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繼室女打臉重生嫡姐(十四)(1 / 2)

一轉眼到了八月底,金秋時節楊家最大的兩件事就是大少爺楊廷章的秋闈和四少爺楊廷華的縣試。

作為當家主母,黃氏忙得團團轉,既要替家裡照顧家裡的兩位少爺備考,又有抽空留意秋收時節家裡各田莊的收成入庫。

如楊家這樣的門第,幾百年的書香世族,子弟科考自有慣例,從吃食擺件到考籃筆墨,再到作息規律、哪天拜佛,乃至下人們口中說的吉祥話,都有一套成例,家下也都是幾輩子的世仆,黃氏隻需依例行事便可。

事關子弟前程,一向萬事不理的太夫人也會幫忙掌眼,不時提點兩句。即使這樣,具體細節黃氏還是要一樣樣查過,是以暑氣漸消、天氣轉涼,她卻比苦夏的時候還瘦些。

縣試要考四場,一天一場。因縣試需得回原籍參考,楊家祖籍淮陽,縣試十天前,就由家中的大管家和楊廷章親自帶人送他回淮陽。

出發這一天,全家都起了個大早,齊聚鬆萱院。

平日裡喜歡訓兒子的楊仝,今日罕見的和顏悅色,不僅溫言鼓勵了孩子幾句,還親自給楊廷華盛了一碗狀元及第粥。搞得這熊孩子受寵若驚。

大哥楊廷章也在一旁給弟弟打氣,溫聲跟他說些考場注意事項。不同於楊家姐妹間的波瀾暗湧,他們兩兄弟的感情倒是不錯。

畢竟他們家又沒有爵位,子弟的前程都得考科舉出仕,族中子弟須得同氣連枝,抱團生存。

楊廷章也確實有嫡長子的風範,穩重自持,待弟弟妹妹們都甚至寬厚。原身雖然上輩子冷淡收場,怨氣深重,對這位大哥倒沒什麼恨意。

幾位娘子也細聲細氣地恭祝四哥(弟)馬到成功、金榜題名。這種場合幾位姨娘吱聲,但都早有“蟾宮折桂”“喜鵲登枝”的針線奉給黃氏,用不用是黃氏的事,反正她們的心意到了。

用過早膳,車馬早已在門口等候。楊廷華向長輩姐妹揮手告彆,鬥誌昂揚地離了家。

縣試考了四天,家中諸人也緊張了四天。特彆是黃氏,簡直茶飯不思,每日晨起便去小佛堂念經燒香。

楊廷華考完回家,楊仝才把兒子叫到書房,問他考得如何。

“第一場的考

的是《孟子·梁惠王上》和《離婁下》,試帖詩是以“遲”“棲”為韻寫菊花……第二場是《論語.為政以德》……最後一場是廣成八年的聖諭。”

“我都默寫下來了,請爹過目,”楊廷華捧上一疊稿紙。

楊仝接過,細細看了兒子默下來的答案,眉頭漸漸鬆開、嘴角微翹。楊廷華早被妹妹灌了一肚子察言觀色的技巧,一看老爹這樣就知道能不能中先不說,至少眼前這一關算是過了。

楊仝淡淡道:“去吧,雖是考完了,可書本也不能丟。後頭的路還長著,學無止境,萬不可懈怠。”

典型的士大夫老子,誇兒子一句都嫌燙嘴。

楊廷華也不在意,他從小到大聽了多少教訓、挨了多少打,老爹教訓的時候該是什麼表情、怎麼回答,才能不屁股遭殃,早就爛熟於胸,恭恭敬敬地送走老爹。

在家呼呼睡了一天之後,他就開始按捺不住往城外濟慈院跑。

對此,黃氏還頗有微詞,抱怨兒子在家坐不住。太夫人卻一反常態地表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男孩子就是要在外頭闖蕩,你把他圈在家裡能有什麼出息?”

有了太夫人這句話,楊廷華撒丫子更歡了,日日天不亮就起床,天不黑絕不著家。

蘇韻看他積極性這麼高,索性稟了太夫人,從家生子中挑出二十個人壯實機靈的小夥子,教給他操練,把他喜得勁頭更甚。

這麼些天,他已經跟濟慈院的人打成一片、稱兄道弟了——丁師傅也是濟慈院那些孤兒的武學師傅,說一聲師兄弟不為過。

李禎離開湖州府時,從濟慈院中帶走了部分人手,剩下的都是些年紀尚小的孩子們,他走前跟楊廷華打了招呼,托他照應這些孩子。楊廷華是真得聽進去了,而且確確實實在當一回事做。

他之前隻知玩樂,結交的也都是些士紳家的紈絝子弟,狐朋狗友們玩的時候,哥哥弟弟喊得震天響,要說真交情,那絕對是琉璃的——一碰就碎。

難得李禎這樣出身和才氣的同齡人,肯以正眼看他,他心裡陡然生出了一股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對他的托付十分重視。

事實上,楊廷華固然文稻武略本事一般,但有個難得的優點——

沒有身份之見,待人坦誠大氣,他喜歡交朋友也會交朋友,三教九流跟什麼人都能說兩句,而且不光是說,還說得舒服、敞亮。李禎就看中了他這一點,看他比那些酸文假醋的文人順眼多了。

不是說文人不重要,做主公的什麼樣的人都要用,但文人遍地都是,如楊廷華這樣實誠的人卻不多。這物以稀為貴,人也一樣。

李禎一行是十天前離開湖州的,現在剛過九江,在壽安縣主的一處田莊上歇腳。

他剛剛收到從湖州那邊加急送過來的密件——劉、韓二位師傅寫了一份建立護理隊和女工坊的條陳——在蘇韻那個點子的基礎上進行添減。

兩位師傅隱晦地提及護理隊對於軍隊將士的重要性,李禎心中一動,能想到這一點,那位楊七娘子應該是和他來自一個地方吧?

還有這成立女工坊的提議,“每人專做一道工序,術業有專攻…可保秘方不外泄…”、“…女工之技藝可作嫁妝、傳子孫,乃大功德也,女工得此大恩,必感激涕零,忠於公子…”

這種一箭幾雕的計劃,很像她的手筆。

小廝進來的時候,就看到自家公子捏著手中的信件嘴角微翹,嚇得他一個激靈趕緊低頭,每次公子這樣笑的時候就有人要倒黴了,這次的倒黴蛋又是誰?

李禎噙著一抹淺笑,提筆回信。

幾天之後,劉、韓二人收到李禎的回信,就開始著手組建護理隊和女工坊。

護理隊第一批挑選了二十個小娘子,由李禎身邊一個懂藥理的嬤嬤和一位擅長跌打損傷接骨的郎中做師傅,開始上課。

蘇韻也應劉居士之邀去看了兩回,看到那嬤嬤教授的內容,蘇韻迅速掩下驚色,回來之後把自己關在房內細細思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