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大唐君主亡國秀(精修版)^^……(1 / 2)

要閉關自守, 少接觸那些極有可能是白眼狼的外邦人嗎?

這種想法一出李唐的君臣就控製不住想去行動。

想去閉關,想去自守,想要安穩。

李世民憋住心中的歎息, 沉聲道:“朕的貞觀包容百邦,卻落得突厥人反叛之局, 最後國家動蕩, 民不聊生…… ”

他眼眶中似有淚花閃過,“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非每任君王都能成明君,非每任明君都能從一而終, 如此,可還要大唐成容納百川之唐?”

李世民是在問百官, 也是在問他自己, 是否要承擔這份風險。

眾臣子沉默, 好似在遙望未來。

這個決定過於重大, 不是他們一拍大腿就能做出回答的。

許久, 房玄齡道:“唐後百代,以唐為誡,應該也發出如陛下這般之疑問 。”

“而他們的結局,或許能告訴陛下,此事可為不可為。”

他們遙望未來,在看那些閉關自守國度的未來。

不用遙望得過於遙遠, 玄宗的下一任帝王是如何應對這些外邦人的?

【安史之亂表麵是結束了,但它的餘韻卻讓巨唐變得破爛不堪,再無翻身餘地。】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 世亂各東西’「1」愛國詩人杜甫的這首《無家彆》直接寫明了天寶後的大唐。

土地荒蕪,城鎮殘破,人煙斷絕,千裡蕭條,流氓遍地,百姓們無家可歸。

幾百裡內,僅有“編戶千餘”,猶在戶籍上的百姓也因戰後重建任務不斷加劇而痛苦,空前浩劫下的大唐經濟狀況江河日下。】

【但生活沒有放過大唐,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卻給了平定叛亂的將軍們和安史餘黨擁兵自重的條件。

這些將軍在藩鎮中,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2」,尾大不掉,皆是朝廷動不得的大佬。

表麵聽命朝廷節製,實際上各自為陣,做山大王,割據著大唐的疆土,讓唐政府成了擺設,根本管理不了一點點。

中央叛亂,相應的……

邊防空虛。

原本聽話的外邦紛紛獨立,吐蕃等外邦更是乘機而入,又把河西走廊、西域安西北庭拿走了。

唐王朝疆域迅速萎縮,全盛時期的盛唐疆域一千兩百萬平方公裡。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疆域萎縮至四百五十萬「1」。】

李世民目光沉沉,恍若看到一條巨龍被打倒後,試圖翻身,但再無轉圜餘地的狼狽模樣。

他輕聲呢喃:“締造一個強大的大唐帝國需要大唐君臣民一百多年的奮鬥,需要數代人的經營,但是讓它內憂外患,葬送它,毀掉它,讓它走向泥沼深淵,朝不保夕,岌岌可危,隻需要安史之亂短短的七年時間……”

小李治在一旁憋住心中的濁氣,“千裡蕭條,藩鎮割據,外邦入侵,最後…… ”

“苦的都是百姓罷了。”

他雖小,但是看老父親和臣子們講多了,看多了,也知道百姓的重要性了。

其餘臣子的心情也是沉重得很。

“土地荒蕪也就罷了,百姓還要負擔戰後重建,這些重建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皆取自於民間,本就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百姓哪裡負擔得了!朝廷施以壓力,藩鎮紛紛擾擾,誰也受不了。”

