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梁重夾著鐮刀回來了,“貨不錯,這鐮刀我收了,再有,我還需要一些稻床和梿枷。”
“沒問題。”呂智比了一個“ok”的手勢。
看到“床”字,你可彆以為稻床和睡覺有什麼關聯,稻床是用來給水稻脫粒的。
它是一個長方形的矮木架,上麵空著的框架中部微微隆起,中間由細木棍支撐,然後再在上麵安上一根根小竹竿。
脫粒時,把它置放在寬闊的場地上,農夫拿著一捆捆收割好的水稻,使勁在上麵摔摜。
這樣稻子和稻杆碎屑就會在小竹竿縫隙中掉落下來,堆在稻床下麵堆成一堆,最後扒出來在風中揚乾淨即可。
彆看稻床原始簡陋,一般人家還真就沒有,這要是誰家能備得上稻床,家裡一定是比較富足的,在大越稻床和耕牛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
當然了,這對梁家來說就不成問題了。
梁重的親信管家給呂智科普過,大多數農戶因為沒有稻床,要脫粒時隻能在門板上摔打,崩的四處都是,收集起來非常麻煩。
如果要向人家借一張稻床來脫粒,得說上許多好話或給人幫工相抵才行,是要欠人情的。
…………
至於梿枷這東西,也是水稻脫粒的工具。
據《國語·齊語》記載,早在公元前七世紀,當時的齊國(在今山東半島)就開始用梿枷打麥。
梿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由平排的竹條或木板組成的梿枷拍構成,將梿枷拍軸套在梿枷把折彎處,即成可使用的完整梿枷。
使用時,農夫將梿枷把上下甩動,使梿枷拍旋轉,拍打敲擊曬場上的稻杆,使之脫粒。
由於這種農具使用起來技巧性和遊戲性很強,它還曾被作家當作段子寫進裡。
在王小波的《紅拂夜奔》中,他把梿枷描述成了一種“開平方機器”。
一組梿枷連接木杆和搖把後,按下相應位置的木杆就表示要開哪個數字的平方,再轉動搖把,梿枷就會劈裡啪啦打下來,顯示相應數字的平方根。
梿枷開平方?這當然是一種天馬行空的想象,但使用梿枷的場景確實是很歡樂的。
使用時最好是在午後,這時陽光最烈,稻穗都被曬得較脆,最好脫粒。
打場時,人們互相幫工,結夥打場,七八人或十幾人在一起各執梿枷,自動分成兩排,麵對麵地拍打。
梿枷打得錯落有致,節奏分明,興致高了,人們還會隨著梿枷節奏吼起勞動號子,氣氛就更加熱烈了。
這兩樣東西本來就是用木頭和竹子製成的,根本沒有驗貨的必要,所以呂智壓根就沒帶過來。
好吧,其實天工坊在呂智的要求下壓根就沒做。
這兩樣農具不用附加屬性就能用,什麼時候梁家想要現做就成。
…………
正當呂智與梁家兄弟在饕餮居談生意的時候,王宮裡又在開小會。
李陽大學士此時正在進
行總結性奏報,“臣以為,吳國新王初立,即便要戰最起碼也要明年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