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之前才解決了各地郡屬的官職任免,一扭頭又有個河套地需要他煩心。幸好河套被直接並入了南邊的北地郡,郡守不用安排了。
但一個郡屬需要的人手,哪有四十四個新縣城需要的多?除卻縣城之外,下麵還有鄉、亭、裡等等一係列職位的空缺。
吞地盤一時爽,人手不足就高興不起來了。
得虧始皇帝上輩子經曆過一次這件事,再次處理便顯得越發遊刃有餘。一條條政令有條不紊地傳達下去,河套平原以最快的速度安定了下來。
蒙恬搶地盤的時機也是夠雞賊的。
匈奴人即便不擅長種地,有現成的良田在也不至於一點都不種。就是種地不如中原的農人好而已,收成還是有的。
以前河套都是他們匈奴人的地盤,哪裡想到今年會易主?
之前蒙恬特意跑去參加了泰山封禪,故意給匈奴露個破綻想等他們打過來,以逸待勞。
結果河套這裡的匈奴部落壓根不上當,一個兩個都老實待在原地種田。
想來也是,其他地區的匈奴部落沒有良田可種,隻能趁著天寒地凍去犯邊搶糧食。河套這裡的匈奴過得沒那麼慘,也就不著急打仗了。
還是種糧食比較重要。
蒙恬釣魚失敗也不氣餒,他們要種田就讓他們種去。蒙恬自己不斷操練士兵,積攢糧草等待時機。
這個時機就是今年的夏季,趁著作物已經種好,不怎麼需要照顧打理的時候,立刻發兵攻打。
打下河套後就是作物即將成熟的時候了,可以順勢安排老農接手。不僅能趁著成熟前悉心補救一番,看看是否可以將產量提一提,還能在接下來的秋季直接收獲入庫。
這可是白撿的收成!
以前都是匈奴趁著秋收南下搶糧食,哪有中原反過來搶匈奴的機會?
況且河套地也不止有糧食,這裡還是馬匹牛羊等畜牧業的優勢區域。匈奴人很愛在這裡搞養殖,被打跑時可顧不上這麼多牛羊牲口,全便宜了蒙恬。
匈奴養的戰馬很快就被挑選了一波,直接送去了北邊的各郡。
彆看蒙恬釣魚失敗了,其他郡還是很順利的。尤其是正北方那些地域的匈奴部落,在之前的冬日便已發兵。
匈奴目前還沒統一,部落間各自為戰。互相傳遞消息也沒那麼方便,遇到好時機就直接動手了。
那時候是為了不延誤戰機,但凡能冷靜下來互相先問問彼此的情況,就會發現邊郡的主將全都撤了,然後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圈套。
當然,即便這樣也會有一些耿直的草原漢子堅持認為這很正常。大秦國君要封禪,所有人都想去見證,所以才都離開了,合情合理。
總之北境已經和匈奴有來有回打過幾場了。
冬天那波釣魚是有提前做過準備的,匈奴為此狠狠栽了個跟頭。後麵既是因為氣不過,也是想要乾擾長城的修建,陸陸續續又打了好幾場仗。
不過後頭打的規模就不大了,各部落和各郡你來我往地交鋒,純屬小打小鬨。
匈奴打的是騷擾的主意,想拖延工程進度。各郡也因為糧草不是特彆充足,收著力道沒打太狠。
但雙方都知道,這隻是一時的平靜。
秋收在即,匈奴坐不住的。
因為秦國滅了燕趙的關係,他們已經連續幾年沒能大規模地從燕地搶到糧食了。光靠馴養的牛羊果腹根本不夠,部落裡餓死了一批老人。
這些老人也不見得都是食物不夠吃餓死的,不少是直接被部落拋棄。為了保證青壯能吃飽,有些部落乾脆就不給老人分發食物了。
注重孝道的中原地區對這種行徑深惡痛絕,在他們看來青壯隻要少吃一點大家就都能活下來了。
可匈奴那邊卻覺得青壯必須得吃飽,這樣來年才能保證自己的部落不會被其他部落吞並,而且有餘力繼續去中原搶食物。
弱肉強食的世界講不了那麼多道德的。
餓了幾個冬天的匈奴發了狠,今年秋收時必然會儘全力進攻中原。
再不打等青壯都吃不飽的時候,難道要把部落裡的女人孩子也餓死嗎?