他們腦中回想那副蕭條的場景。

這是他們一點都不想生活的地方,沒有生活,唯餘生存,苟延殘喘。

他們視線投向仙幕。

重建安穩之世,需一群大能力者方可。

做天寶後的君、臣、百姓定然很不容易吧。

【大唐王朝在擁有一百四十年的輝煌後,因為安史之亂這個盛唐轉衰的拐點,命運的齒輪轉到了苦難的一百五十年。】

【唐玄宗撕爛的大唐,後世子孫自然要縫縫補補。】

【唐之衰亡,蓋朝廷乃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1」

人君不正,天下百姓不正,百姓轟然而起,則亡朝廷。

接下來請欣賞由大唐王朝的君主們帶來的人君正則國正,人君不正則國亡秀。】

殿中的君臣,突然深覺不妙。

“好像不是什麼好話…… ”李靖久違的忐忑出聲。

“後麵大唐都亡了,接下去的帝王能是什麼好鳥。”程咬金吐槽。

但吐槽歸吐槽,他們還是控製不住期待,嫋嫋明君的出現。

【亂世天子唐肅宗,執政五年,麵對天子出奔、叛軍肆虐的困局,他迎難北上,不懼叛軍,親率大軍收複長安、洛陽兩京,消滅叛軍,迎回玄宗。

初清明,誌平禍亂,未有酒色昏荒之事。

專注前朝事業,繼承盛世之果,解決玄宗之病,活脫脫一個零零七工作狂。

曆史評價:肅宗英姿穎發,儀表非常,雅類聖祖,此社稷之福也。】「1」

這個皇帝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人不認識的,李世民的眼中冒出滿意之色。

“就是這人,在天子棄國門之時挺身而出,扶大廈之家將傾。”

李世民對於這個人印象深刻,在仙幕吐槽他們唐朝不如大明擁有天子守國門的底氣時,是這人挽回了他們一絲絲顏麵。

“看起來確實是一個明君啊!”長孫無忌眼中充滿希冀。

房玄齡感同身受,道:“雅類聖祖,這是多麼崇高的評價啊!”

原先他們看仙幕所透露的陛下晚年的所作所為,還為陛下沒做到儘善儘美而遺憾,但他們現在一點都不遺憾了。

遺憾個球!難怪他們的陛下會成為能夠超越榜一秦始皇的榜三,就他們陛下從出生到逝世所做的那些事兒完美到被稱為聖人他們都敢相信。

後代子孫和他們陛下相比就是一個在奪目金烏旁的螞蟻!

“希望這個唐肅宗是能夠從一而終的明君。”他們祈禱。

希望這人能從螞蟻進化成小星星。

【縫補小能手唐肅宗邊縫縫補補,邊……下猛料。】

熟悉的刺感席卷李世民的脊梁骨。

李世民脊背發涼。

他嘴唇微微顫動,顫聲道:“朕,朕就不應該對後世子孫懷抱太大的期待。”

剛剛還懷抱期待的臣子們何嘗不是這麼想的。

房玄齡右手撐住長孫無忌的肩膀,準備迎接方才不敢信,但是等會兒一定會給他們帶來刺激的史料。

“感覺一定不是什麼好話…… ”

看來這人彆說是小星星了,將會變成比螞蟻還不如的塵埃。

【唐肅宗過分專注前朝的事業忽略後朝,結果就是——宦妾交煽,甘蹈前車。

前車之鑒不借鑒,還專門踩著前車之跡走。

宦官與後宮的紛爭再起。】

李世民他們在想宦妾交煽的前車之鑒有什麼。

是漢朝從漢高|祖到漢獻帝貫穿四百多年的外戚乾政,宦官亂權,還是唐高宗的後宮乾政,周皇登基,又或者是玄宗的小愛妃家族亂政,宦官胡攪。

哦,原來這些都是前車之鑒。

“這前車之鑒如此多,這些唐肅宗怎麼就不信邪呢。”

彆看程咬金是武將,實際上他腦袋瓜子可靈敏了。

此刻,他內心充滿了對唐肅宗的遺憾,甚至腦補出唐肅宗與宦官愛妃的一二三事。

尉遲敬德附和:“沒準兒是不信邪,或是身在局中,成局中人。”

