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37 創作ing(1 / 2)

第三十七章

《百歸記》記載了百氏家族足足三代人的風雨人生, 三代人,橫跨七十載歲月,在這七十年間, 百氏家族有盛有衰, 直至在時代的浪潮下最終滅亡。

家族的命運與時代緊緊捆綁在一起, 在故事中,除了百家以外, 也有以百家為中心, 與它有關聯的幾大家族的故事。

百家以鹽業起家, 第一代祖輩曾去遼東屯墾獲取鹽引,之後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徽地有名的大商人, 延續足足數百年。

隻是時代更迭, 百家過去的榮光已不複存在, 子孫輩們隻能守著家中的大宅做些米糧生意, 但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百家雖然不如早年,在當地也是有頭有臉的大家族, 積累了鋪子、田地等不少產業,就算百家願意平靜度日,家中的產業卻總被惦記著。

百家這一代一共兄弟三人,老大百誠娶了縣官家的女兒接了家業,經商的本領卻是平平, 老二百信留了洋,成日嫌家裡封建,崇尚自由, 該花的銀子卻一分沒見少花,至於老三百通,性子又莽又直,十天半月裡不闖次禍心裡都不痛快。

要說這一代最能乾的,卻是大小姐百玫。

《百歸記》的故事要從百誠被人蒙騙虧了一筆生意說起。

百誠立誌恢複百家榮光,卻誌大才疏,這筆生意一虧,百家不得不賣了鋪子、田地救急,銀兩尚有許多缺口,親友和往日的合作夥伴們卻不肯救百家一把,就連百玫談好的親事也告吹了。

到這時,百玫才得知,百誠被蒙騙,其中也有她未婚夫的手筆。

這還僅僅是《百歸記》中百家第一代人的故事,二、三代的故事同樣繁雜。

原著就很厚,林濟把出場過的人物列了一個清單,每個人物寫幾行簡要介紹,居然填滿了一整本筆記。

第一代人物中,重點突出的是百玫和她的三位兄弟。

這種名著類作品確實不好改,但它也有一個優勢——故事脈絡非常清晰,時代背景、時間線和發生的事件都不需要林濟煩惱,原作中已經寫得清楚明白了。

林濟的第一項工作,是要搭建起《百歸記》的劇情線。

當然,在構築劇情線之前,林濟還要思考一下,他自己是以什麼角度看待《百歸記》這部作品的。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百歸記》中的人物都有一定的複雜性,不能簡單地判斷某個人物是好是壞,不同讀者看待《百歸記》的角度也有不同,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典型的反封建巨製,也有人認為它是作者在隱喻自身,懷念過去的家族榮光。

為了找準這部劇的定位,林濟把手頭的資料全部翻了一通——隻這件事就花費了他足足幾個月的時間。

和《百歸記》相關的論文林濟看了,大多是薄薄的幾頁,時下學界對《百歸記》的看法其實挺固定的,就那麼幾個角度,林濟前期還在仔細看論文,到後來就很隨意了,隻挑觀點新穎的看,相似的觀點就一掃而過。

林濟一共總結了厚厚幾本筆記。

他寫劇本的時候喜歡打字,打字快,而且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但做筆記的時候他更喜歡手寫,一邊寫一邊加深記憶,這次偏偏遇上了《百歸記》這個大部頭,每天的筆記整理完,林濟都寫得胳膊發酸。

宣傳部門既然給了他足夠的自主權,林濟也不客氣,整理資料的同時,林濟邀請了兩位知名學者來當《百歸記》的顧問,遇上不明白的地方,林濟就打電話找兩人請教。

他已經想好了,等劇一開拍,他就把顧問們請到劇組裡,讓他們提供全程的指導。

《百歸記》故事跨越近代與現代,處在一個時間的交彙點上,原著中描寫環境的詞句有許多,包括外部環境與人物的穿著用具,對於這些場景,改編劇必須要做到最大程度的還原。

林濟為此自費買了幾本建築、文化、衣飾之類的大部頭,作為編劇,雖然場景不需要由他來還原,但如果他能在劇本裡標注清楚,也就能為拍攝多節省一些時間。

……

在確定林濟為編劇的同時,宣傳部門也忙著為《百歸記》找導演,在一開始,宣傳部門就盯上了導演胡偉一。

胡偉一是圈內頗具資曆的一位老牌導演,擅長拍年代劇和長篇巨製,早年間,他的第一部作品就震驚業內,幾乎是橫掃了各大頒獎的新人獎,在這之後,他又推出了幾部史詩電視劇,都是口碑和收視俱佳的力作。

但近幾年,胡偉一露麵的次數很少。

主要是觀眾不愛看氛圍沉重的劇了,現在流行的要麼是甜甜蜜蜜的愛情劇,要麼是爽文流,就算是正劇,觀眾也不希望主角背上太沉重的負擔。

當然,也因為胡偉一遇不上合適的劇本。

和演員質量急劇下滑一樣,最近幾年,編劇的質量同樣直線下滑,編劇們都忙著給演員堆人設,顯得主角耀眼奪目,卻忽略了故事邏輯的合理性。

胡偉一擅長的題材本就很考驗編劇的功底,編劇們都不愛寫,加上他性格有些挑剔,看到不好的劇本總要說上兩句,久而久之,一代名導逐漸成為家裡蹲。

胡偉一倒不是缺錢,實在沒錢花了,大型晚會指導他還是能乾的。

胡偉一一臉平靜地聽宣傳部門道明了來意,聽到劇名的那一瞬,他懷疑自己是聽錯了,不由重複了一句:“《百歸記》?”

“沒錯,就是《百歸記》。”

胡偉一沉默了半晌:“你們找到編劇了?”

當初《百歸記》劇組也是找過他的,不過胡偉一當時忙著拍另一部劇,實在抽不出空,就把《百歸記》給推了。

結果他眼睜睜地看著《百歸記》淪為笑柄,作為導演,他心裡自然覺得有些可惜。

“找到編劇了。”對方笑道。

“編劇叫林濟,不知您有沒有聽說過?”

胡偉一平素不愛上網,也不怎麼和同行們溝通:“我倒是沒聽說過,他多大年紀,都寫過什麼劇本?”

“林編劇今年27歲,他寫過——”

沒聽對方說完,胡偉一很乾脆地按掉了電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