要是這樣的話,到時候還得去中原搶女人,重新生孩子。
萬一拖得太久部落裡青黃不接了,年長那輩老去、新生那輩還沒長大,恐怕全族都得被其他部落捉去當奴隸。
扶蘇在和兒子說起這些時,告誡他:
“匈奴的生存之道和中原大不相同,你如果隻一味地譴責他們
野蠻,不去探究他們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那你永遠也沒辦法收服他們。”
匈奴不僅是對中原人下手狠,他們對自己人也一樣。各部落之間並不是和平共處的,就像以前的七國也會互相攻伐一樣。
匈奴的處境還要更糟糕。
七國互相攻伐,哪怕被吞並了,庶民也照樣能過日子。貴族可能慘一些,不過也有貴族可以重新翻身。
遊牧部落就不同了,他們會殺掉戰敗部落裡沒用的老人和反抗激烈的青壯男人。然後接收對方的女人、孩子和奴隸等,把他們都充作自己部落的奴隸使喚。
如果部落裡食物短缺,或者急需遷徙躲避災禍,這些被俘虜的奴隸就是第一個遭殃的。
橋鬆經曆過百越的事情,已經很能理解父親說的道理了。就像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要收服那些所謂的蠻夷,自然也要先去了解他們。
扶蘇又道:
“但對待百越和對待匈奴,不能一概而論。百越想要的是尊重,可匈奴並不在乎什麼尊重不尊重的。?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匈奴野性難馴,收服他們要和收服烈馬一般。他們因為長期的社會習性導致性格殘忍自負,想用以禮待人的懷柔手段感化匈奴純屬浪費時間。
橋鬆握起小拳頭:
“我知道,要先把他們打殘,然後再收編!等成功馴服了他們,他們就是幫助大秦看守北方門戶的最佳勢力!”
扶蘇挑眉,這小子學得還挺快的。
確實,大秦準備將匈奴這群惡狼馴養成忠心耿耿的狼狗。這個操作成功性很大,不說遠的清朝,曆史上漢朝都達成過類似的成就。
可惜因為後續大漢皇帝對匈奴部落的騷操作,再加上漢朝自己四分五裂管不了異族了,最後遭到了匈奴的反噬。
東漢末年有個挺離譜的事情。
漢靈帝招匈奴協助平叛,結果平叛之後不放人回去了。帶兵來支援的單於長子沒辦法,隻能被迫留在中原靠搶劫為生。
後來匈奴單於死亡,長子想回去繼承單於之位,他也不讓人回去。
偌大的匈奴部落居然連個單於都沒有,直接導致了匈奴內亂的發生。大家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單於長子也乾脆和叛軍勾結開始禍害中原。
之後就是一團亂麻,匈奴徹底脫離大漢掌控。
這麼傻缺的操作正常人都乾不出來,扶蘇哪怕沒聽過這些曆史教訓也不可能掉坑。所以他在教孩子的時候就著重強調了,不要仗著惡狼已經被馴化就為所欲為。
家裡從小養大的狗被虐待之後還有可能心生怨憤襲擊主人呢,更何況是從外麵拐來的狼了。
現階段不走尊重懷柔的政策,是因為現在不合適。不代表這個手法一直用不上,等馴化完成,自然該更改策略。
橋鬆嗤了一聲:
“我又不傻,怎麼可能不懂這個道理?”
扶蘇卻沒看他,而是去看史官:
“孤方才的話記下來了嗎?”