反正總歸是有理由的。

不過,總歸是不妨礙他們這群人對唐肅宗失望。

他們現在隻祈禱唐肅宗的宦妾亂局不要太亂,太亂最後受苦的還是百姓和這個再也經不起波動的國家。

【平叛期間,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統帥大軍;以狡猾陰險、囂張跋扈、擅權作福的宦官李輔國為兵部尚書掌握權利;讓程元振等宦官一起操縱軍政大權,勢傾朝野。】「1」

【君子退、小人進,使功業不遂。

謀士李泌趁亂直搗叛軍老巢的建議,不被采納,錯失殲敵良機。

魚朝恩不懂兵法,不知用兵,使唐軍相州大敗,卻扔鍋郭子儀,讓良將蒙塵。

冷待晚年唐玄宗,殺建寧王李倓、越王李係、張皇後,把持朝政。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是說明宦官們的權勢滔天。】「1」

【宦妾交煽,儲君不穩,政變再啟。】

亂局很亂,看得李世民他們喘不過氣,隻覺得剛剛說得太滿了,這個唐肅宗確實不是從一而終的明君,還很有可能是延續宦官之亂的昏君。

李世民暗暗咬牙,氣肅宗不明忠奸,又氣這些人又政變:“這些人是不政變就登基不了了嗎?還是大唐皇位繼承就得政變一下???

他登基是,李治登基也是,不一樣的是李承乾在準備政變。

周皇登基是,玄宗登基更是經過兩場政變,現在,他們的好大孫,也要開啟政變了。

【宦妾宦妾,宦官權利大如天,‘妾’張皇後也不逞多讓。

於是政變開啟,張皇後想廢太子李豫立越王,宦官為從龍政變擁立李豫唐代宗。】

唐代宗,也是一個他們熟悉的名字。

“是那個真正結束安史之亂的代宗。”

李淵驚喜。

唐肅宗退君子,進小人,使功業不遂,讓功業‘遂’之人正是代宗。這是仙幕在介紹安史之亂尾聲時是所言,他記住了。

李世民心中一絲微弱的火苗在燃燒。

看來這個政變的結果還是好的,不過好話確實不能說太早。

他猶豫希冀道:“能結束動亂,應該也是個好君主吧。”

不說是從一而終的好君主,應該也好過前麵幾年吧。

其他臣子側目,李淵側目,沒想到他們陛下的標準竟然降低了。

李世民欲哭有淚但不好意思哭。

天知道,現在他的標準已經降低到前期是好君主就好了。

沒辦法,他算是看出來了,隻要是人就沒有幾個能從一而終的。

前明後昏,是常態了。

一個他很討厭的常態。

所以,這個唐代宗應該也當過好幾年勵精圖治的時刻吧?

“應該是勵精圖治過的。”魏征沉著道,“要不然想要解決安史之亂無異於天方夜譚,就是…… ”

他深思,“代宗上位既然受宦官們支持保護,就怕宦官再次亂政。”

其他人完全讚同魏征的說法,宦官能夠擁護皇子登基,那權利無異於大到頂天,在這種情況下唐代宗可以怎麼出頭呢?

【李豫代宗的上位離不開宦官們的保護,畢竟宦官保護他登基,】

【但你以為代宗會被有翊戴之功的宦官裹挾那就錯了。

代宗很強。】

魏征猜錯了,魏征被否定了,但他不惱怒,他甚至心情很愉悅,很期待。

他喜歡這種否定,因為那意味著這個代宗不是廢物,而是擁有自己想法和權利的君主。

【寶應元年(762年)登基。

即位當年,就以李適為帥,仆固懷恩為副將大敗叛軍,結束安史之亂。

之後,更是誌於朝政,打壓權宦強臣,掌握朝政。

整飭吏治,起用賢臣;定計誅殺、流放權宦李輔國、魚朝恩、程元振等人;改革鹽法、漕運、鹽政等,改善財政。「1」】

【在這些對內的文治武功上,剛登機的代宗無疑是個好皇帝。】

李世民很滿意,隻覺得不愧是他的好大孫,沒有辜負他的期待。

“敢動鹽法、漕運、鹽政,這小子好樣的。”

