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一朝成名天下知(2 / 2)

竟一起響起好多聲敲磬的聲音,冷子暢左右看看,不止台上的大佬們,便是台下的後輩們,都有許多人敲了磬。

冷子暢滿臉笑的勸道:“還請大家不要著急,一個一個來,否則,大家擠在一起發言,亂糟糟地,豈不是說什麼都聽不清了?不如,請台上的先生們先來可好?”

“大善。”

眾人紛紛點頭。台上的大佬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王恭顯然是急性子,立即搶著道:“王某先來?”

眾大佬不禁苦笑,隻得讓他先來。王恭立即問道:“孟子雲,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汝之良知,便是仁乎?”

張昌宗理所應當:“便是仁。君王、臣子、百姓,大家都在一個國裡,各司其職,各擔其事,君王治理好國家,臣子輔佐好君王,士農工商諸百姓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例如,農耕好田,士做好教化工作,為國家開啟民智,輸送更多的人才,格斯其中,難道不是一副國泰民安的景象嗎?這不是仁政嗎?”

河汾學派的根本依舊是儒家的仁政愛民為本,講究君王勤於納諫,重視民生。太宗朝的魏征便是河汾學派的佼佼者。

張昌宗的觀點出自王陽明的心學,但又不全然是心學的東西,有他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在其中。當今的形勢,自兩晉南北朝以來,一直都有談玄之風。大唐立國,以老子後人自居,談玄之風並未斷絕。如今女皇又崇佛,佛教一時興起,論禪之風盛行。

相比佛道,儒家這時的情況有些弱勢,雖說科舉選士,但科舉重詩賦而輕經學之風漸起,對儒學發展並不利。有識之士中,已漸漸有了儒學需改革的認識,

張昌宗今天提出的觀點,並不是所有大佬都讚同,但卻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和思路,一個與佛道截然不同的,根植於儒家仁義為本的根基上的新方向。

於是,本來是要辯論針對四夷的政策,最後卻歪樓成了儒學討論會。張昌宗自然是樂見其成的,他覺得對畏威而不懷德的四夷來說,唯有戰爭才能換來長久的安寧。四夷就像對中原虎視眈眈的餓狼,隻要中原王朝露出一絲軟弱,他們就能群起而上,分食中原。

張昌宗拋出的知行合一的觀點就像是引子,徹底引燃了大佬們和與會人士的熱情,支持佛家觀點也好,支持道家觀點也好,儒家子弟也好,各自暢所欲言,闡述觀點,各種觀點、思想相碰撞,交彙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張昌宗堅持著自己的觀點,與各家思想相碰撞,以辯論做交流,互相說服,互相駁斥,頗有興致勃勃之感,說到興起時,拍桌子、擼袖子,什麼斯文,什麼教養都忘記了,先說服對方再說。

看著侃侃而談的張昌宗,東正先生跟廣陵先生低聲附耳道:“悟觀兄,你說這張昌宗真是上官修儀的弟子?”

曹參:“據聞,張昌宗的蒙師是義豐李欽讓,座師卻是上官修儀,是否還有旁地師承……倒未曾聽說。”

東正先生有些嘀咕:“上官擅詩文,此事聞名天下,也多有筆墨流出,但於儒學……能教出張昌宗這等弟子的,非大儒不可為之,上官嘛……”

東正先生笑著搖搖頭,雖未明說,但意思已然明了。曹參心頭一動,道:“此事不急,且先看看再說也不遲。”

這一場文會,從白天一直進行到晚上,與第二主題的熱鬨相比,賽詩會上的詩作雖然算得上佳作,但第二主題後投到季刊的眾多文章相比,卻顯得相形見絀。

與詩篇相比,更精彩的是眾多文章中精彩的思想碰撞,這些思想的產生和交流,不止影響到本朝儒學的發展,成為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事,亦發展出許多流芳千古的學說、學派,史稱“洗月台爭鳴宴”。

這些都是後話,最直觀的影響是,張昌宗一宴成名,成為了天下共知的才子,儒學造詣過人的年輕士子,為士林看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