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颶風在外頭等了許久也不見驚風從屋裡出來, 等不及了他入屋內,問道:“怎麼了?你發現什麼不尋常的地方了?”
驚風還在翻看賬目,“小路村劉家莊的田地不是一次購買的, 而是少量多次地購買, 有時候幾畝地,有時候買幾十畝,東買一塊西買一塊,這麼多年的地想要核對清楚哪次買了哪塊地並不容易。”
颶風頭次遇到這種方式購買田地的,“核對不出來他們買地的數額,那怎麼收稅?”
“按照買地的畝數收取, 並未一一核對。”
颶風:“就根本沒有人管過劉家的地實際有多少?”
驚風點頭,“他們在春熙城十五年裡前前後後這麼多年買了將近兩千次的地。”
平均每年要買一百十多次地,一年也就百六十天,天不到就買一次地……
翻看賬目,驚風驚奇發現,十多年前給他們批地的人是賀蘭闕。
“賀蘭闕……”
颶風問他:“認識?”
驚風搖頭,“不認識, 但我知道他。”
“他是誰?”颶風問。
遇到林玉郎時,颶風和赤風並未跟他們在一起, 他去總府調查賀蘭筠的案子返回金陽縣時,颶風和赤風還未到金陽縣, 因此他並不知道賀蘭筠的事情。
驚風與他解釋,“賀蘭筠的父親, 如今霖開縣的通判, 就是他的妻子一直在資助聞人政,聞人政與賀蘭筠是同窗,兩人也算一起長大的發小, 關係非常好,聞人政被押解到總府衙門,所有人都認為是聞人政奸汙了姚家姑娘,賀蘭筠堅持認為他無罪,四處為他奔走,想要深入調查還聞人政一個清白,不知何人將他滅口,怪罪在林玉郎的身上,而我們就是通過林玉郎得知姚家六口的死與聞人政無關,順著這條線才摸到這裡。”
颶風:“會不會這賀蘭闕也參與其中?”
驚風也不太清楚,林玉郎說這通判一家都是好人,通判幾年都不為自己做一身新衣服,朝廷下發的俸祿都拿來養善堂裡的孩子了,能夠養出賀蘭筠和聞人政這樣的孩子,這通判也是個清廉的好官。
“應該不會。”驚風道:“他十多年前在這裡當司戶,如今升職做了通判,正縣級的通判也就是個從七品的官員,往小了說也就是個芝麻綠豆大小的官。”
一個縣隻有一個通判,其餘的全都叫判官,在縣級通判是二把手,位置要比縣令低,和縣丞是平級,同是從七品的官員。
從七品和從八品隻是一級之差,是很多官員一輩子的終點。
如今盛國最不缺的就是官員,晉升也不像從前那般容易,多的是官員平調,能夠快速晉升的官員,多數都是一甲進士或者是二甲前一百五十名的進士,若是甲的進士想要有大的階層晉升基本不可能做到,除非是政績表現突出,或者得到提拔。
“劉家買田的價格也都是正常的,況且十多年前賀蘭闕在春熙城做司戶時,那時候劉家買的田數額都還算正常,與他應該沒有多大的關係。”
驚風儘可能多地記錄下更多田冊上的內容,打算回了小路村後告訴伯景鬱。
颶風也幫著一起記,兩人是亥時進的衙門,等他們離開已經是寅卯交替時,再過半個時辰天就該亮了,卯正時城門就該開了,他們趕早出城回小路村。
午飯剛過,兩人到了小路村,呼延南音原計劃也是下午去贖人,趕巧被他們趕上。
待二人用了午飯後,呼延南音與驚風帶著銀兩上劉家莊贖人。
劉全並未虧待幾人。
呼延南音和驚風提著銀兩找到劉全,由他現場清點清楚銀兩數額,又額外多收了二兩銀子作為幾人這兩日在莊子上食宿的費用,總計給了四百兩的銀子。
劉全點清後,讓人去將庭淵和伯景鬱幾人從小院放出來。
除了頭天夜裡枕頭太高庭淵睡不著之外,這兩日在劉家莊倒也沒有受苦。
伯景鬱問劉全,“劉管事可曾點清銀兩?”
劉全道:“自然是點清了。”
伯景鬱:“既然你點清了,那我們是否可以離開?”
劉全點頭,“那是自然,我送你們出莊。”
“有勞。”
劉全將他們送出劉家莊子,目送他們走遠後,這才返回莊子。
伯景鬱將驚風颶風和呼延南音一並叫上馬車。
“這兩日/你們各自調查的事情可有結果?”
幾人紛紛點頭。
此時他最想知道的是劉家莊的地共計有多少畝,“呼延公子,由你先說。”
呼延南音早已準備好,“連續兩晚我帶人核算了兩遍,確認他們的農田一共是一千五百二十一畝,兩夜一共核對了四百十七塊田的尺寸,畝數都是標準的。”
“竟真多出了五百多畝!”
即便是庭淵和伯景鬱早有準備,仍舊覺得驚人。
一畝田的標準尺寸長為十米,寬則是二十米。
伯景鬱道:“你辛苦了,等這事了結後,我會上書為你們要賞賜。”
呼延南音道:“多謝殿下。”
伯景鬱轉而看向驚風,“你查田冊如何?”
驚風一直憋著,都給他憋急了,就等伯景鬱點他,讓他將這大發現告訴伯景鬱,“殿下,田冊上記錄的實數是一千畝,不多不少,他們少量多次東買一塊西買一塊,亂七八糟拚湊出來的一千畝,而不是一次買了一千畝,收稅的官員根本理不清到底哪些地是他們的,就直接按照購買實數和畝產數量在稅收。”
“也就是說無人核對過他們的田產數量和位置?”
驚風點頭,“數量根本核對不清,買田是從司戶手上買的,一次購買多個村莊的多塊田地,以至於官員很難逐一去核查實際用地,平均天不到他們就要去買一次地。”
伯景鬱聽了就明白他們想要乾什麼了,對於官員來說,既要搞稅收又要巡田,還要天兩頭地為他們批地,時間一久和這些官員搞好關係給點好處自然這些官員也就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何況這些田地售出上稅算政績,賣出的田越多,上稅就越多,那麼財政自然就漂亮,升遷自然就快。
“背後買田的人是誰,賣田的人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