這些玩意兒的持有者如大樹一樣上下串聯,輕易動不得,但這些玩意兒也確實賺錢。

李世民內心祈禱這個好大孫不要再出幺蛾子了,他這個老祖宗的心是真的受不了那麼大的刺激。

【但一切注定是不會這麼順利的。

安史之亂的餘韻會擾得他們風雨飄搖。】

【唐代宗762年登基。

同年江南二三十萬饑民接連起義。】

仙幕展示出江淮地區災民起義的視頻,視頻中的豪吏派遣小官前往鎮中、村中追征八年賒欠租調,這些官員皆是朝廷專門派過去的豪吏,囂張得要命,他們搜括民間粟帛,為非作歹,終於引得被餓得麵黃肌瘦的百姓們起義。「1」

“饑民起義,不愧是饑民起義。起義者皆是麵黃肌瘦的百姓啊。”

一股子無力感席卷而來。

李世民覺得倦了,看來這個唐代宗是不是明君,得打個大大的疑問。

“安史之亂時就已從江淮征收了賦稅和糧食作為打敗起義軍的軍餉,現在又追征八年租調,這不是逼死人嗎?”

李世民痛苦,李淵倒是看得開:“無非就是皇帝私庫缺錢,戶部缺錢,但災後重建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就對富裕的江淮地區征調了,還專門派豪吏去征收,看來是怕沒征到錢。”

君不見豪吏就被派去江南?因為在眾人心中江淮地區富裕,江淮地區有錢。

除了江淮地區任何地方都不會出現出現一下子被征八年的稅的情況

那八年大唐風雨飄搖,正處於安史之亂的時期,誰有空管你有沒有納稅。

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方勢力坐上皇位。

還沒有安穩下來就被抓著繳稅,這些百姓們真的是沒人有錢,要錢沒有,要命一條,難怪□□。

【內憂外患,鎮壓完饑民,第二年吐蕃又來了。

宦官程元振壓下不報,刺史投降吐蕃做內應。

最終,吐蕃攻占長安。

和爺爺唐玄宗一樣狼狽。

代宗出長安,逃陝州。

吐蕃掠府庫市裡,縱兵焚閭舍,燒殺搶掠,熟悉的三殺,讓長安蕭然一空。「1」】

眾人目眥欲裂。

不敢信大唐能再現天子棄京都出逃。

“本以為吐蕃隻是乘機而入,儘得河西走廊,沒想到是攻入長安。”

不可抑製的,在場所有人都對吐蕃生起了惡感。

“一介宦官欺上瞞下讓國都淪陷,一州刺史叛國做內應,都好樣的。”

“是缺乏良將,還是皇帝缺少耳目,竟被掩埋內情到大唐再次陷落?”

嘲諷,是對未來大唐吏治的嘲諷,也是對皇家的嘲諷。

沒有做好一個大唐國土的主家,讓大唐再一次陷入混亂當中。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李世民腦中再次浮現出這句話,這是一句多麼有魄力的一句話。

而他們大唐沒有做到,那不知明的明朝卻做到了。

【直到郭子儀逼退吐蕃,唐代宗才得以返回長安。】

國都再還,貞觀君臣無力的同時慶幸。

“熟悉的名字。”文官們側頭詢問。

武將們恍然:“這不就是前期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將軍,不過後麵被小人拉下台了。”

“真是個好官,竟是他平定了吐蕃之亂。”

一路沉默到現在的唐玄宗一朝也覺得這人是好官。

唐玄宗小心地向臣子們詢問:“眾位愛卿可知這郭子儀是何人?今可還在?”