史官點頭。
橋鬆:……
?無字驚鴻提醒您《在大秦當完美太子》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好吧,原來是他自作多情了。他爹這是拿教導他當借口,實際上話都是說給後世子孫聽的。
秋季很快就到來了。
和眾人所料不差,北部邊郡很快爆發了多場大戰。甚至還出現了一個部落聯盟,集合好幾個部落的力量攻擊一個邊郡。
然而邊郡那邊也迎來了新一季的糧草支援,經過這麼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大秦已然緩了過來。
這一場大戰從秋季一直打到冬季,打得塞外血流成河。
大秦這邊靠著長城阻隔,可以占個守城的便宜。像攻城戰這種,一般來說都是攻城的傷亡會更大一些,尤其是在沒把目標攻下來的情況下。
所以匈奴這次算是元氣大傷,比去年那場中計後的大戰還要傷。到最後退兵時各部落青壯男子基本都折損了大半,結果還沒搶到多少糧食。
不僅是人死了一堆,戰馬也死了不少。
沒有戰馬,逃命時速度就快不起來。秦國那頭卻不缺馬匹,此消彼長,潰敗的匈奴又被擊殺了一批。
騎兵隻有在地勢相對平坦的地方衝鋒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和人打攻城守城戰的話,真的很吃虧。
要不是秦國的長城還沒有徹底修好,有些時候秦軍還要主動出來迎敵,情況會更加一邊倒。
潰敗的匈奴這會兒已經管不了以後要怎麼辦了,明年、後年這些未來的寒冬如何度過根本不是現在有功夫管的。
現在他們要麵臨的問題裡,最緊急的是當前的口糧危機。
這場仗打了小半年,匈奴本來就缺糧,打仗隻會更費糧食。
可是戰事已經開啟了,總不能半途而廢。中間糧食不夠吃的時候,有些尋常不能動的儲備糧也不得不提前拿出來吃掉了。
這些“儲備糧”,其實就是留下來做種的牛羊,甚至還有一部分馬匹。
往年再餓,部落裡也不會隨意把它們殺了。
全殺了吃掉是能填飽肚子,可來年就沒有新的幼崽出生了,到時候等不到秋收就得全族餓死。
這次大家打紅了眼,手頭剩下的牛羊馬都不多了。眼看著肯定撐不了幾個月,怎麼辦?!
有餘力的時候匈奴還會擔憂部落被其他部落吞並後自己要淪為奴隸,現在有些匈奴甚至開始期待彆的部落打過來。
去做奴隸隻是吃不飽,說不準不會被餓死呢?
族裡的聰明人冷言打斷了他們的妄想:
“我已經去打聽過了,這次死傷慘重的部落非常多。要是被這些部落擊敗,他們可不會多養一堆奴隸。”
不就是牛羊不夠嗎?那就去吞掉彆的部落,搶走他們的牛羊。隻要搶得夠多,自己部落就能渡過難關。
至於剩下那些奴隸,殺了了事。留下還得和自家分糧食,哪有那麼多食物分的。
眾人頓時清醒過來:
“那怎麼辦?我們部落就剩下這麼點能打的漢子,想搶彆人也搶
不到。”
已經有人員保存還算完備的部落開始動手了,情況隻會越來越嚴峻。
有的部落甚至從一開始就沒參與大戰,早就打著黃雀在後的主意。他們覺得攻打秦國不靠譜,不如等那些部落被打殘了再去收割殘兵敗將。
反正他們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叫自家能在冬日裡吃飽,至於是從中原搶食物還是從其他匈奴手裡搶食物,對他們來說都沒有區彆。
擺在那些打了敗仗的部落跟前的選擇似乎隻剩下兩個——要麼先下手為強;要麼自己躲起來,等發現不缺食物的部落後,再過去俯首稱臣給人當奴隸換口糧。
方才開口的匈奴人搖頭,目光閃爍:
“其實,我們還有第三個選擇。??[]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大秦探子從草原深處傳來消息,匈奴人開始內訌了。
說起來探子能打聽到這些,還要多虧西域的通商。匈奴表麵上沒參與,實際暗地裡很眼紅,想儘辦法改頭換麵摻和了一腳。
扶蘇隻當沒發現,轉頭就借此機會反向安插了探子進入匈奴內部。
這些探子大戰時不怎麼指望得上,那會兒傳消息不方便。不過像現在這樣的時候,還是很好用的。
據探子所說:
有一部分匈奴選擇互相蠶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還有一部分匈奴被迫結成同盟,共同禦敵。
結盟的基本都是戰敗的部落,匈奴裡出了幾個聰明人促成了此次結盟。
道理很簡單,現在他們都是風中殘燭,隨時可能被人剿滅。與其如此,不如殘燭們聯合起來,暫時形成一個大勢力,對抗完好無損的匈奴部落。
先從這些部落手裡保下性命,然後再尋求彆的出路。
——不能搶秦人,也不一定能打過其他部落,但隔壁東邊不還有東胡嗎?
