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名士(二合一)(2 / 2)

薛崇簡失笑,卻還壞心的故意伸手去揉外甥女的腦袋,看得一旁的文英直抽眼角,這是當著他的麵欺負他妹妹啊,這就是鎮國長公主府的二公子,完全沒有他六嬸的風範,這種死不正經的樣子,反而像他六叔,不對,六叔比他英明神武多了,這薛二郎感覺是個紈絝。

薛崇簡還不知道表明恭謹有禮的張文英正在心裡吐槽他的不靠譜,笑嘻嘻地與文英見禮:“這就是張家的哪位郎君?”

文英連忙上前做自我介紹,給薛崇簡見禮,對於薛崇簡比他年紀還小的問題,張英文已經見怪不怪,淡定自如了。

太平公主收到帖子,早早等在家中,一身新衣的坐在羅漢榻上,等著好久不見的外孫女上門,及見寶寧小小一個身姿嫻雅又板正的走進來,行禮問安一絲不錯,小小年紀已然有幾分大家風範,心裡誇了一句鄭氏會教孩子,麵上笑吟吟地讓人把寶寧拉起來,一把抱懷裡:“我的小心肝啊,你耶娘也是狠心,竟舍得這麼久不讓你來外祖家,等下次見了他們,定是要罵一罵的。”

寶寧立即道:“回外祖母,非是父母不來拜見,實是家中守孝,依禮居喪,不好上門叨擾,然父母心中是掛記外祖母的,您看,寶寧剛出孝,耶娘便派寶寧來給外祖母儘孝了。”

太平公主見她說話口齒清晰,條理分明,一絲不錯,心裡連連點頭,麵上的笑容也不禁慈藹了幾分,笑著摸摸她被紮成兩團小包包的頭發,感觸著掌心的細軟,笑問:“你祖祖好嗎?父母好嗎?”

寶寧答道:“多謝外祖母問候,祖祖一切都好,能吃能睡,每天都要聽寶寧讀書,天氣晴好的時候,還能教寶寧下棋、撫琴呢。”

那看來鄭氏還耳聰目明,並未被上官婉兒的去世打垮,還保持著精氣神,不然,是教不了孩子撫琴的。這老太太也是堅韌,太平公主點點頭,又問:“寶寧開始學撫琴了?你母親不曾教你嗎?”

“阿娘還未出孝,不方便教寶寧,撫琴是祖祖教的,阿娘隻教寶寧寫字讀書。”

寶寧答得很清楚,太平公主心中一動,狀似無意的問:“你耶耶呢?若說讀書習字,還是你耶耶的學問更好,還有字,他的字寫得也好。”

張昌宗自幼長於宮廷,有幸受過則天皇帝教導,則天皇帝好書法,收藏有許多名家法帖,寵愛張昌宗,見他習字,曾給他賜了不少,張昌宗的字可謂是承自名家,隻是鮮少有作品流出,於士林中名聲不大,但親近的人都知道他的字寫得好。

寶寧答道:“阿耶教的,隻是沒有阿娘教的多,阿娘說阿耶正忙,他要寫許多文章,讓寶寧不要打擾阿耶,不過,阿耶每日都會抽空與寶寧一起寫字,寶寧習字的字帖都是阿耶親自寫的。”

太平公主點點頭,又問:“這麼久了你耶娘才讓你來見我,早些時候做什麼去了?”

不能讓你外祖母知道我們出去玩了,不然,外祖母不得去,知曉了會難過的,我們等她空閒了,下次再約上她一起去。

父母和祖祖是這麼交代,寶寧已經有了心裡準備,於是神色也沒什麼異常,依舊笑得又甜又可愛:“就是平常做的事,沒有什麼不同。”

對,平常也會出去玩耍,所以,寶寧不算說謊,寶寧還是好寶寶!

小姑娘笑得甜甜地。太平公主打量她兩眼,見問不出什麼,覺得可能自己多心了,小兩口這一年真的隻是悶在家裡,並非是人不在。

哄著外孫女玩了一陣,太平公主還見了文英一麵,待張文英也算親切,並不如外間傳聞的那等威嚴深重、不近人情。

太平公主也知道張昌宗派侄子過來見她的用意,結合往日張文英的戰績,又看他一派英姿颯爽的樣子,心頭一動,抬抬手把他安排到南衙禁軍去了。

及至三月的時候,季刊上一連刊登了張昌宗署名的七篇雜文,轟動士林,惹起極大的討論之聲,各種信件乃至文稿雪片一樣飛向季刊編輯部。

這七篇雜文一出,張昌宗經史上的學問水平,一目了然,長安人民乃至天下民眾才想起張昌宗早些年也是有才子名聲的,他可不是隻會領兵打仗的大老粗。這些年,他的才名都讓身上的軍功赫赫給掩蓋了,倒叫人忘了人也是從小就有名聲的才子,一時間,不止士林民間,便是朝上,對張昌宗的這七篇雜文,也是議論紛紛,張昌宗一時風頭無兩。

至此,太平公主才算放下懷疑,敢情這一年多都閉門讀書做學問去了,難怪來信寥寥。看著他這些年忙著領兵打仗,似乎忙得讀書的空閒都沒有了,想不到上官一逝,倒讓他起了做學問的心思,這七篇雜文一出來,張昌宗就算不著書立傳,也有一代名家之相了,假以時日,未嘗不能成為一代大家,上官的才名,倒讓他的弟子給坐實了,畢竟,張昌宗可是師承自上官啊。以六郎的品行,以及他對上官的敬重,會這麼做也不奇怪。

而這七篇雜文,崇胤也說了,文采斐然,自成一家,見解精辟,發人深省,假以時日,自成一派也不是不可能。加之張昌宗為母親、為師父接連守這麼多年孝,讀書人的節操、禮法遵守的極好,士人重禮法,張昌在外間風評是上佳,士林中對他這七篇雜文,討論很多,除了少數人,大多持有正麵看法。

太平公主滿意了,當下便暗示手下的門客、士子們加入討論,多多誇讚張昌宗,務必要把他名士的名聲給坐實。

然而,張昌宗的學問不止如此,在發表了七篇雜文後,在後續的季刊中,又陸陸續續發表了六篇雜文,

一年時間內,在四期季刊上,張昌宗一共發表了十三篇雜文,後世人稱張氏十三篇,從基礎的“仁義禮智信”這等做人道理到為國為民的施政思想,係統、深刻的闡述明白他的學術思想和觀念,張昌宗以將近而立的年紀,成為天下有名的飽學之士,名動四方,第一次以文名淩駕詩才之上,真正在士林中站穩了腳跟,才子名士之名才算名符其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