在場的文臣武將們經此一役早已麵色蒼老了不下於十歲。

兵部尚書知道陛下這話是衝他問的,也不推拖,腦中一轉就想到了這人。

“郭子儀出身太原郭氏,乃壽州刺史郭敬之之子,曾參加過武舉,以“異等”成績補任左衛長上,後去了桂州都督府長史,現在嘛,現在在單於都護府副都護的任上。”「1」

他腦中回憶起這人,確實是個英勇之人,但也沒有什麼其他特色了。

之所以能被他記住,也就是…… 年紀偏大但能打?還很有進取心。

很有進取心的郭子儀身著軍裝,在單於都護府遙望京城,心中一片明朗,他雖然年紀不小,但他知道自己不會被局限於小小都護府,未來定然可以走去京都。

不過現如今的朝廷一片祥和之色倒是真的。

渾然不知未來有大機遇的郭子儀現在痛並快樂著。

朝廷一片祥和,升職難,但朝廷上下安樂,又讓人欣喜。

【不過讓人開心不過兩秒,765年,也就是代宗登基第四年,仆固懷恩之亂又來了。】

“仆固懷恩之亂?”此刻。貞觀朝的臣子們的母語是無語。

他們對這個仆固懷恩腦海中還是有印象的。

長孫無忌麵無表情:“這仆固懷恩不是剛平定安史之亂的那個,怎是他亂起來了?”

難道滿朝奸臣!

李世民想吸氧,感覺頭發原地掉落,腦海中開始浮現出他們大唐的兵製。

道:“這大唐到後麵到底是什麼兵製!怎麼誰都能反?”

他滿腔疑問,想到安祿山節製三府兵權能調動二十萬大軍的權利,腦中思索,難道是那個節製兵權的權利?

是藩鎮節度使有權,有兵,又有地?或者還有其他他們不知道的東西?要不然這些人怎麼叛變和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仆固懷恩被宦官壓製,叛變了,他的叛變威力大到出奇,他的同伴有吐蕃、回紇、吐穀渾、黨項、奴剌等部眾,共三十萬人來犯,直取長安。「1」

三十萬大軍讓京城陷落在即,京師震恐。】

此刻,貞觀與開元一朝的君臣也震恐,三十萬邊軍打長安,那不是分分鐘拿下剛結束戰亂不久的長安???

難道要再現那丟死人的天子出逃場景??

李世民不得不承認,未來出現的大唐的皇帝都是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而是能一個棄國而去的軟腳蝦。

【不過天再降郭子儀,說服回紇,大破吐蕃,平定鬨劇。】

【吏治吏治,無吏不成治,可見吏治不明,國家將亂。唐代宗雖能壓製宦官,但宦官造成的危害總歸是發生了。

所以在曆史評價中,代宗多被批評:代宗行事素寬厚是真,容宰相宦官擅權而逐賢臣也是真。雖能察宦官為惡之跡,讓這些為惡宦官遭誅貶、縊死。但斷之不早,奸臣大害國賢已成事實。「1」】

長安沒有再次陷落,君主沒有再次出逃,貞觀君臣們終於放下了心。

他們不得不承認仙幕所言的曆史評價是對的。

“雖非昏主,但也不是英睿之君,更像是優柔之主,中材之主。”

【繼任的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適還不錯。

強明自任,信用文武百官,用賢相,廢租庸調,行“兩稅法”,嚴禁宦官乾政;用賢能之策,聯合回紇、南詔等國,打擊吐蕃,一度重開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1」

新的稅法出現,眾人看得目不轉睛。

“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

李世民看得兩樣放光。

蕭瑀更是看得奮筆疾書:“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這和戰國以來的以人丁為主的賦稅製度不一樣!這是舍人稅地!「1」”

“這法子好,以往的稅製租稅徭役多落到百姓頭上,此法能杜絕此事。”

“不過此法會有土地買賣兼並之患,吾等應該…… ”

他們直接當場就頭腦風暴起來了。

討論到後麵,他們越來越期待唐德宗後麵的部分了。不知道還有沒有什麼他們可以學習的。

最後他們總結,“看來德宗一朝頗有中興氣象!”

