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 藥柘(1 / 2)

扶蘇再次用詭辯讓他的老父親無言以對。

不過秦王政已經習慣兒子的好口才了,聽完就當沒聽過,不給扶蘇任何一個眼神。

子孫後輩的事情太遠,他管不到那個時候去。扶蘇鐵了心要這麼折騰,既然對大秦有利無害,那他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由於攻楚至少還需要一年的準備時間,大秦進入了少有的和平期。不需要戍邊屯田的士兵都放歸家中了,參與今年的春耕。

這幾年大秦庶民的日子越發好過,隨著和諸戎的貿易擴大,參與進產業鏈的縣城數量也在增加。

因為除卻耕牛貿易之外,秦國還從西域買入了大量新作物。

光是茶葉當然不夠付這筆錢的,而且戎人也消耗不了那麼多的茶葉。問題不大,因為戎人也處在缺醫少藥的狀態下。

隻不過戎人一般得的病症和百越不同,需要太醫署研製出其他的藥丸。

為了讓藥丸的產量跟上需求,有了耕牛解放一定勞動力的庶民們把主意打到了那些不適合大規模耕作種植糧食的土地上。

比如陡峭的坡地、山林等等。

這些地方用來種五穀不合適,種藥材反而挺專業對口的。畢竟大部分藥材本就生長在山林間,不挑地形。

之前野外好采的藥材都快被采光了,不種不行了。

也多虧大量醫家弟子的湧入,讓眾人得知了許多平替藥草。否則光是供應百越的藥丸,原材料就不夠用,本地庶民自己生病了還要吃藥呢。

說起來生病吃藥,以前對庶民來講還算是個比較奢侈的操作。看病貴,買藥也不便宜,庶民貧苦又不識得草藥,生了病大多選擇硬扛著。

這年頭的底層民眾平均壽命低到可怕,很大原因就是不僅吃不飽穿不暖,生病了還基本不治。

先秦時期的平均壽命是31歲左右,這裡頭還有不少衣食無憂的貴族在拉高數值。隻算庶民的話,還會更低。

如今有了藥丸的產業,情況好上了不少。

不少人自己就參與了藥丸製作,知道它成本沒那麼高。官府同意用隻比成本高一點點的價格賣給本地百姓,於是大家生病之後也就敢吃藥了。

少有人乾著活還不管自己具體是在乾什麼的,許多藥農閒暇之餘就好奇自己做的藥丸是治什麼的。記下來之後,遇到相應的病症也省了看大夫的前,直接買藥丸就行。

實在連藥丸都買不起的,接手了這麼多回的藥草,自己去山裡找一樣的,私下製來吃了也是個辦法。

剛開始大家還隻了解自己接觸的這種藥丸製法,生了彆的病依舊束手無策。時間長了鄉裡間口耳相傳,就得知了不少其他藥丸的配方。

這不是什麼機密,左右藥丸是要遠遠賣到百越和西域去的,不怕泄露之後沒了銷量。

扶蘇的意思是,庶民自己懂點醫術也挺好的。都是最基礎的簡單藥方,沒什麼藏著掖著的必要。

當然,連低價藥

丸都買不起的庶民還是少數。大部分人生病後都是直接買現成的,隻是有些人思想觀念還沒轉變過來→→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覺得買藥費錢舍不得買。

