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科考開始(2 / 2)

一日夫妻百日恩,得知這個消息,她不痛快了一段時間,秦可卿撣撣裙子:“父親常有差事,一有了師弟這個學生,官運亨通,指不定能做到侍郎老爺,他是不是福星?”

“是,是。”寶珠瑞珠一起點頭:“也是小姐的福星。”

秦可卿笑語盈盈,手中針線上下翻飛:“那就成了,求不如不求,爭不如不爭。隻要父親、小弟過得好,我們就沒罪受。”

心裡卻想:“此事和師弟有關係嗎?若是這樣,我非紅顏,卻是禍水……”

……

榮國府倒是很平靜,誰也沒對賈琮科考、鄉試抱太多信心。本來,賈琮也隻是當做磨練的。

……

北方小麥,秋天播種,次年夏天收,中東傳過來的小麥是北方主要作物,此外北方習俗是七月祭祀青苗神、七月十五祭祀麻穀,麵對久雨不晴要“掃晴娘”(陝西叫做掃天婆)。

這些賈琮院試之後的歲考時見識過了。

雜種、輪種的還有黍、粟、番薯等,番薯最早由福建、廣東、雲南種植,由呂宋、安南傳入,畝產千斤,是古代農民充饑的首選。

今人要得知古時宛平的情況,多半還得看看沈榜的《宛署雜記》。

馬車走過官道時,秋日還不見麥浪,氣息是翻耕、犁耙過的泥土味道。

到了順治門市集,西郊外的宋裡長帶人攔車請字,謙卑笑道:“賈小相公是大順第一神童,前兒祭祀青苗神沒趕上,今兒還請寫幾個字。”

“小事。”賈琮下車接過毛筆,想了想,寫道:

“兩旗兮,分張。

舞輕風兮,悠揚。

神之司兮,我疆。

願田每每兮,立我青秧。

不穰不葇兮,無好無妨。

無雨無陽兮,百穀登場。

惟神降康兮,報以蒸羊。”

雖然說求神沒用,但是自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求神保佑直到現代農村都有,尤其是元明以來,種植、絲織、好事、壞事,樣樣都要求神,花樣百出。請秀才寫字也被認為風光,宋裡長不懂意思,裝模作樣頷首道:“看看,這字好看,意思也好啊。”

幾個農民隻是來看看神童模樣的,聽了宋裡長說這幅字裝裱上能感動青苗神,他們猶如穆斯林一般虔誠,送禮、送特產,賈琮笑著隨便收幾樣,他隻覺得悲哀。

這就是古代農民,如果有人褻瀆了他們的神,他們能抄起鋤頭鐮刀拚命。在江南,種桑養蠶的許多忌諱,比青苗神還厲害,為了那個神,織工、桑戶不理官府,特定時期不許進門,官府為了大局,也隻能順從。

報名、填親供、領號、進孔廟,西路廳參加科考的秀才,目測有數千人,未出題之前,賈琮桌號是同年關注點之一,王應麟過來附耳道:“羅國奇有一個好友魏無知,是他表親,良鄉縣學諸生,一到宛平,酒會上揚言要替他表哥報仇……”

賈琮點點頭,隨著另一方匡六合的眼神示意,果然瞧見西角落一名精瘦儒生,一直冷冷盯著自己,如芒在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