【唐德宗駕崩,第十一位皇帝唐順宗李誦登基,唐順宗慈孝寬大,仁而善斷,登基後搓手手一心預備改革,然後……

遭到宦官抵製。不到兩百日就在宦官密謀下禪位了。

永貞革新戛然而止,跟著他改革的王叔文、柳宗元等曆史著名成員要麼被賜死,要麼被貶。】「4」

“…… ”

此刻的沉默震耳欲聾。

貞觀群臣:“??”

說好的中興呢?怎麼就無了??

怎麼唐德宗就駕崩了?怎麼宦官又出現了??

【為何原本被唐德宗打擊的宦官勢力能強到拉天子下馬呢?

因為這大唐國都啊,再次陷落,天子啊,再次出逃了。

不成熟的削藩致使三鎮叛亂,四鎮稱王。派去鎮壓的士兵在涇原兵變,占領長安,天子再再再次被迫出逃。

出逃的天子發現曾經信賴有加的禁軍沒有保護他,身邊唯一能一依靠的竟是潛邸宦官們!

兩者間鮮明的對比讓唐德宗知道為何曆朝曆代都信任宦官了。

這些宦官們實在是太過忠心可依了!】

“宦官,家奴,君王,主子。”

李世民知道唐德宗為何有這種感覺。

宦官說到底就是家奴而已,還是一批被打下強勢烙印——斷根的家奴。

除了皇宮沒人會接納他們,他們在外隻會受到歧視,所以他們是皇家最忠誠的家奴。

皇家死,他們死,皇家興,他們興。

皇帝也不用擔心,他們篡位,因為他們是無根者。

他們就隻會幫主子謀奪權利,主子卻不用擔心這群人權利大到奪取家族家產。

但同時,最悲傷的是,這批家奴一般都是因為家中淒慘才會淪落被斷根送入皇宮,也就是這意味著這群人基本上不是治國之才,多是庸者。

當庸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卻沒相應的才能和自製力,最後帶給大唐的……

隻會是混亂。

但不可否認,這群宦官確實是皇帝最能信任的人。

李世民腦子是真疼了。

又得思量關於宦官們的處置方式。

要麼不要有宦官,要麼就提高宦官的知識水平,但提高知識水平的人誰想做宦官哦,頭疼。

【等叛亂鎮壓完,出逃回來的天子回來就變態了。

中興氣象消失,之後的唐德宗對藩鎮多姑息,對宦官信任有加,對臣子不再信任,公開索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等,直接擺爛。「1」

在他治下藩鎮跋扈,武夫橫恣,民怨日深。

初,赫然有撥亂之誌,全消失了。

德宗,一個想做個至聖至明的天子,卻做成了讓大唐比天寶還動蕩不安的天子。】

很好,貞觀一朝的臣子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擺爛的君主,這下子把李世民也給驚到沒空想七想八了。

***

【不過不用擔心,宦官們還是做了一點點好事的,他們後麵扶持上去的皇子本以為是扶持上去的皇帝菜雞,沒想到是王者!

我們的大唐很快就迎來了真正的中興之主!】

【一位熟讀列聖實錄,仰望列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當作榜樣,準備效法的少年郎。

——唐憲宗。

扮豬吃老虎,糊弄過了眾宦官成功登基。

登基後他勤勉政事,鼓勵直諫,虛心納諫,任用賢能,在位十五年間,剛明果斷,用人不疑,平定藩鎮,致使“中外鹹理,紀律再張”,出現元和中興。「1」

政治風氣堪稱貞觀、開元第一人。】

【除了與他老祖宗唐玄宗一樣善其始,而不善其終,讓臣子恨不得他早死一點點,要不然真算得上一個好皇帝。

唐憲宗晚年漸驕侈,罷賢能,信仙佛,吃丹藥,性格暴躁易怒,讓大唐再次混亂,最後被宦官聯合起來噶了。】

什麼叫開心不到兩秒鐘,這就是。

“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你就不能看看玄宗晚年的教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