還是窮怕了。

商鞅變法以來弄的馭民五術,其中“伐薪”的內容就包括讓庶民窮到沒錢生事。於是庶民長期處在身無分文的狀態下,存款是什麼東西?基本沒見過。

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這件事急不來。

好在不少人已經開始慢慢轉變了,要不是藥丸儲存時間短,怕等到過期了自己還沒生病浪費了,很多人家其實是願意買一些囤在手中的。

有巴清的商隊頻繁來往大秦全境,將各地物產互相倒賣,庶民也不用擔心要用的時候買不著對應的藥丸。

商隊日常會配備上種類齊全的藥丸,除卻自己留著備用之外,也是借此造福沿路需要買藥的庶民。

如今秦人已經很習慣這些來自巴蜀的遊商了,每隔月餘會來一趟。

來的時候還會帶來遙遠地區的特產,有些售價貴,有些售價便宜。哪怕買不起,看一看長長見識也是好的。

比起其他商品,屢次接受西域新物種衝擊的庶民其實更樂意購買種子。

嘗過紫花苜蓿等作物的甜頭後,眾人被激發出了對陌生物種的熱情。也不管氣候適不適合種,反正買幾顆便宜的種子試試又不虧。

大部分人都是在瞎折騰,也不清楚種植方法,更不清楚作物對土壤水肥的要求。反正就硬種,聽天由命。

這麼種,絕大多數種子其實都浪費了。

幸好商隊售賣的都是在中原其他地區泛濫成災的種子,收購沒什麼成本,浪費了也不可惜。

巴清夫人說了,庶民閒下來容易鬨事。太子殿下憐惜黎庶願意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但也得考慮到民亂的問題。

商君弄個馭民五術就是為了不讓庶民有閒工夫搞事,但這招太狠了,不適合需要休養生息的天下。既然如此,不若換個方式消耗掉庶民多餘的精力。

於是靠著耕牛多出了閒暇時間的農人們開發出了專屬於他們的娛樂活動,也就是種植新作物。

官府還特意為此發放招賢令。

說是如果有人研究出了這些新作物在當地的最佳種植方法,官府會給予獎賞。新作物對本地的好處越大、越值得推廣,獎賞越豐厚。

在這樣的激勵下,遊商的種子銷售愈加火熱。

商隊沒指望靠這個賺錢,沒成想年底一算利潤,兜售種子反而占據了不小的份額。薄利多銷的龐大潛力,可見一斑。

雖然絕大多少人都在瞎搞,種了一年什麼都沒種出來,還鬨出過不少烏龍。

比如由於不清楚自己在種的新作物是什麼東西,誤把長出來雜草當成了新作物精心照料。結果最後才發現,新作物壓根沒發芽,自己白忙活一場。

但這也並沒有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因為有人確實成功了。

人口基數擺在那裡,瞎貓碰上死耗子也能誤打誤撞地種成,更

何況大部分老農還是精心照料的。

蜀地便有人種出了柘。

這種作物汁水豐沛、甘甜可口,推廣開來之後人們更愛稱它為“甘柘”?[]?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也就是後世的甘蔗。

一開始種子是從楚地弄來的,聽聞是楚人從更南邊的百越部落手中交換到的。

不過楚人沒有大規模種植,還是商隊嘗到柘的甜味之後不甘心,特意去了一趟楚國南部邊境,愣是弄了不少種子回來。

百越是一片非常龐大的區域,不是隻有閩南那一片才算百越。事實上後世的兩廣也在百越的範疇之中,所以一直往南邊走會碰到彆的百越部落。

這些部落分散在這麼大的區域裡,可想而知楚南百越和閩南百越之間沒多少聯絡。秦國在閩南打下的交情在這裡基本沒用,商隊隻能自己努力。

所幸濕熱地區的常發病症都大差不差,商隊靠著習慣性攜帶的藥丸,勉強同當地人建立起了友善關係,這才搞到了足夠多的種子。

百越部落沒有自己種植的習慣,還處在采集遊獵的模式中。秦人要采什麼種子他們也懶得管,反正這裡多得是,看在秦人送了藥當禮物的份上,他們願意行個方便。

但也因為百越不愛種地,商隊詢問之後也沒搞清楚這種甘柘的來源。他們誤以為這就是當地的原產作物,並將之報去了鹹陽。

事實上,柘是周宣王時期從南洋群島傳來的,源頭在印度等地。

秦王政嘗過柘之後,第一反應是這東西扶蘇應該愛吃。

夏無且不讓扶蘇多喝蜜水,若是換成柘漿呢?柘漿清甜可口,據說楚國還有人將之當藥喝,說是很補身體。

古人不懂什麼微量元素、氨基酸、維生素等等的東西,就知道吃了柘之後不僅可以緩解一些水腫、少尿之類的症狀,也確實讓某些體弱的人身體康健了些。

所以甘柘是補身佳品,沒有毛病。

秦王政當即把所有的柘都賜給了兒子,讓他拿去食補。

他對扶蘇說道:

“尋常補藥你嫌苦不肯喝,這柘漿隻有甜味,即便是藥,你也多喝一些。”

扶蘇:……

扶蘇看著這個到了他執政後期已經變成尋常水果的作物,實在無法把它和“藥”畫上等號。

不等扶蘇說什麼,夏無且先站出來阻攔了。

“王上不可,藥汁也是要適量喝的,不能無限製地攝入。這柘漿甜度太高,本就不能多喝。”

扶蘇用死亡視線看向夏無且。

怎麼哪兒哪兒都有你?蜜水不讓喝,柘漿也不讓喝,你好煩。

夏無且回想著之前喝著感覺都齁嗓子的甜味,堅決不肯放鬆限製。

喝可以,必須兌水,而且每日攝入量得有限製。以及既然開始喝柘漿了,那蜜水就彆喝了吧。

眼看兒子要拔劍了,秦王政不緊不慢伸手按住扶蘇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

“無且多慮了,柘還未推廣種植,產量本就不足。太子便是想喝

也喝不了多少,所以蜜水便不必停了。”

夏無且不甚愉悅地走了,覺得王上太過慣著太子。

雖然多喝還是少喝一杯蜜水,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沒那麼大,但當大夫的就是見不得人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哼,不識好人心。

為了叫兒子能早日以柘漿代替蜜水,秦王政對柘的推廣種植還是十分上心的。

就算不為了兒子,像柘這般能大量產糖的作物也極其難得。

如今平民基本嘗不到甜味,也就能從應季蔬菜、少數野菜和長得好的野果中品到一點點輕微的甜。

比如茅根,顧名思義,就是茅草白色的根部。茅草廉價且廣泛分布,庶民可以偶爾拔幾株茅草取其白根,放在嘴裡嚼一嚼,品出點甜味來。

但和柘的甜度比起來,茅根就不算什麼了。

貴族一般靠蜂蜜做糖,不過蜂蜜多為野生,養蜂的技術傳播不算廣。其餘像是飴糖之類的,製取會影響五穀種植,和酒一樣是奢侈品。

柘就不同了,種一根抵得上其他含糖作物的許多份,可以節約田地。而且用它製糖非常方便,榨汁熬煮即可,剩下的柘渣還能用來堆肥。

哪怕做出來的糖帶著深紅的色澤,但因為糖色偏黑,反倒很受秦人的喜歡。

秦人並不追求後世那種白糖,紅黑色的糖塊看著就很昂貴上檔次——絕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出純淨的白糖,也沒想過紅糖其實可以脫色。

蜀地有農人摸索出種柘之法的消息上報到秦王這裡時,秦王正在盯著兒子喝每日的藥柘糖水。

和平民稱之為甘柘不同,秦王政堅決認為這應該叫藥柘。

扶蘇:你高興就好。

什麼東西名字裡帶了個“藥”字就容易叫人吃起來不痛快,扶蘇因此每回被父親盯著喝柘漿時都表情古怪。

秦王政以為兒子是不想喝藥,盯得越發緊了,每日都要過問太子喝了藥柘沒。

既然是食補的好物,獨喝藥不如眾喝藥。扶蘇當即把父親拖下水,從他自己喝糖水變成了拉著親爹一起喝。

秦王政品著加了鮮果粒的柘漿,不解兒子為什麼每次聽見他提起藥柘就情緒奇怪。

但比起這個,他更疑惑的是:

“為什麼要在藥汁裡加鮮果?”

扶蘇答非所問:

“等到了夏日可以將柘漿凍成冰再搗碎,和鮮果攪拌均勻,吃起來十分消暑爽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