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張老將軍的黯然離去,早朝有些變味兒,一看氣氛不對,越王乾脆宣布下朝。
但是下朝並不意味的就不能辦事兒了,這不是嘛,小會這就開起來。
今天與會的人員多了不少,除了三位大學士,六部尚書和張大將軍也都在,搞的像個小朝廷一樣。
越王賜了宴,酒足飯飽之後才開始商量正事兒,“不知大將軍需要多少人馬?”
“玄武城有守軍3萬。”張大將軍伸出三根手指,“臣想從衛城和慶城各抽調一些,也湊個3萬之數。”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越王說的是諸位愛卿,其實看的是兵部尚書韓知兵。
韓尚書摸摸自己的雙下巴,“臣以為不妥,衛城和慶城一共才6萬戰兵,這一下拿出一半,實在太多了一些。”
越王掃了一眼其他大臣,沒人說話,“那依韓愛卿的意思呢?”
“臣以為3萬人不多。”韓知兵拱拱手,“但應該調集一些城衛軍充入軍中。”
此城衛軍不是指玄武城的城衛軍,而是其他城池的城衛軍。
大越地方以城主統轄軍政,有大城也有小城,城衛軍的規模也是依照城池的大小來的,少的隻有幾百,多的甚至有三五千。
“一般的城衛軍,戰鬥力怕是不行。”
何止是不行啊,很多城池的城衛軍也就能欺負個老百姓,打擊山賊都力有不逮,簡直就是一幫戰五渣。
“大將軍本來就是練兵。”韓知兵滿臉堆笑,“這好兵賴兵不都是練嘛。”
張大將軍冷笑一聲,“練是一樣練,那折損可就大了。”
這裡麵涉及的問題很複雜:
最淺顯的,若是士兵戰死太多,他這個大將軍難辭其咎,甚至會在軍中失去威信。
再一個,韓知兵身為兵部尚書一向主張收攏兵權,削弱地方力量,但卻遲遲沒有動作。
為什麼不動?還不是不好下手。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搞不好就是一場內亂,烽火遍地也不是說說而已。
好吧,張大將軍不得不承認,眼下確實是個好機會。
大軍出征,韓尚書可以順理成章的借著他的手抽調各城城衛軍,凱旋之後估計還要來一個借而不還。
張大將軍想的清楚,妄圖把這燙手的山芋扔到自己手裡?拖自己下水?姓韓的算盤打的倒是挺好,可惜想的太美。
被看穿的韓知兵隻是笑笑,“不行就不行唄,我就隻是一個提議,不成就換一個。”表現的十分光棍。
張大將軍哼哼兩聲,小小的發泄一下不滿。
這家夥一天笑眯眯的,看著老好人一樣,其實就是個笑麵虎,心黑著呢。
“好了,好了,三萬就三萬吧。”越王一看其他大臣沒有異議,也就拍板
決定了。
事實上越王也想削弱地方勢力,隻不過前車之鑒猶在眼前,使得他根本不敢妄動。
偌大的大周皇朝為什麼隻剩下一座孤城?還不是妄圖收攏天下勢力,最後受反噬而死。
張大將軍拱拱手,“王上,臣還有一個要求。”
“準了。”越王擺擺手,“是想要調用這次的武舉榜眼吧,準了。”
“謝王上!”正所謂上陣父子兵,武舉榜眼正是張大將軍的兒子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