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的談話之後, 秦王政正式下達了在韓地推行新律的政令。因是托詞為過渡之策,朝野上也沒什麼人反對。
韓人原本心驚膽戰地等著傳說中的嚴苛秦律推廣開來,結果在扶蘇有意安排的鄉人解說之下, 得知韓地用的是寬鬆的新律,簡直震驚了。
“秦國有這麼好的心?!”
大家都不相信,在他們印象裡,秦人都十分野蠻粗俗,根本不講道理的。
可新律擺在那裡,扶蘇特意讓人用新紙印刷了好幾版不同文字的秦律張貼在了官衙牆上。
那麼多人裡總有識字的,自己去看就知道是真是假了。
更有住在秦韓交界處的韓人,他們這邊語言隔閡不像其他地方那麼深,還是能夠彼此交流的。
隻要詢問一下對方要遵守的秦律, 就能發現自己確實占了便宜。不多時就開始有秦人羨慕他們律法寬鬆了, 抱怨自家前不久才因為犯法被罰了一甲。
漸漸的,韓人心裡生出了一點隱秘的高興,仿佛占了什麼便宜一般。
氣候漸漸入了冬。
冬季無事, 朝堂上清閒了下來, 每日朝會開始為一些雞毛蒜皮吵架。
連吵三天沒什麼要緊的小事情之後, 眼看著秦王政要不耐煩了,終於有人跳出來說了一件大事。
這位侍禦史上來就道:
“啟稟王上,臣近日命人尋訪各地官學, 發覺事情不太妥當。”
禦史台擁有監察百官的權利, 從上到下分彆設有禦史大夫、禦史丞和禦史中丞、侍禦史。禦史大夫權利僅次於丞相, 兩位丞則是禦史大夫的副手助理,侍禦史則是底下的普通成員。
不是所有侍禦史都老老實實監察犯錯官吏的,有些人就是想搞個大新聞,於是容易插手不該他們參奏的內容。
這位侍禦史不知為何盯上了大秦的官學, 而且看樣子對官學現狀很是不滿。
秦國原本就有官學,是用來培養小吏的。官學中的學生並不全是貴族之後,也有表現優異的庶民。
但眾所周知,比起文,大秦更重視武。所以這種隻能培養小吏的官學存在感非常低,也沒養出什麼人才來。
最好的佐證就是如今大秦朝堂上有名有姓的官員,基本都是六國之人。
所幸扶蘇如今的要求也隻是培養小吏而已,天下一統之後缺的正是小吏而非高官,秦國官學已經夠用了。
隻是基於大秦如今的社會現狀,秦人比起上學可能更青睞的還是上戰場。而且之前擴大官學規模的時候,又恰逢滅韓之戰,根本找不出太多能上學的男丁。
所以這位侍禦史探訪到的官學情況,就大大出乎了他的預料。
扶蘇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著這老頭用一驚一乍的口吻譴責官學胡鬨。
“入學的多為女子,幾乎見不到多少男丁……”
侍禦史對這個性彆比例十分不滿,他作為男人,感覺到了威脅。
秦王政聽著他洋洋灑灑挑刺了一籮筐,心裡頗為不耐煩。
嫌棄女學生多,你倒是自己去找男丁來上學啊,男丁不要上戰場的嗎?真以為秦國遍地是男人了?
懶得搭理這個老家夥,秦王政直接看向兒子,示意他自己來回應。
官學性彆比例失調的事情扶蘇早就和父親通過氣了。
可能是拜之前上百年嚴法管束所賜,如今的大秦子民有一種很樸素的實用觀念——那就是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具體表現如下:
每一家的孩子數量是有限的,好多人家還因為常年打仗死了不少兒子,所以大秦平民階層普遍陰盛陽衰。
沒多餘的兒子怎麼辦呢?那就讓女兒頂上唄。
於是,在聽說學堂包口糧和住宿之後,平民們就愉快地把家裡適齡的孩子都送去選拔。
平民們想著,但凡選上一個,就能給家裡節省一大筆開支,選上的越多自家能占的便宜就越多。
要是孩子學得快,提前當上了小吏,說不定還能讓全家沾光呢。
這麼一算,隻送一個孩子過去太吃虧了,當然要全送。送的越多,被選上的幾率就越大嘛。
他們這樣的想法最終導致了參與考核的平民裡少女占比極高,而女性在智商上又不比男性差,所以經過公平的考核過後,留下來的女學生數量自然十分可觀。
參選的男性太少,這能怪誰?
扶蘇慢條斯理地說道:
“若是禦史能想出個讓大秦子民多生男丁的法子,我也樂見其成。”
侍禦史被噎住了。
但他不會這麼輕易就被說服:
“戰事停歇之後,大量男丁回鄉務農,緣何不在他們之中再招一批學生?”
侍禦史覺得反正都是培養小吏,這些男丁很多在戰場上也建立不了能封爵的功勳,頂多賺點田地。既然如此,他們完全可以在非戰之時學學文,說不定能有靠當官改變命運的一天呢。
扶蘇眉頭緊皺,滿臉不讚同:
“禦史這是何意?莫非是想瓦解我大秦的虎狼之師?”
士兵都去當文官了,誰來打仗啊?
侍禦史又被噎住了。
長公子你站哪邊的?你到底是不是個男人了???
“況且男丁戰時要從軍,回鄉要務農,如何有時間去學堂學習?”
這個要求也太苛刻了,真以為人的精力是用不完的呢。
再說了,學習最忌諱斷斷續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扶蘇是要培養基層官吏的,大秦的基層官吏有多忙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這種隔三差五來學一段時間的方案,能學出什麼來啊。
武將們也立刻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不再事不關己地站在旁邊看熱鬨。
楊端和第一個站出來反駁:
“不可!大秦周圍並不太平,中原五國、北域匈奴、西域諸戎俱都虎視眈眈,怎能令士兵去從文?”
有腦子的人都能想到,即便天下一統,也始終會有宵小蠢蠢欲動。所以大秦的虎狼之師最好不要輕易妄動,不著急給他們改業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