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則銘看著聊起工作就神采奕奕的小周同誌,不自覺被她的情緒感染,笑道:“好,全憑小周同誌安排。”
有自行車,邱則銘就主動接過‘駕駛’權,帶著周嘉妮去了她高中老師,孟老師家。
孟雯是周嘉妮高中時的班主任,在她的印象裡,周嘉妮就是個漂亮、愛打扮,被家裡嬌養的有點天真的小姑娘,但學習成績不錯。
孟雯以為周嘉妮家裡不會同意她下鄉,會想辦法讓她留在城裡,即便安排不到工作,以她的相貌和家境,找個不錯的男孩子結婚也能留下。
沒想到她不但走了下鄉這條路,竟然還要幫當地老鄉弄塑料大棚。
嘉妮媽媽來找她問這件事時,孟雯忍不住替自己學生捏了把汗。
一個從小在城裡長大的姑娘,說不好連鋤頭怎麼用都不知道,居然要幫當地老鄉弄塑料大棚。
今天甫一見麵,孟雯就先問道:“嘉妮,是當地老鄉自己決定加入塑料大棚實驗行列的,還是你提的?”
那天她媽媽話裡的意思,好像是周嘉妮提的。
周嘉妮道:“孟老師,是我建議的。”
“嘉妮,這不是小事情,你提了,可要擔一份責任的。”
孟雯倒不是給學生潑冷水,那項技術她能找到的材料非常少,這兩天也找人幫著打聽了下,沒問到那個實驗團隊如今在哪裡,這項實驗是不是還在進行中都無法確定。
知道孟雯的擔憂,周嘉妮安撫道:“老師,我們隻弄半畝地來做個實驗,隊長他們都願意試一試,您放心,我雖然提了這個建議,但不會冒進,這個過程中我也會儘量搜集資料,跟大家一起學習。”
一聽隻弄半畝地,孟雯鬆了口氣,笑道:“下鄉一趟,長進可真是不小。”
以前的周嘉妮可不會這樣穩當。
周嘉妮也尷尬地笑笑,哪是下鄉幾天鍛煉出來的?這是在鄉下摔打了一輩子才學會的。
孟雯招呼兩人喝水,她進屋拿資料。
手指觸碰到一本泛黃的筆記本時,忍不住吸了口氣,謹慎地往外看了一眼,將那本本子收進抽屜裡,把其他的抱出來,道:“嘉妮,關於塑料大棚的資料,老師能力有限,隻找到兩篇報道,但幫你找了些糧食、蔬菜種植技術的資料。”
她點點最上方的筆記本,笑著解釋道:“這份資料的原件人家不同意帶走,我就給你抄了一份。”
沒想到孟老師還抽空幫她謄了份資料,周嘉妮沒多想,衝這份心意感激地抱了抱孟老師,道:“孟老師,太感謝、真的太感謝了!”
孟雯今年三十五六的年齡,是個特彆溫和的女人,一身書卷氣,根本受不了學生這樣熱情,沒好氣地推開她,笑嗔道:“咋還變調皮了呢?”
留了周嘉妮所在大隊的地址,方便找到新的資料寄過去。
兩人準備告辭的時候,孟雯拿上她帶來的東西,嗔怪道:“東西帶回去,來老師家哪用得著這個?”
“老師,這是我們當地老鄉的一點心意,您可彆推辭,您推辭了,我回去沒法交代。”周嘉妮哪能再帶回去,接過來放到旁邊桌子上,拽著邱則銘跑了出去。
“誒,你這孩子……”
離開孟老師家,兩人騎車去車站,把自行車寄存,坐車趕往塑料廠。
路上,周嘉妮開始翻看那些資料。
孟老師給她的手抄本是幾種茄科蔬菜的種植技術,西紅柿、茄子和辣椒。
周嘉妮越看越欣喜,饒是她沒學過農業相關的東西,也能看出這份資料的寶貴,小聲道:“如果塑料大棚能弄起來,可以參考這份資料試種一下這三種蔬菜。”
邱則銘接過來一目十行看了幾頁,微微吸氣,低聲道:“這筆記寫的太專業了,應該是專業搞農業的人做的筆記。”
說到這裡眉頭一動,想到另一種孟老師謄抄筆記的可能,心道,孟老師太謹慎了。
周嘉妮想到這個時代的特殊性,也反應過來點什麼,側目朝邱則銘看了一眼,他目露惋惜地微微搖了搖頭。
兩人心照不宣地歎了口氣。
周嘉妮看了下那兩份關於塑料大棚的報道,一篇是她幾年前看過的報紙,另一篇是刊登在科學實驗雜誌上的。
雜誌上這篇記錄的比報紙上的詳細,記錄了塑料大棚實驗期間遇到的一些困難和解決辦法、濕度和溫度的調整實驗,以及種植大棚蔬菜的心得體會。
兩人如獲至寶,看了一路。
邱則銘最後總結道:“雜誌是前年冬季的,如今又過了一年多,肯定會有新的突破和進展。”他遺憾地道,“就是關於大棚建造的描述少了點,不夠詳細。你看這裡,他們提到最初建造的大棚,因為抗壓能力不行,一場大雪就讓那塊試驗田宣告失敗,可在改進上卻寥寥幾筆帶過,咱們想抓住核心內容,還得接著找資料。”
周嘉妮翻著報紙上最早的大棚構圖,她可以結合後來的大棚模式提出建議,但這個念頭起了一瞬,就讓她壓下去了。
她沒有這方麵專業的研究,最好還是不要輕易提出建議,保持原本的軌道,明後年推廣的文件就下來了。
明後年下來…周嘉妮心頭砰砰兩下。
這種決定正式執行前,肯定要經過專業的考核和層層討論。所以,那位說不定此時就開始為這項技術的推廣做什麼準備了。
這時候已經進入開會討論階段了也說不定。
不知道會議會在哪裡討論,如果是首都呢?
萬一…說不定,她真能有機會去看看這時候的首都呀。
周嘉妮眼裡迸出興奮的光輝,聲音都雀躍起來,道:“已經很好了,今天是咱們行動的頭一天,能拿到這麼寶貴資料,我覺得很不錯了。”
又一臉期待地看著邱則銘,道:“對了小邱同誌,你首都那邊的朋友有沒有說什麼時候給你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