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大唐君主亡國秀(精修版)^^……(2 / 2)

貞觀的臣子們是真的無法理解了。

這人讀玄宗朝的事情時是選擇性眼瞎嗎?要不然玄宗後二十年大大的教訓擺在那裡,這人怎麼就看不到呢?怎麼就能讓大唐再次混亂下來了???

一顆種子埋在了他們的心間——隻要是人治,就沒有一個皇帝能夠從一而終。

這顆種子也埋在李世民心間。

人無完人,人治的結果就是這樣子垃圾。

【之後被宦官們推上去的唐穆宗就不是什麼好鳥了,沒有唐憲宗的扮豬吃老虎。

他是宴樂繁多,畋遊無度,縱情享樂,毫無節製的唐穆宗

是因打馬球驚嚇致患風疾,足不能履地,朝政為宦官所控,迷戀上金石之藥的唐穆宗

是以為天下無事,推行消兵之策,讓被裁撤兵士無以為生嘯聚山林,讓元和時期削藩成果付諸東流,讓藩鎮割據現象日益嚴重,讓藩鎮再反,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唐穆宗「1」】

【唐穆宗死了,死在金石藥下。】

【其後三子接連被宦官操控,扶持登基。】

【唐敬宗與老父親一樣昏童失德。

穆宗荒耽,敬宗尤甚。

他禮遇朝臣,但好遊宴,暱佞幸,任由權宦把握政權的。臣子頭叩龍墀,流血勸諫,他感動並表揚但屢教不改,玩樂變本加厲,花樣不斷翻。「1」

在他們二人治下藩鎮之亂未消,朋黨之禍又起,要不是因為二人在其立位不久,讓天下未至於敗亂,怕是內外交訌之下,唐室益危。】

【宦官政變之後再政變,十八歲敬宗被噶了,唐文宗李昂被宦官們拉上位了。】

李世民他們看累了。

李世民滿眼倦色,道:“穆、敬二朝兩派朋黨互攻,皇帝生死廢立竟全被宦官操控。”

憲宗被宦官廢,穆宗被宦官養廢,敬宗被宦官政變廢。

“朕就看這大唐後期能荒唐成什麼樣子!”

李世民失望極了,這大唐後期是他無法想象的癲。

【文宗算是一個好皇帝,

厲行節儉,革除奢靡,注重吏治。

太和之初,政事脩飭,號為清明,他致力於複興王朝。「1」

然後……

他被軟禁了。

他企圖發動滅宦官的政變事敗後被軟禁了,接應他的官員更是遭受牽連,被宦官們屠殺,讓朝廷幾乎為之一空。

恭儉儒雅,對太宗《政要》慨然恭之的文宗最終沒有完成他銳意於治的前願,麵對宦官專權,脅天子,藐宰相,欺淩朝臣的場麵隻能一籌莫展飲酒麻痹自己,抑鬱而終。】

“受製於家奴,境遇甚至不如漢獻帝。”李世民覺得唐朝後期真癲了。

“也不如周赧王。”李淵不禁淒然淚下。

如若這好大孫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他不會落淚,但這人不是啊,這人有心圖治,從頭到尾凡除吏必召見訪問,親察其能否。他是真的想做個好皇帝,但是……

卻被廢了。

甚至禍及忠良,朝臣受牽連,能叫上名頭的都遭受族株。

李世民安撫老父親,道:“宦官撓權之下,文宗還是太過於仁而少斷,製之不得其術,才會事情敗露。”

終歸還是帝王之術不過關,有母親生沒父親教,沒培訓到位。

【不過唐朝的運氣挺好。

唐文宗後麵的那個繼任者是中興之主。

唐武宗很幸運,幸運的遇見了被譽為“萬古良相”的李德裕,君臣相知被譽為晚唐絕唱,同心協力,共創會昌中興。

他們君臣對內剛柔並濟澄清吏治,降伏藩鎮,發展經濟,滅佛收地,革除積弊。對外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其部眾,穩定漠北,謀劃西域,搞定邊疆。「1」

然後…… 還是因長期服食長生丹藥而駕崩。】

又見長生丹,李世民在這一重重洗腦下非常相信一件事情。

那就是世界上沒有人能研發出來的長生丹。

要不然他的好大孫怎麼全死在丹毒上:)

