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定(1 / 2)

官渡之戰,袁紹敗了個徹底。

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實力,最終慘敗而歸,袁紹等人再怎麼不敢置信,在曹軍壓境之際也得認清現實,倉促而狼狽地渡河逃跑。

袁紹損失慘重、兵敗而走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地。

舉國嘩然。

各地諸侯紛紛派人打探這場戰役的詳細過程,內心想法不一。

劉璋據益州,性仁弱。益州正值內亂,劉璋無暇他顧,收到袁紹兵敗的消息,不過是過了耳,就把它拋到了腦後。

劉表守荊州,觀天下之變,居中自保,不肯輕易涉足紛爭。官渡之戰,他冷眼旁觀,多次應下袁紹的請援,卻遲遲不肯發兵。

袁紹兵敗的消息傳來,劉表看似為袁紹惋惜長歎,實則無動於衷,甚至暗中鬆了口氣。

他與袁紹結盟多年,關係良好,但這不代表他對袁紹沒有忌憚。

袁氏乃高門貴胄,門生故吏廣布。袁紹本人又頗為優秀,不但吸引了許多世家子弟投效,還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將實力發展得極為強大。

若今日曹操被滅,袁紹占領豫州等地,那麼繼續壯大的袁紹,將會成為無人能敵的巨大威脅。

下一個成為袁紹目標的,就是他的荊州。

劉表將他對袁紹敗北的喜聞樂見壓在心底,往袁紹處去信一封,假意慰藉。

……

吳郡的孫權,尚未從長兄亡故的悲痛中走出,就不得不以未及弱冠之齡繼承江東。麵對動蕩不安的局勢,他重用舊部、廣納賢才,迅速平滅叛亂。

當接到北方傳來的戰訊,年僅十九歲的孫權麵上凝重,心中狂喜。

——此天賜良機也。

連忙派人去許都上表頌德。

不久後,朝廷冊封孫權為討虜將軍,並會稽太守。

孫權上表拜謝,安心處理東吳之事。

……

以求援為由離開袁紹、獨自在汝南徘徊的劉備,聽到消息亦是一驚。

他帶著斬殺顏良後就逃離曹營回歸到他身邊的關羽一路南下,投奔劉表。

劉表因為劉備同為漢室宗親,又有賢名,對其禮遇厚待。

劉表身旁一位謀士向他耳語進言:

“聽聞劉使君命硬,熬死了父母叔伯與幾任正妻;投效誰,誰就要倒黴……主公且看袁本初,實力如此之強,竟也敗得一塌糊塗,被曹操撿了便宜……”

劉表為人溫厚,聽不得此等之語。

他狠狠皺眉,斥止道:“休要胡言亂語。生逢亂世,人命如芥,世事無常,與劉備何乾?你不懂相麵之術,勿要隨意相人。”

雖是如此,劉表心中終究多了一層疙瘩。

又見劉備在荊州暗中收攏了許多人才,劉表日漸猜忌,把劉備扔在新野,當作自己的防禦屏障。

視角回到曹操這方。

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他一麵狂喜不已,一麵又有些憂愁。

他把袁紹打跑了,但袁紹的物資沒有跑。曹操喜滋滋地讓親兵清點戰利品,沒過多久竟得到彙報:袁紹帳中有許多密信,其中有一大半來自曹營與許都,全是請求投效或暗中勾結的信件……

好不容易驚險地打了勝戰,滿腔的喜悅就被這些信件涼了半截。

他拆了幾封信件,第一封就看到了孔融的大名,頓時火冒三丈:

“此人先是勸我向袁紹投降,現在又背著我與袁紹暗通私信,簡直可惡!”

又看了其他的幾封,差點沒撫著心口坐下。

正逢此時,帳外傳來通稟:部丞崔頌欲與主公商討戰後城建之事。

曹操忙叫人將他請進來,把信的事跟他說了,問他有何想法。

崔頌不記得曆史上的曹操是如何處理這事的,但他看著堆積成山的“密信”,心中有了計較:

“今日之前,主公是否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戰勝袁紹?”

曹操聞弦歌而知雅意:“確實是這個道理。子琮可有提議?”

“昔日光武帝(劉秀)誅王郎,在王朗處繳獲了許多書信。這些書信乃光武帝部屬與王朗的勾/結密件。”

當年的漢光武帝劉秀與如今的曹操經曆相似:同樣的以弱勝強,同樣在戰勝後發現為數眾多的下屬與敵人密信勾/結。

“光武帝的選擇是:‘不省,會諸將軍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1]’。”

光武帝沒有追究,當著眾兵將的麵燒掉了密信,跟他們說,你們今後可以安心地跟在我身邊了。

曹操會意,大笑道:“正中吾意也。”

遂效仿光武帝,當著眾兵將的麵,將所有書信“儘燒之”,不予追究。

曹操班師回朝,得皇帝親迎。

曹操心知皇帝此舉代表“衣帶詔”一事已然揭過,與皇帝表演了一番“君仁臣忠”,各取所需。

朝廷對有功之臣予以嘉獎,普通百姓見司空得勝而歸,令他們免於戰亂之苦,感激而放心地回歸了日常生活。

城中喜氣縈繞,唯獨少數幾人,沉溺於噬人的焦灼中無法自拔。

孔融與曹操的關係在這兩年急轉而下,經過官渡一戰,更是直達穀底。

眾人皆傳曹操效仿光武帝的賢明之舉,不計前嫌,將通敵的書信燒毀。可孔融深知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在他眼中的曹操,既寬宏,又記仇。

說他寬宏,他可以因為惜才和大局而原諒屬下的背叛;說他記仇,他可以因為狂人的冒犯而借機殺之,並說出“寧我負人,休人負我”這番話來。

孔融篤定地認為,以曹操的掌控之心,他必然已經看過所有的信——表麵上說“一筆勾銷”,實則暗自記著帳,奸詐而狡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