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海底城市遺跡形成的原因,在之前就曾有過好幾種分析。最為靠譜的是周老曾經提出過的一個猜想:海底城市遺跡可能是經過好幾次的版塊運動造成的。這樣的板塊運動把原本在陸地上的城市先分裂成很多塊,然後再下沉到海底,最後直到完全被海水淹沒形成現在的狀態。
這個猜想被很多人都讚同,甚至是郭院士也讚同這樣的猜想。但郭院士想要分析組們分析的卻不是這個,而是這個城市變成這樣的原因。
這個原因和周老的並不衝突,他需要分析組分析出是什麼樣的原因把一個原本大家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的城市,變得四分五裂的原因。
按照對周邊地質岩層結構的分析,海底城市遺跡最初遭遇到的可能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地震。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移動擠壓,造成城市所在的板塊地塊裂開,處於城市中的人們因此遭受大量的傷害。這也是現在探索隊在海底發現了禮拜堂後的那一條巨大地縫。而後,接連不斷的餘震將原本裂開的板塊再次分裂,不斷地出現更多細小的地縫,甚至最後將原本一整塊的城市撕裂成披薩一樣的塊狀。
第二種是火山噴發。探險隊曾在靠近生活區邊緣發現過冷泉。冷泉的形成,一般都是因為地底深處具有溫度非常高的岩漿,和滲下去的水滴之間融合產生大量的碳酸,碳酸再和海底的礦物發生化合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大量上湧冷卻,進而形成冷泉。
也就是說,在這個海底城市板塊底下,很可能就有一處地底岩漿池。郭院士安排的分析組曾通過分析幾處冷泉湧出的二氧化碳量的不同,大致得出海底深處的岩漿池上方,還存在一個充滿氣體的空洞。這說明,就算下麵是海底岩漿,但隻要能加以減壓和氣體的適量排放,海底下的岩漿基本不會再次噴發。
這兩種方式,就是大家所猜測的,原生城市之所以四分五裂的根本原因。但這些猜測都是從地質地理方向入手進行的分析,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會議還在繼續。郭院士繼續發言:“除了剛才給大家展示的硬幣以及各種生活器皿以外,我們的水下考古隊員們還發現了另外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請大家看這個三維圖……”
郭院士向大家展出的,正是海底城市遺跡的三維掃描圖,在這個圖中,郭院士進行了簡單的區域複原。所謂區域複原,就是暫時不對細節進行考究,而展示大區域範圍的走向和建築物分布,一般都是以道路為基線的。
在郭院士展示的三維圖中,也正是由海底城市遺跡的道路進行基線的。很明顯的,在三維圖中由一條道路然後分叉成三條,又分叉成兩條,接著就是一道弧線的寬大道路線。
“……大家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遺跡其實是用道路來劃分區域的,而我們的海底考古隊員也是順著道路的遺跡進行考古發現的。就像是我們現在的城市一樣,你們走在路上,可以看到修建在道路兩邊的建築物,可以看到道路通向前方的建築,也可以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道路,但是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有一個地方被你們忽略掉了呢?!”
郭院士的突然提問,讓大家都很茫然。想想看,假如你現在進入到一個廢棄的城市中,你會在意的是什麼地方呢?眼前的道路?還是道路兩旁的商店和住房?或者是前方更遠點的建築?你要是這樣想,那有個地方你一定會忽略掉。
那就是道路以下!
正常的城市,形成道路網的城市,它的網絡絕對不是平麵的,一定是立體的!在這些立體網絡裡,有下水道,有電纜線路,甚至還有地下鐵。就是因為抱著這樣的想法,水下考古隊員們確實找到了道路以下的地方!
下水道?你認為的道路以下就是下水道!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個海底城市遺跡裡沒有下水道,沒有電纜線路!但是在道路之下,卻又另外一種大家從沒有見到過另外一種線路。
郭院士將三維圖用透視狀態顯現出來,方便大家更直觀的看到。“……大家請看,這個道路像是倒過來的樹狀結構展開,在透視圖裡,你們可以看到,每一個樹狀節點,也就是每個分叉地方的小廣場,都有一個中心。在這個中心裡,根據我們之前的調查發現了一種結構非常緊密的水晶石。這個水晶石通過廣場的中心進行能量的釋放,然後傳遞到所有的道路分支上……”
這種能力傳播的方式非常的先進,幾乎先進到比地球上通過電線線路傳播所需要的損耗還要低,而且清潔無汙染。通過檢測,這種水晶石和超鈦礦石一樣,都具有吸收動能的特性,甚至這種吸收動能的特性比超鈦礦石還要強,因為水晶石不僅僅是吸收,還能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