他們甚至還能想辦法說動那些完好的部落,和他們一起去搶東胡。
那些部落現在搶他們是搶的開心了,但總不可能每年都靠搶同族過活。有選擇的情況下,當然是搶外族更合適一些。
更何況東胡所在的地區也有廣袤平原,似乎可以種植糧食。隻是他們遊牧部落不擅長耕種,糧食產量總是十分可憐。
中原地區的糧食畝產已經很低了,匈奴隻會更低。
“有產量總比沒有強,反正我們以前去搶中原人也搶不了太多糧食。這些糧食本就是冬季時拿來應急的,少一點問題不大。”
匈奴的主食還是牛羊肉,有了合適的平原,再弄到秦人現在廣泛種植的紫花苜蓿,養殖牛羊的收獲也能比現在更多。
屆時糧食和肉食搭配,日子就能過得下去了。東胡的地盤那麼大,平原那麼廣,去了那裡根本不用擔心瓜分不到足夠的領地。
始皇帝收到奏報時並不意外。
前世匈奴也和東胡打過一場仗,這輩子始皇還考慮過要怎麼趁此機會收服東胡呢。沒想到匈奴胃口這麼大,想直接把東胡的地盤都給搶了。
擔心
自己這邊戰鬥力不夠,匈奴人往西招攬了不少同盟。
之前被蒙恬從河套打跑的部落,並沒有被李信等人的隊伍全殲,還逃出來了一些。這些人不知怎麼也加入了隊伍,因為他們有種植經驗,在聯盟裡很受歡迎。
匈奴部落都指望搶到地盤之後跟他們學學怎麼種地。
始皇:……
倒數第一跟著倒數第二補課是吧?
也不是不行。
始皇給邊郡下達了新的指令,讓他們看看這次匈奴和東胡的戰爭能不能占到便宜。要是他們可以打個兩敗俱傷,大秦就能漁翁得利了。
哪怕隻有一方敗了,也能操作。
匈奴打贏了他們就主動接觸東胡,以相助的借口幫他們趕走匈奴人。到時候順勢招安東胡,還能剿滅匈奴的大量有生力量,方便後續施展收編計劃。
東胡打贏了,那就直接收編匈奴。至於東胡,等消化了匈奴再動手,反正這輩子他們父子的時間還很多。
扶蘇看著父親寫下的計劃,提議道:
“不如把韓信派去東北邊塞,參與此次戰事。”
這幾年韓信一直跟著蒙恬,在蒙恬收服河套的戰役裡立下了大功。但他繼續留在上郡就純屬浪費人才了,上郡這一塊明顯很長時間內都不會繼續發生戰事。
之前北郡那邊不缺將領,他們就沒把韓信派過去打亂陣型。
如今要出兵東北,進入東胡的領地範圍了。駐守北郡的將軍們都得留在自己的郡內主持大局,領兵出征的人選自然可以重新決定。
隻是韓信現在還不到二十歲,不知讓他去當主將,眾人可會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