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1 章(2 / 2)

這半年以來,雲溪忙著收集食物,製作各種工具和衣服,探索的區域並不算多,也許,這個島上的其他領域還有更多的大型動物,以及,那片遼闊的海域,存在更多的大型海洋生物。

因此,雲溪覺得有必要讓滄月也學習一下製作火把的技巧。

這樣哪怕某天,自己不在她的身邊了,她也能更好地利用火驅趕其他的野獸。

雲溪打算先製作一根,試試效果。

她挑了一根手臂長短的木棍,用石刀削尖了一頭,插在地上,另一頭,用石斧劈出一道“十”字叉口,然後一橫一豎放上兩根短小的樹枝。

白天除了收集鬆脂,雲溪還撿了一些綻開的鬆塔。

她把一個手掌大小的鬆塔,夾在十字叉口的中間,接著去熬製鬆脂。

鬆脂軟化成液體之後,冷卻一會兒後,澆在鬆塔上,一個簡易的火把就算製作完成。

舉著木棍,放到火柴堆上,引燃鬆塔,火焰燃起。

雲溪將火把交到滄月的手上,手把手教她:“往前傾,斜著舉,這樣就算有鬆油和火星滴落,也不會滴到你身上。”

滄月舉著火把,在岸邊轉了一圈。

如果想要火勢大一些,可以挑選更粗一些的木頭

,夾上更多更長的樹枝。

等下次準備長時間外出時,雲溪打算一口氣準備十來根,出門的時候,就背在身上,到了夜晚,也方便點燃。

鬆油加在火絨中,也是很好的助燃物。

白天雲溪在鬆樹林刮了很多鬆脂,雲溪打算再製作幾個鬆油蠟燭。

很小時候,她家最常用的就是鬆油蠟燭,奶奶經常上山拾取鬆脂回家當燈。

大概3、4歲那會兒,村裡還沒通上電,她們一般在傍晚吃飯,天完全暗下來時,就已經躺進了被窩。

那時村裡的人,真真正正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傍晚6、7點左右睡覺,第二日清晨5、6點起床。

那段時間,大概是雲溪作息最規律的日子。

偶爾有親友來訪,奶奶才會點一盞買來的紅蠟燭,大家在燭光中,吃著花生,多聊一會兒。

除了買來的蠟燭、自製的鬆油蠟燭,家裡還有一盞油燈。

油燈用的是豆油,或者動物油,莊稼人一年到頭沒有什麼油水,村裡沒通電以前,蠟燭和油燈都是稀罕物,基本舍不得點,乃至有些家庭根本沒有這些東西,多數人選擇天一暗,就睡覺。

小學的時候,雲溪學到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這兩個成語故事,深有感慨。

鬆油蠟燭、油燈燃燒後的煙很大,且是黑煙,有點熏眼睛,有錢一點的人家,用的是蜂蠟,蜂蠟基本無煙,火焰也更亮堂。提取蜂蠟的工序比較繁瑣,蜂巢中臘的產量也少,一盒蜂箱,一年到頭產出的蜂蠟也許不到一斤,那時雖然家家戶戶都養蜂,但大部分是為了賣錢,不會為了製作蠟燭破壞蜂巢。

她上小學那會兒,國家電網的人過來架起了電線杆子,牽來了電線,從此家家戶戶用上了電。

村裡通上了電,但偶爾還會停電。

這時候的石蠟、蜂蠟、鬆油蠟、油燈都不值錢了,奶奶會大方地為她點上一盞買來的紅色的蠟燭,給她照明寫作業。

油燈的製作最簡單,隻需要油和燈芯就夠了。

雲溪這些天熬了些豬油,加一根草繩進去,浸泡後點燃,其實就可以當成油燈使用,但那太奢侈了,豬油她是當一種食品來儲存的,蛇油則是她的護膚品。

如果以後做出了鍋,能更方便地熬製動物油,或許可以用油燈試試。

目前主要照明手段還是以柴火堆、火把為主,至於溶洞內,有發光的藍菌足矣。

鬆油蠟燭製作也簡單。

雲溪用之前剝下來的衫樹皮,滾成小筒狀,在地上挖一個樹皮筒大小的泥坑,坑底放一塊平整的小石頭,樹筒插.進泥坑,放入一根浸泡過鬆油的草繩當燭芯,然後倒入鬆脂融化成的鬆油,等待凝固成型。

她不知道草繩當燭芯的效果好不好,她記得有種草叫燈芯草,可以吸附油脂,古代常用來做油燈的燈芯,河邊有很多,如果草繩效果不好的話,她明天就去采一些燈芯草當燈芯。

製作的過程中,滄月乖乖陪在雲溪的身邊看。

雲溪一邊做蠟燭,一邊嚇唬她:“從前,我們那邊有個皇帝,會把你們人魚熬製出魚油來,做成長明燈,聽說永遠不會熄滅。你怕不怕?”

說的就是《史記》中記載的秦始皇陵:“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滄月聽得懵懵懂懂,咕嚕了一聲,說了句:“這樣啊。”

雲溪淡淡一笑。

她沒聽懂,有些詞彙她根本沒聽過,自然猜不出是什麼意思。

雲溪轉移了話題:“明天我們還要去叢林裡,挖陷阱,捕獵,回來後,我要多製作一些方便點燃的火把,過幾天我們可能需要在野外過夜。”

這句話基本都是滄月能聽得懂的詞彙,滄月點了點頭,說了聲:“好的。”

過了會兒,她反應過來雲溪話語最後一句的意思,又疑惑地“咕嚕”了一聲。

為什麼要在外麵過夜呢?

雲溪也聽懂了她的咕嚕聲,解釋說:“因為我想走遍整個島嶼。”

雖然可能會遇到一些大型動物,但她準備好了武器和火把,主動去了解一下它們,總比哪天它們找上門來,完全不知怎麼應對要好。

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她想找到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棲息地,搬出這個潮濕的溶洞。

滄月眼中倒映著跳躍的火苗,雲溪看著滄月的眼睛,心中猶豫:要不要把這個想法,一並告訴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