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從八方來,煌煌泱泱,我大周有救了!”
“今古亂世,九州傾軋,今古人族氣運本是消減之態,為何會有如此反常之象?”
“事出反常必有因,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改變了大周運勢!”
大周氣運如蓋,更似穹頂,籠罩盛京。
突如其來的驚變,立時被城內乃至中州的很多強者所感知。
無數道目光自城內城外投來,震驚、狂喜、疑惑、忌憚、慎重……
種種情緒反應,各不相同。
“我朝氣運又旺盛了起來!”
內閣七層大堂內,景皇司馬屹與鎮武侯薑時戎對向而坐,正在商討著什麼。
這一對大周最默契、信任的君臣,未來流傳到後世,也必定是一段佳話。
司馬屹身為大周皇主,幾乎是第一時間感應到了周朝氣運的突然旺盛鼎盛。
他推開房門,扶欄而立,望向上空,有狂喜振奮的情緒於胸膛內激蕩。
天不亡大周,這是天佑我大周啊!
“恭喜聖上,氣運重歸華蓋,這是我大周未來得以昌隆延續的先兆!”
薑時戎也來到景皇身後,躬身行禮,神態肅穆。
“時戎,你今日歸來盛京,為我大周立策謀畫,旋即就國運隆起,真我大周吉星也!”
司馬屹轉身,目光多了一份鄭重與托付:“大周於亂世中飄搖不定,朕決定集六部之責,設立相位,為百官之長,縱觀滿朝文武,唯你可信可用可托。
“另渲兒雖是庶出,但生時就有異象吉兆伴隨,資質天成,氣運無雙,生而先天,有大帝之資,我欲讓他拜你為師,以你眼界境界資曆足以勝任,萬不可推脫!”
“聖上信任,臣不敢不從!”
薑時戎神情一稟,再次躬身。
“願天護我大周,隻要度過此劫,帝朝基業必成!”
司馬屹欣慰點頭,他雙手扶住欄杆,仰望雲空,欣賞八方運來的壯麗景象。
“嗯?!”
但下一瞬,他眸光忽然驟變,瞳孔放大,像是感應到了什麼奇跡變化。
轟轟轟
雲空之上,狂雷颶風般的動蕩之音,也在這時響起。
原本自八方運轉而來的氣運,忽的一滯,旋即嘭的一下散開,毫無征兆。
而隨著八方氣運之流中斷,盛京城上方,原本逐漸昌隆壯大的大周氣運華蓋,彙聚壯大之勢也瞬間瓦解。
無數氣運自華蓋上剝離,不斷墜落,消散在雲空之中。
短短數息不到,不僅剛剛凝聚彙聚而來的氣運之勢完全消散不見。
原本的華蓋之形,甚至也無法維持凝聚。
自下而起的氣運之勢分崩瓦解,華蓋終散!
霎時間,原本宛若鎮世神獸一般橫臥大地的盛京皇城,一種盤踞在周身的氣韻生氣,也陡然一散。
這一幕落在各脈修行者眼中,就像目睹一座實質華蓋雕塑的坍碎。
更有一頭世間神獸斷去生機,真意消散。
甚至盛京城內的普通百姓,也在這一時刻感應到了一些冥冥之中的未知變化。
像是很多種光彩從周圍的環境中剝離了去,有一種黯淡無光、氣韻消退,失去了某種重要之物的感覺。
街道上、作坊中,很多人都停下腳步、動作,疑惑的看向四周。
但目光所及一切如常,根本沒有發現任何不同變化,就又恢複如初,繼續趕路、勞作。
渾然不知身處的盛世皇城與世道,即將發生怎樣的劇變。
“不,不可啊!”
皇宮外,李長庚滿臉驚恐的望向雲空,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大周氣運華蓋的消散,意味著什麼。
國運斷絕,大周將傾!
隻是……
李長庚驚聲顫顫,心中一片混亂,甚至已經無暇去緩解自雲頂墜落深淵的巨大反差和失落的情緒。
“為什麼,為什麼?明明已是氣運隆起、大朝將興的征兆,八方氣運紛紛來朝,就算不能逆轉一切,最低也能為大周續運數十年,怎麼會一念之間分崩離析?”
“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可究竟發生了什麼!”
李長庚有一種陷入瘋魔的癲狂。
“若按時間推算,聖上斥責安莽王,喝令其退出所複巨城的炎雀令箭,似乎這會也到了涼州吧!”
柳洪烈收回目光,情緒似乎不似李長庚這般激動,隻是神情蕭索,麵容也在轉瞬間蒼老了許多。
他默默轉身,邁步而行,兵靴一步步落下,卻越發的堅定從容了起來。
在雪中留下一串清晰的足跡,蔓延向西北。
“聖上的旨意,你是說……”
李長庚如遭雷擊,雙眸陡然間睜大。
博學明時如他,怎麼會想不到原因。
他抬頭想留住柳洪烈,可後者早已遠去,身影無蹤了。
“現在勸聖上收回聖旨,或許還能挽回一下!”
他慌忙轉身,跌跌撞撞奔跑向皇宮,沿途可以見到不少大周重臣、將領,也如他一般向著宮內跑去。
轟
一道劇烈轟鳴震蕩在大周皇宮深處陡然爆發,赤色光華如匹練般衝上雲空,發出充滿憤恨、不甘、激蕩的怒嘯。
“蒼天何意?真要亡我大周?”
“我司馬一族自太祖時起,平七國禍亂,肅清宇內,四代君主勵精圖治,國運昌隆、百姓安康。
“吾兒司馬渲生而先天,更有大帝之姿,大周當立帝朝,是萬民所向眾心所歸!”
“本皇現在命你,將我大周儘數歸來,速速歸還!”
“朕要八方氣運來朝,司馬皇族吞融九州氣運!”
“聽我喝令,本皇旨意”
……
眾臣聞聲止步,齊齊仰頭望去,就見司馬屹手持寶劍,踏空而起,司馬皇族體內的炎雀血脈儘數激發,赤色炎光繚繞周身。
他亂發飄蕩,眼珠赤紅,眼瞼欲裂,舉劍怒喝蒼天,一言一句的大聲喝吼而出,聲音威嚴強勢,好似要命令蒼天向他屈服一般。
然而頭頂上方的氣運之柱,瓦解趨勢,卻並未因此而發生改變。
直至最後,僅剩下百餘丈高時,方才漸漸停止下來。
可若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大周皇朝的百丈氣運之柱,依然在不斷消減,隻是速度減緩了很多罷了。
在場重臣幾乎都有高深修為境界在身,目光銳利、感知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