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第 134 章(1 / 2)

裴行儉的本事自然是有的,而且,在知道打下吐蕃之後,李賢可能過去鎮守吐蕃之後,裴行儉愈發賣力起來。沒辦法,誰讓李賢他媳婦姓裴呢,兩人孩子都生了兩個了!雖說裴氏不是裴行儉的女兒,卻也是聞喜裴氏出身,裴行儉當年父輩被殺,少年的時候,也是得了族裡照應的。尤其,他父輩說是當年想要投靠李唐而被殺,實際上卻沒有真的給李唐立下過什麼功勞,因此,他能以功臣之後的身份進入弘文館讀書,之後仕途也非常順利,自然也是族裡出了力。

之前裴家也是在李賢身上下了注的,結果李賢沒當兩年太子就直接被廢,裴家的投資直接打了水漂,也虧得裴家之前沒有摻和得太深,或者說,裴家沒有攛掇著李賢讓武後滾回後宮去。裴家人當年在奪嫡這事上是真的吃了不少苦頭,比如說裴寂。這丫的算是拿了一手王牌,他是李淵的好基友,能同塌而眠的那種。結果他家夥當年在李淵那裡胡說八道,搞死了劉文靜,因此得罪了李世民,之後自然是不希望李世民上位,很是給李世民使了不少絆子。等到李世民當了皇帝,一開始的時候,顧慮李淵的想法,或者說是為了安撫武德舊臣,對裴寂還算是客氣,但是等到李世民權威穩固之後,裴寂就沒了用處,直接尋了個罪名,將裴寂乾掉了。裴寂的兒子裴律師作為駙馬,在裴寂死後,差不多就沒了多少存在感,如今裴寂這一脈,可以說是徹底蟄伏了下來。

有著這樣的前車之鑒,裴家在這種事情上就變得愈發謹慎起來。沒辦法,當年李建成優勢那麼大,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連同帶著的士卒加起來也不到一百個人,這也叫他翻盤了!在裴家人看來,武後是比李世民還要狠的狠人,李世民起碼還要名聲,武後狠起來,是不在乎什麼名聲的!所以,如今朝堂上那些裴家人,是沒這個膽子跟武後對著乾的,如果想要跟武後對著乾,先想想長孫無忌,想想上官儀的下場再說。

李賢之前倒了黴,太子妃裴氏自然要不離不棄的,但是裴家卻也沒敢給予什麼幫助,如今既然李賢有了新的出路,裴家自然是願意撈李賢一把。當然,情分是一回事,關鍵還是利益。吐蕃彆看是苦寒之地,但是畢竟那麼大的底盤呢,而且聽說那裡主要也是靠放牧,所以即便是買賣羊毛也是賺的,以裴家跟李賢的關係,裴家應該能夠在這個買賣中占據先機。哪怕是為了這個,裴行儉也得儘心用命才行!

大唐為了這一戰準備良久,尤其這會兒芒鬆芒讚已經過世,為了穩定局勢,吐蕃那邊上層還隱瞞了芒鬆芒讚過世的消息,而大唐派過去的細作卻是想辦法打聽到了這個消息,當下,大唐就以此為借口,表示你們這班遮遮掩掩,芒鬆芒讚肯定死得不正常,肯定是你們這些人害死的,你們想要篡位芒鬆芒讚名義上可是得叫文成公主一聲祖母的,也就是說,李治就是他的舅爺,自然是得給芒鬆芒讚報仇的。

打著為芒鬆芒讚複仇,撥亂反正的旗號,唐軍一路上高歌猛進。曆史上真正以少勝多的戰事其實很少,就算有,也是通過局部優勢的碾壓達成的。打仗這種事情,打的其實就是後勤和國力。像是這次,為了確保唐軍的戰鬥力,這一支大軍身上的裝備都是全新的。高原上你沒有負重呼吸就已經比較困難了,所以,重甲騎兵和重步兵並不能持續作戰,隻能在關鍵時候使用。為了兼顧保暖和防禦能力,大軍穿的是用鯨魚皮硝製的皮甲,裡麵穿的就是羽絨衫和羽絨褲。再裡麵就是毛衣毛褲,內衣都是絲綢的。如此,即便是天氣寒冷,他們依舊能夠保持一定的戰鬥力。除此之外,唐軍還裝備了護目鏡,在穿過雪山的時候使用,可以防止雪盲症。

