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益這人雖貪生怕死、見利忘義,但對於宗族的感情卻還是有的,而這也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共性。
即使他此時心裡已然有些相信,淩不疑並非是他的阿狸,可為了淩氏一族,他也不能承認。
因為隻有咬定淩不疑是淩家子,才能讓淩氏一族躲過今日,至於後麵還會不會有事,他已經顧不上了。
文帝躊躇了一會,又再行問道:“子成,你可有什麼證據,能證明你今日所說屬實。”
可在文帝的期待中,淩不疑搖了搖頭:“此事已經過去十幾年了,早已是物事人非,臣的相貌也早已發生變化,恐怕就算臣阿父、阿母在世也認不出了。
而且當年孤城可能也隻剩下我與姑母二人,除了姑母這一個人證,臣再無其他證據,否則絕不至於在今日才說出真相。”
這下本來因為文帝問話,而心又懸起的淩益,一下子就覺得又行了。
當即說道:“子成,切不可聽信你母親一麵之詞,我知她是恨急了我,才會對你這麼說的。
可我怎會認不出自己的親生兒子,你切不可真的忘了自家牌位姓什麼。”
淩不疑聞言自是忍不住辯解,怒斥淩益一派胡言。
但雙方如今都是打嘴炮,文帝是真不知道該信誰了,可崔佑是信極了霍君華的,此時見淩益這麼說。
當即便站出來說話:“陛下,君華以往行事或有些差池,但也絕不會在此緊要之事上說謊,還請陛下明察。”
可崔佑對於霍君華的話,那是比聽聖旨都來得遵從,因此文帝聽了也不會放在心上。
而在場的其他人則沒有出聲,畢竟他們也確實無法去分辨此事真假,一時間這局麵便有些僵持了。
最後還是吳漢隨口向來歙調侃,驚醒了文帝:“這都過去十來年了,從小孩長到這麼大,就算以前見過,現在也不可能認出來的。
你說,我要不要回去也給自家孩子做個記號,萬一哪天丟了,也方便確認不是。”
來歙在這緊張的氣氛中聽到這話,沒好氣道:“你最小的兒子都十歲了,再變能變到哪去。”
吳漢這混不吝的當即就回道:“嗯,你說的對,我兒子是大了,那還是回去給孫子做吧,畢竟還不懂事,萬一丟了確實不好認。”
來歙聽完也是無奈的橫了吳漢一眼,拿他是真的沒啥辦法。
但文帝卻突然想到了一件事,猛然說道:“對啊,有記號就可以認了,朕記得在阿猙小的時候曾經見過他,他的身上是有一個記號的。
那是一個胎記,和當年霍翀兄長身上的一模一樣,隻是位置和大小不同而已。
子成,你可敢站起來將後腰露出,讓朕看看。”
突然聽到這話,在場眾人一時間都有些驚奇,沒想到這事竟然還峰回路轉了,真有記號能證明身份的。
當然,驚奇之餘難免也會有所揣測,覺得文帝這可能就是在給淩不疑找下台的借口。
畢竟淩不疑在宮中住了這麼多年,文帝知道他身上有什麼也很正常,反而是霍翀的胎記,在場眾人大多不知情況。
此時還是來歙主動給了助攻,說道:“好像的確如此,霍翀身上的胎記臣也親眼見過,是一個生就三耳的虎頭。”
來歙這麼做的原因,主要還是相信淩不疑的為人,所以便說出話來左證文帝之言。
這下子可信度一下便上去了,因為淩益這事發的實在突然,文帝和來歙之前是沒有時間對口供的。
而淩不疑此時心中的激動就不用提了,他自己身上的有什麼,他自然是最清楚的,隻是他沒想到這竟然能成為驗證自身身份的關鍵。
當下便起身,將腰帶解開,緩緩拉開衣衫露出後腰。
文帝此時頗有些迫不及待,緊緊的盯著淩不疑的動作,然後便見到了淩不疑後腰的那處胎記。
這一下他算是徹底坐不住了,直接就從座位上衝了下來,雙手拉住淩不疑的兩臂,仔細的打量起淩不疑來,好似這麼多年從未見過一樣。
隨即便說道:“豎子,你為何不早點將真相告知於朕,難道你就這麼不相信朕嗎?”
淩不疑聞聲回道:“陛下,若彼時臣不是年幼,而是有如今這般智謀膽識,定然會徑直來告禦狀,可……”
文帝這邊和淩不疑在一訴衷腸,淩益卻是聽的如五雷轟頂一般,因為隨著淩不疑身份的證實,淩家的末日也就到了。
而且至此他也早沒辦法來自我安慰,而是要接受自己親手兒子,並割下頭顱懸掛於城牆之上的慘烈真相。
至於在場其他人,心情也甚是複雜,尤其是來歙和崔佑,這兩人與霍家交情深厚,自然為霍家血脈流傳而高興。
等文帝這邊回過神後,便接著宣布起了對淩家的處置,所有五歲以上淩家兒女儘皆賜死——包括出嫁女。
畢竟前車之鑒,萬一淩家女兒敬愛父兄暗中教導子孫伺機複仇該如何,斬草除根的道理在場之人都能理解。
至於淩氏婦人以及五歲以下幼兒均流放漠北,淩氏祖墳掘毀,宗族改姓。
不但如此,所有與淩家往來親密的姻親故交一應受到貶斥。
這一番狠辣卓絕牽連甚廣的舉措,明眼人一看即知是為了永絕後患,免得給淩不疑——現在應該叫霍無傷了,招惹麻煩。
不過這也說明了,在文帝眼中,淩益是有多麼可恨。
尤其是有彭坤作為對照,他作為當年孤城桉的元凶之一,都沒享受到文帝親自處置的待遇,而是重新交給廷尉府來判刑。
而對於文帝此舉,在場眾人都沒有出聲反對,因為這些人確實也沒誰和淩家交好,既然事情牽扯不到自己,那何必去招惹文帝呢。
尤其是現在這個風頭上,就連太子也沒敢站出來,表現一下自己的寬仁。
隨後文帝拉著霍無傷便走了,估計是要再好生重新認識一下,順便聽聽孤城的事。
至於淩益,則由袁慎帶著禁軍,直接押回了廷尉府,等待明天的明正典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