬那廝不出聲則罷,若再提什麼和親之事,他一定懟得連他親媽都認不出來。

殿中奇異的情形並未維持多久,在中常侍如掐著嗓子的一聲“陛下駕到”中結束。

眾人皆收回好奇的目光,回到各自的班列。劉邦在常侍的隨同下昂首挺胸地步入宣德殿。

劉邦入座,習慣性地一掃全場,發現太子劉盈身後多了一個小少年,不由微愣:“此是何人?”

樊伉:“?!!”

他們明明不過才兩年不見,劉邦居然就不認識他了!

蕭何咳了一聲,上前一步道:“此乃興平侯樊伉,陛下憐他年幼,曾親許他不用上朝,但興平侯心懷天下,未敢忘憂國,故剛從舞陽歸來,便來朝會。”

“哦。”劉邦點頭,想是也憶起來了這是他的外甥,點頭道:“好一個心懷天下,未敢忘國憂!他日必為我大漢棟梁!”

所有人都拿眼角餘光默默地打量著這位陛下金口禦言親封的“大漢棟梁”。

樊伉一動不動站在原地,身側張良不著痕跡地推了他一下,暗自小聲指點他:“還不謝恩!”

原來還要謝恩的。

樊伉滿頭黑線,拿不準該怎麼謝恩,隻得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謬讚了。”

眾人:“……”

好在今日劉邦心情似乎很好,並不計較他的無禮,誇讚了他兩句,便開始步入正題。

“匈奴頻頻南侵,北方又有前秦舊部屢屢作亂,諸位可有何良策應對?”

這幾乎是每日朝會都會討論的問題,老調重彈眾臣皆低下頭不置一辭。

漢室天下內憂外患,沒有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實在無法解決這個難題。

惟有劉敬麵色一喜,知道陛下心中必然已經同意對他前幾日的提議,現下才會當著朝臣的門提出來,這正是他立功的好機會啊!

他上前一步,回答道:“天下初定,士卒疲勞,百姓困苦,實在不宜以武力征討。”

樊伉掃了他一眼,暗自等著隻要這廝提出和親的主張就開懟。

劉邦心情似乎頗佳,看著劉敬道:“不動用武力,難不成靠你三寸不爛之舌能說服冒頓?”

“這自然也不行。”劉敬道,“冒頓乃弑父烝母之輩,豈能以理服之。”

“武不行,仁義也說不通,建信侯可有良策?”劉邦微惱,“難道我堂堂大漢竟拿區區蠻夷毫無辦法麼?”

劉敬躬身道:“臣倒有一計,恐陛下不采納。”

劉邦起了點興趣:“建信侯有何妙計,說來聽聽。”

“如今之計唯有和親能保大漢長治久安。”劉敬道,“冒頓頻頻南下劫掠不過乃是大漢豐饒而草原貧苦。若陛下肯將公主下嫁,兩國和親,許以大漢盈餘而匈奴又缺乏之物資為嫁妝,以公主之尊冒頓必將立公主為閼氏,陛下則為冒頓外舅,豈有女婿劫掠外舅之理?倘若公主誕下子嗣,有陛下為後盾,他日必為草原之主。長此以往,何愁草原不歸順我大漢?”

眾人一聽覺得頗有道理。

若是與匈奴和親,那冒頓便是陛下的女婿,身為女婿又怎好與外舅作對?

樊伉:“?!!”

樊伉沒有想到這樣一個餿主意,居然讓滿殿文武大部分人都露出讚許的目光,簡直無語。

他身前的劉盈早已氣得渾身發抖,忍不住就要上前反駁劉敬,被樊伉拉住了。

樊伉今日來就已經打定主意要做個攪屎棍,自然不想讓劉盈出頭,而且以劉盈的性子肯定不是劉敬的對手。

深知若是等劉邦表態,此事便不好回轉,因此不等劉邦開口,樊伉便擋在劉盈前麵站了出來,朝劉邦露齒一笑:“陛下,臣有話說!”

劉敬心中一跳,不知為何看到興平侯的笑容讓他有種心驚肉跳的感覺,總覺得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

於是他也上前一步,再次搶在劉邦開口之前,對著樊伉飛快地嗬斥道:“此處乃是宣德殿,陛下與諸臣商討國事的地方,所言皆是關於國計民生的大事,諸如蠅營狗苟之事就莫要放在金殿之上來說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