唐軍的武器更是精良,弓弩的射程和精準度可比吐蕃人強多了,再有著營養豐富,量大管飽的軍糧供應,唐軍一路上幾乎沒遇到什麼困難。吐蕃人並不擅長築城,他們其實也能算得上是遊牧民族,一直以來,他們也多半是住在帳篷裡麵,也就是有了中原的工匠之後,他們才開始嘗試著定居,在鬆讚乾布修建布達拉宮還有大昭寺的時候,一些貴族也開始嘗試著修建房子,不過城池什麼的,他們是真沒這個概念。畢竟,在他們的觀念裡,沒有人能夠打上門來。

這給大唐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畢竟哪怕他們攜帶了不少工匠,但是攻城器械這種東西,正常情況下都是就地取材製作的,幾乎不會有軍隊會帶著笨重的攻城器械趕路。而在吐蕃這邊,想要砍伐到足夠的樹木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

吐蕃的兵馬數量其實也不少,但是他們很多其實就是各個貴族的私兵,所以,在他們沒有集結起來的時候,麵對唐軍,根本沒有數量上的優勢,加上這邊地廣人稀,各個部族之間也有著很長的距離,以至於唐軍連續與好幾個部族短兵相接之後,吐蕃這邊才反應過來,開始動員。問題是,芒鬆芒讚沒了,如今吐蕃讚普之位虛懸,原本芒鬆芒讚都未必能夠完全命令下麵那些貴族,何況是如今呢?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部族受損,因此,誰會願意冒著自家的部族被攻擊的風險去支援彆人呢!最重要的是,唐軍的戰馬都是百裡挑一的好馬,畢竟,唐軍占領了西域和草原,自然擁有了最好的馬場,為了討好大唐,那些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部族會定期為大唐提供良馬。中原馴養戰馬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經驗,尤其後來胡人入主中原,更是帶來了先進的養馬技術,加上原本中原的選育技術,到了大唐的時候,對於戰馬的培育已經有了許多心得。

為了讓戰馬適合在高原行動,唐軍更是專門做了一番篩選和訓練,甚至想辦法弄到了高原的馬種,與原本的戰馬進行雜交。而吐蕃的軍隊使用的戰馬更多的是矮腳馬,這種馬吃苦耐勞,很適應高原上的生活,但是相應的,衝刺能力就比較弱了,這讓他們在跟大唐的戰鬥中很是吃了不少虧。尤其,短兵相接的時候,大唐的武器經過多次改良,非常順手,而且鋒利,順著衝刺的方向揮出去,就算是不能將對方砍成兩段,也足夠在敵人身上留下一個大口子。而吐蕃這邊戰士的武器砍到唐軍的身上,就夠嗆了,唐軍的皮甲是雙層的,外麵是一層鯨魚皮,裡麵是一層用鍛錘錘煉過的棉甲。吐蕃這邊因為空氣稀薄的緣故,他們這邊鐵器的質量其實不怎麼樣,因為他們很難將鐵礦石加熱到足夠的溫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武器強度和韌性都不行,以至於他們甚至無法破開唐軍的皮甲,當然,你要是能直接砍到對方露在外麵的地方,那還是能造成一定傷害的。

武器的代差直接造成了雙方的交鋒簡直是一邊倒的屠殺,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天性凶殘的人,也撐不下去了,接下來自然是逃的逃,投降的投降。

唐軍這次出征,李悅更是乾了一件讓人覺得奇葩的事情,他直接派出了商隊,跟在大軍後麵,一方麵是為大軍提供額外的後勤服務,另一方麵嘛,就是買人。唐軍肯定是不能將太多的兵力放在看守俘虜上,也不能隨便將人給放了,因此,對於俘虜的處置就是個問題,總不能都殺了算作軍功吧。

因此,李悅派出來的商人直接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唐軍隻需要保留一部分的貴族,其他俘虜就乾脆直接按人頭以青壯勞力的價格賣給商隊,不管是換成錢還是換成物資都可以。而商隊在有了足夠的人之後,就直接通過天南或者是通過益州,從長江一路順流而下,然後再改道前往閩越。有的神職根本就是從長江直接入海,換上海船,就運到琉球甚至是明州那裡。這些俘虜過去就是做勞工搞基建的,按照以前那些勞工的慣例,乾足多少年,他們也就能入籍落戶了。

李悅這般做,自然也是得到了帝後二人的準許的,這也是為了李賢後續的統治著想,真要是讓那些貴族回頭還保持著相當的兵力,那麼,李賢過去之後,哪裡還壓得住這些貴族呢?到時候,這吐蕃到底聽誰的,還不好說呢!如今嘛,那些精銳的士卒都被李悅打包走了,這些貴族就算是有什麼異議,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