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科考出岔子(2 / 2)

那位仁兄小聲問道:“賈神童,我忘了,書字是什麼韻啊?”

古代讀書極度不易,試帖詩、八股四比除了背誦啟蒙聲律,還必須記得所有聲韻。“書”字是上平聲,六魚韻,八十四字,一旦押韻超出了規定的八十四字,就屬於不合格。數十字還是窄韻,寬韻的字更多。

賈琮笑笑不語,哥們,這是正規考試耶,我能回答你嗎?你想死,彆連累我啊。

那仁兄訕訕乾笑,不好意思問他了,賈琮寫完試帖詩,正要交卷,不想這位仁兄不僅近視,還身體木訥,竟然打翻了賈琮的硯台,墨汁淋濕了一部分紙張。

我……賈琮忍住打人的衝動,時辰過了大半,哪裡來得及再寫?賈琮眼神陰沉沉地目視仁兄,仁兄頓首再拜,一臉愧疚,無聲地作揖,表示是無心之舉,賈琮無可奈何,現在不是發怒的時候,琢磨一會兒,末尾再加了一首詩……

他不能虧待自己,也不能連累為難劉東升,如果他八股文不過關而被錄取,劉東升是有性命之憂的。

賈琮前世研究過八股文,雖然說不上精研,但是今生練習了這麼久,有那些明清兩朝的直觀印象,個人理解是很深的。他知道,縣府院、歲考、科考不像鄉會殿極度嚴格,隻要有腦子,還是能過關的。

舊時啟蒙雜句說“肯花十年苦功夫,考個秀才也不難”,賈琮有底子、有成人思維,再加上一部分記憶中的模範文供他抄,雖然那些模範文不能完全記得,但是他有能力加以借用、修改。

現在出現了“卷麵不潔”,他便希望這首詩能起到作用,類似於唐朝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一樣,希望通過詩文化解。

當然,賈琮考中秀才之後,僅僅是過來熟悉科考鄉試的一應規製,好做準備,即使不過關,也在他心理預期內。這位仁兄雖然莽撞,卻不是有心的,賈琮隻能自認倒黴了。古代考試和現代考試一樣,考場出各種岔子最常見不過。

……

歲考等級分六等,決定秀才功名生死。科考分三等,一等、二等準許參加鄉試,三等的話……哥們,三年之後再來吧。

這隻是玩笑,鄉會殿三年才有一次,第一場科考不過,還可以繼續參加“錄科”、“錄遺”,同樣由學政主持。但是,鄉試預先選拔隻取優秀的秀才名額,不管怎麼努力、怎麼考,大部分秀才,注定要被刷掉,鄉試是省級考試,一個省幾萬秀才,能進貢院的,每年隻能維持在一萬人左右。江南貢院特殊一點,文化發達,最高可達兩萬多。

東廡閱卷房,兼任學政的劉東升外穿三品大紅孔雀補子,內裡仍舊套了七品風憲官青色獬豸補服,頭戴烏紗帽。前明有巡按禦史提督生員的習慣,大順就成了兼任。

大順縣府院三級考試為防作弊也有糊名的習慣,但是卷子不抄錄,考官可從筆跡認出熟悉的考生。

作為他得意門生的賈琮,一手清麗館閣體,劉東升一眼就鑒定出來,一開始望見卷麵汙穢,他便有丟入角落紙簍的衝動,細細一看試帖詩後麵,還加了一首詩,劉東升不禁大笑:“好!有此詩,足以傳一段師生佳話了。”

今人最難理解的應該是,古代考官為什麼往往一眼就能判定前十名?而且是卷子沒有完全看完?這是不是草率?武斷?實則不然,朝廷派的學政,幾乎都是進士出身(賈政是個例外),八股文一毫一厘的好壞,全在他們胸中,甚至於一府、幾縣的大體風格,同在他們胸中,這是一名學政,必備的行政素質,否則小命不保。

門外有學政儀仗隊、衙役兩層守衛,數日後,劉東升疲憊的揉揉太陽穴,吩咐沈鎬、樊林等:“放榜、發考卷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