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敏教授的研究成果非常具有研究理論性。
首先,不論是初中物理還是高中物理,老師都會告訴學生們,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是電子,原子就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周圍的電子所組成,在這裡麵,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兩項抵消,所以物質並不帶電。
但其實早在1925年,物理學家海森堡就提出了,電子並不是總是存在的,而是隻有在原子相互作用下才會存在。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是告訴大家,你們被忽悠了,電子不是真實存在的,就好像是漆黑一片的夜晚,你能看見路上行走的人,那是因為路燈的光和漆黑的夜相互襯托,你才能看見行走的人。
而電子就是同行走的人一樣,並不是真的顯現或者消失,它應該是原子相互作用下才會存在的。
再說的簡單點,就是電子並不是像我們理解的為了解釋物質中性的狀態,把原子核想象成恒星,電子是圍繞恒星旋轉的行星般存在的。這隻是用宏觀世界的展現形式來理解微觀世界,而量子世界卻是完全不同的。
1925年的海森堡所說的原子相互作用,就是指原子之間的相互碰撞。當原子之間進行相互碰撞後,就會產生能量團,這些能量團就是我們認為的電子。也就是說,電子的本質其實是原子與原子之間相互碰撞後產生的能量團。
而這裡還有一個狀態,就是碰撞。要發生碰撞,也就意味著原子之間會相互運動,進而產生碰撞。所以組成物質的原子之間其實是不斷在運動,在碰撞的。
當然,從量子物理的角度出發,原子之間碰撞產生的能量團,也被成為量子。量子會根據能量大小的不同,進行不同軌跡的運動。從一條軌跡跳到另外一條軌跡,被稱為量子躍遷。同一時間內,量子躍遷的頻率越高,其含有的能量也就越大。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物質的中性就代表了原子核之間的能量會被原子核碰撞產生的量子攜帶的能量所中和。
李先敏教授研究超鈦的原因就是基於此。因為超鈦的原子結構非常特殊,是靜止不動的。也就是說,超鈦原子本身是不運動,沒有量子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超鈦物質就應該帶有能量,可事實是超鈦並沒有表現出攜帶能量的狀態。
所以李先敏教授認為,超鈦物質的原子核本身就和其他物質的原子核不相同,在一般情況下,即使沒有量子,原子核本身也不會表現出能量狀態。隻有在超鈦原子受到高速運動,或者巨大的撞擊下,原子核才會釋放能量,用以中和外部衝擊兒來的能量。根據能量守恒定律,這兩股能量的量應該是相同的,以此才能保證超鈦原子的完整性。
這就是大家錯誤的認為超鈦可以轉化能量的最終原因,所有人都錯了,李先敏教授的研究證實,超鈦並不能轉化能量,但超鈦確實可以將釋放一股與衝擊能量相同的能量。
“也就是說,我們確實可以利用這一點,將黑豹戰甲儲能再釋放的能力製造出來了!”王文川聽完李先敏教授的描述,激動萬分。
“是的。”李先敏教授卻並沒有像王文川那樣激動,反而略帶點憂愁的回答道,“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
“但是什麼?”
李教授心裡也很激動,但畢竟人老了,思慮就比較多,“我們現在有兩個問題沒辦法解決。”
“其一是,單純的超鈦物質,隻需要高速移動就會產生能量。就好像一顆沒有填裝火藥的實心子彈,一旦擊發,效果甚至比填裝有火藥的子彈威力還大。這說明超鈦原子的穩定性不夠,我們必須要在其鍛造的過程中加入穩定劑或者利用其特性鍛造一種合金。”
“其二,如何控製其釋放的能量大小。我們得出的結論隻是基於超鈦原子核釋放能量用於中和外部能量,也就是說,外來的能量有多少,超鈦原子就會釋放多少。說到底,我們並沒有實現儲能的功能,而隻是實現了能量反彈。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利用這股能量,像這樣造出來的戰甲無非也就是一件防禦拉滿的盔甲,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李先敏教授說道這裡,似乎想起什麼,又補充了幾句:“還有,老陳之前曾打造了一麵塔盾,我們當時超鈦礦石的提煉純度並不太高,所以使用的是在鋼鐵盾的表麵電鍍上超鈦,為了抗腐蝕。但其在受到衝擊時仍然可以抵消一部分的衝擊力,而另外一部分的力通過塔盾傳到了使用者身上。這說明超鈦礦石應該具有吸收能量的上限,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還需要在設計上做些調整。”
難怪當時大山在受到大鼠兔的撞擊時,仍然受到了輕微的撞擊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