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塵埃將定(1 / 2)

奸臣夫人重生後 烏龍雪 4703 字 11個月前

天旭十五年八月二十二, 爭議良久的立儲之事終於有了明確的結論。

也就是在中秋宮宴的七天之後,素來寬厚溫和, 廣開言路的宣帝終於乾綱獨斷,在廷議之中親口宣布,嘉獎在西北巡查之事上有勞有功的皇長子秦王,人品貴重,潔身自好, 處事端方,心懷社稷, 著冊立為太子,命禮部與宗景司從速操辦儲君典儀, 一月之內完成大典,告祭太廟。

同時, 追封秦王, 也就是太子的生母, 已故的順嬪為順和貴妃,另令宗景司清查順和貴妃家族遺屬, 一並追封恩賞。

至於另外三位皇子, 亦有明確的旨意。

皇次子吳王, 賜大盛最東南方向的瓊州南部,泉陽,南平, 永定三城為封地, 年後便攜家眷啟程, 包括妻妾家小在內,無旨不得離開封地,更不許回京。

皇三子魏王,賜西北最寒之地,涼州之北,西寧,北安兩城為封地,十月便即攜家眷啟程,同樣是無旨不得離開封地,更不許回京。

至於年紀最小,如今身體也仍舊算不得全然康健的皇四子趙王,則是按著皇後嫡子的身份加封親王爵位,身體調養好之後便離宮開府,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以後大婚生子,除長子承親王爵之外,餘下子嗣亦有郡王之位。倘若將來帝君一脈子嗣不繁,則優先從趙王一脈承嗣過繼,算是對身為文皇後嫡子的趙王給出了最大程度上的尊榮。

這樣的旨意一道接一道的連環發出,幾乎都沒有經過閣臣與中書省的商議,然而朝廷上卻是一片靜默,即便有些四品左右的言官稍微提出了輕微的異議或疑問,也都迅速地被壓了下來。

縱觀宣帝一生,最為果決獨斷的旨意與決策,也就是在這件天旭朝最大的事情上了。

隻是與朝廷重臣在廷議上的靜默姿態幾乎截然相反的,是在皇城之外的整個京城,幾乎是在中秋宮宴的當晚開始,就因為這個如同驚天巨雷一樣的消息迅速地沸騰了起來。

上至宗親公卿,中至群臣百官,下至士林學子,對露華殿發生之事的震驚與議論,其熱絡甚至可說是狂熱程度,大約自大盛開國以來,再無其他人事可與之相提並論。

當然,長春宮麗妃,以及尚且保留著安順伯爵位的朱家並不是完全沒有嘗試過為事發當時神誌實在不算清醒的吳王與魏王辯解過,提出過兩人是遭人算計陷害,潑天冤枉雲雲。

然而宣帝對此事真的進行詳細調查與搜檢之後,卻立刻在魏王府中找到了證據若乾,包括魏王府中到底在妻妾妃妾之外另外蓄養的四名清秀“書童”,以及林林總總的各色助興藥物甚至鑲金嵌玉的玩物工具數十種,當尚務司以及欽差翻查到的時候,年近五旬的尚務司正都在給宣帝回話的時候老臉漲紅,顯然萬萬沒料到剛剛十六歲的魏王居然有這麼多“私人珍藏”。

而再說到宮中的布置安排,就更經不起仔細盤查,明錦城指揮羽林衛,謝岷調動翊衛司,兩廂搜捕審訊之下,很快就有宮監宮人吐口,說出魏王吩咐人在露華殿裡布置下迷香種種,隻是當時他們都以為魏王是有意於今日在後宮參宴的某位官女甚至臣妻,誰也沒有想到魏王殿下算計的人居然是那位風度翩翩,平易近人的吳王殿下。

所謂疑鄰盜斧,人若是心裡頭先入為主地認定了一個念頭,隨後再看到那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佐證,很自然地就會成為加強那個念頭的助力。

所以在得到這些政務與口供之後,尤其是聽說魏王府裡那幾個書童都是白皙清秀,有幾分書卷之氣,甚至可說有那麼一點點吳王殿下的影子之後,宣帝已經暴怒到想要親自一劍劈死魏王了。

隻是此時的吳王魏王都在太醫的治療之後行動困難,連跪著給宣帝回話都不太穩當,主要是太醫們也又是臉紅又是驚訝,表示兩位殿下都是身體強健的,助興之藥也實在強健,所以顛鸞倒鳳,不對,是顛龍倒龍之間好像互相都有些傷害,兩位殿下的前後均有撕裂,倒是也不敢說一定是魏王傷害了吳王。

而這個時候魏王再自辯說是原本有意荀瀅,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完全被宣帝看做是遮掩對兄弟有不軌之心的借口,甚至懷疑魏王府裡如今懷孕的妃嬪是否真的是懷有魏王血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