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逗包子逗的高興的芽兒,隨口回答了一句,“哦,他們是我兩個哥哥,翟大哥和馮大哥”。
“那你認識他們有多長時間了”,小包子的母親聽了芽兒的回答,雖然稍稍鬆了一口氣,但到底是不放心,又問了一句。
“啊”,芽兒這時候才發現這個小嬸嬸看著翟大哥和馮大哥的眼神有點不對,“這兩個哥哥是我們村子裡的知青,這次翟哥哥他們帶我去他們家過年呢”。
“那你家人知道這件事不,還是他們偷偷的帶你來的”,小包子的母親語氣好像更著急了。
這時候芽兒終於明白過來這熱心的小嬸嬸好像是誤會了,“家裡人都知道的,剛才就是父親送我們上的火車。嘿嘿,不管怎麼能說,謝謝小嬸嬸了”。
聽了這一大一小的對話,翟耀輝和馮凱兩個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他們又被人誤會了唄。馮凱心中哀嚎,自己長的也算是玉樹臨風,怎麼能老是被人當成壞人啊,有他這麼帥的壞人嗎。
對麵的夫妻二人看樣子也都是直脾氣,見自己誤會了,乾脆直接把話說開,省的都尷尬,這還要在一起坐好長時間的火車呢,“剛才你們上火車的時候,我們見小姑娘又哭又笑的,又隱約聽這位同誌說什麼打啊的,所以就...”。
誤會說開了,彼此之間突然覺得關係親近了不少。兩撥人把各自的晚飯拿出來,放在一起熱熱鬨鬨的吃起來。其中,杜奶奶做的雞蛋餅最受歡迎。杜奶奶怕小孫女在車上吃不好,特意用細麵做的,又香又軟,連小包子也用整齊的小米牙啃了小半張,吃的小肚子溜圓。
“王大哥,你們也是青山縣的知青嗎?下鄉幾年了?你們這是回家探親”,馮凱嘴裡閒不住,吃過晚飯,話茬子就又打開了。
“是啊,我們下鄉都有五年了。不過,這次回去後就不準備再回來了,前些日子孩子的母親辦了病退申請回城”,說起回城的事,王洪兵也是一臉的迷茫,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這個決定到底對不對。
“我跟你嫂子的身體都不太好,雖然在青山縣生活了五六年了,但一直沒能適應農村的生活,也掙不了多少工分。再加上現在有了孩子,日子過得更難。這次托關係辦病退回去,希望能在老家找份臨時工乾著,要不然隻能帶著孩子喝西北風了”。
說到這個沉重的話題,眾人一時間都不再說話。隻有小包子還母親懷裡,說著他自己才能理解的童言稚語,絲毫不知父母現在的迷茫和接下來將要麵對的問題。
芽兒知道,這王叔叔他們的現狀隻是數百萬知青中的一例。並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習慣下鄉的生活,也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毫無芥蒂的接受知青,因為這些下鄉的知青同時也占用了他們自身的資源。現在這王叔叔他們返城隻能算是知青大返城的一個先例罷了。
等文*革結束後,這數百萬的下鄉知青將可能會通過更為慘烈的請願、罷工、甚至絕食等方式要求回城,從而引發轟轟烈烈的知青返城風暴。返城後的他們同樣還要麵臨就業、住房等壓力,跟當時轟轟烈烈的下鄉運動一樣,對城市對農村都造成很大的衝擊。這是時代的問題,知青這個稱呼也將成為他們這一代人身上最大的烙印。這段日子將成為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歲月,或許是磨難,或許是財富,其中的酸甜苦辣隻有他們自己才能品味的到。
不過,沉重的氣氛,很快就被剛吃飽喝足就哼哼唧唧鬨著要去噓噓的小包子給打破了。第一次帶著孩子做火車的夫妻倆,手忙腳亂的抱著小包子就往車廂頭上跑,生怕小包子一個控製不住尿在褲子裡。不過,走道裡到處都是人,想走也走不快啊,可是把小包子給憋得不輕。不過,小包子到底是給父母麵子,總算是沒有半道就開閥門。
有個白嫩嫩小包子,在火車上的日子對芽兒來講一點都不難挨。白天的時候除了吃,就是逗小包子玩,一大一小的兩個人玩的那叫一個樂嗬。晚上的時候,就被態度堅決的翟耀輝用大衣裹得嚴嚴實實的,抱在懷裡睡覺。這人肉牌床墊,即舒服又暖和。整節車廂裡,除了跟她同樣待遇的小包子外,芽兒估計是坐車坐的最舒服的人了。
所以,第三天早晨,當火車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比起灰頭土臉的翟耀輝和馮凱來,芽兒絕對能稱得上麵色紅潤,精神飽滿,恨不得大喊一聲,首都我來啦。
作者有話要說:嘿嘿,抽抽的**,總算能更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