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pcr比起來,反向pcr其實更容易做出來,不過,要想到它,是需要一點靈感的。︽,..我當時是在炸魚……”楊銳神情自若的講述著新的發明故事。
比起學術來說,故事顯然更吸引人一些,大家或坐或站的,圈成一個大圓,中間點就是楊銳。甭管是跳舞跳累的,還是好奇心倍兒大的,都願意聽楊銳說故事。
楊銳的聲音起伏頓挫:“我當初其實沒有想到要做反向pcr,我隻是想要彌補現有技術的缺陷,但是,並沒有什麼完整的思路,實際上,說是沒有思路都可以。”
“不過,這件事情一直環繞在我的腦袋裡,炸魚的時候,手榴彈爆炸的聲音,把我給一下子驚醒了。”
“那時候,我麵對水潭,爆炸的水花濺到了我的臉上,是很細很細的那種水花,有點像霧的感覺……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種感覺,我當時感覺頭腦特彆清醒,透過霧氣,我看到一圈一圈的水波,那些水波,就像是dna鏈一樣。”
“有一瞬間,我其實是想笑一下的,因為dna鏈是長鏈,成圈的dna鏈有什麼用啊,雖然要把dna鏈做成環狀的很簡單,但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那個時候,我笑聲,或者結束這個無稽的想法,也就不會做出反向pcr了。”
“應該說,我的腦袋,在那個時間裡,實在是轉的太快了,我看著一圈一圈的水波,還有翻上來的有顏色的渾水,我就多往下想了一層,我就想,如果我遇到這樣的環狀的dna,我要怎麼複製它——雖然不太可能,但我就是想了這麼一想……”
聚攏在楊銳身邊的同學,越來越多。
在超有節奏的音樂的伴奏下,大部分學生仍然縱情於烈酒,跳舞,以及昏暗的環境。
但在昏暗環境的一角,楊銳具有穿透力的聲音,卻似乎更具有感染力。
單純的故事,或者單純的諾貝爾獎提名,又或者單純的帥哥迷人的嗓音,都不夠吸引人。
可是,當它們配合起來的時候,卻令人有一種窺探的快感。
諾貝爾獎提名是被窺探的目標,不管是不是生物係的學生,他們最起碼想知道,解開學術謎題的感覺,若是能因此而窺到解開學術謎題的方法,那就更好了。如果85年有微信朋友圈,標題應當可以寫做——《諾貝爾獎提名獲得者教你思考學術》。
當然,在學術圈子之外,要想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標題可以稍微換一下——《馬雲教你做淘寶》,反正兩者的內容沒什麼差彆。
白玲仰首看著楊銳,她用胳膊遮住自己的半邊臉,以免彆人發現自己的目光。
在距離楊銳最近的地方,白玲可以認真的欣賞楊銳講故事的表情,聽楊銳講故事的聲音。
儘管是同齡人,但在白玲眼裡,楊銳儼然已是偶像明星一樣的存在了——學術界的明星,聽起來有點小眾,卻隻是讓白玲更興奮。
楊銳也在觀察周圍的人,看他們的表情,分析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