【唐武宗雖死,但精神永存,並為下任皇帝留下一個非常強大的遺產。

——萬古良相李德裕。】

【不過這個被宦官選擇的繼任者可沒有了解到唐武宗的良苦用心。

身為唐憲宗的兒子,唐武宗的叔叔,唐宣宗很有自己的想法。

他登基後……

壞消息:唐宣宗棄李德裕不用啦!一登基就把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

好消息,唐宣宗李怡是個和他老爹唐憲宗一樣扮豬吃老虎的主兒,並為大唐開創了大中之治。】

【唐宣宗,隱晦不露是他的代名詞,無能容易被支配是他的對外表征,這是一個被唐武宗瞧不起,臣子不禮遇他也不會生大氣,持重少言、公認不慧的小弱雞。

但本質上,卻是悶聲發財的小聰明人

即位以後,他勵精圖治,抑製宦官,打擊權貴,憂勤無怠,勤儉治國。尚儉德以恤人隱,謹法令以肅臣下,擊吐蕃、安塞北、平安南,收河西走廊。

微行以察取士得失,焚香以讀大臣章疏,唐宣宗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聽納規諫,且能恭謹節儉,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成就治世。「1」

被曆史評價為漢之文帝,唐之太宗。

人稱小太宗。】

李世民看得滿意極了。

“擊吐蕃、安塞北、平安南,收河西走廊,得地四千餘裡,戶口百萬之家;讓六郡山河,宛然而歸。「1」確實是個好帝王。”

“是一個努力讓唐王朝無西顧之憂的明君啊。”

明白大唐確實在走下坡路,現在看到每一個試圖力挽狂瀾的人他們都很欣喜。

但同時他們也很清楚。

能讓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局麵已是不容易,仙幕所講的這些皇帝,他們所做的措施都無法大唐解決日益複雜的社會矛盾。

大唐,挽救不了了。

但能讓百姓們安穩一時也好。

【但大唐沒有那麼容易拯救。

到了後麵整個大唐水旱頻發,江淮一帶連年水旱,農村十室九空。

到了後來,大唐經濟、政治衰退,國內亂象頻生。

到了後麵,將帥管理不當,各藩鎮相繼叛亂,百姓該艱難還是艱難。

到了後麵,唐宣宗又死於長生藥中毒。

到了後麵,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

到了未來,唐宣宗被曆史評價為知為君之小節,而不知其大節,放著萬古良相李德裕這根粗大腿不用,竟然把他貶了。

天知道,這人可是被曆史評價為能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的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1」

“武宗知而能任之,言從計行”讓李德裕的政治才乾與軍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就讓唐朝興利除弊,改變積貧積弱的朝廷強大中興。

他一人能撐起了唐文宗時期沒有完成的“永貞革新”,改革功績和效果甚至遠超“二王八馬”,

是‘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德裕以一相而製禦三鎮,如運諸掌’是能維護中央集權,重振唐廷聲威,讓唐“王室幾至中興”的能臣賢相「1」

就是這麼個萬古之良相,一代之高士,竟然就因李德裕因位高權重而猜忌放逐。

這宣宗,糊塗啊!】

【之後,大唐王朝徹底失去了重振國勢的希望,隻能靜待著曆史大幕無情落下。】

【唐宣宗離世後,內臣爭立嗣君,幾至於亂。】

【一個荒誕不經的亡國之君李溫被矯詔登基。】

【唐懿宗李溫,在他十四年的執政生涯中,給予了曆史唐末農民起義、梁晉爭霸的答卷。】

【懿宗——“以昏庸相繼”

——怠於政事,不納諫,又喜宴遊,用錢不可勝計。

——寵信宦官,亂用路岩、韋保衡等21位宰相。

這些宰相中但凡出一個好相都不會讓大唐流落道衰亡之地,但倒黴就倒黴在這些宰相大多數是碌碌無為、貪夫徇財、為人不堪者。】

仙幕羅列出一係列人名,看到這些人名的宣宗世界唐宣宗本人:“…… ”

唐宣宗震驚,唐宣宗惶恐,唐宣宗超大聲:“來人!快派人把李相請回來!”

“不!”

他緊急叫停,驚恐萬分地跑出去,道:“朕自己請!”

天知道他看這個突然出現的屏幕多久心就涼多久。

本以為權傾朝野的李德裕是侄子唐武宗的人,沒想到是一心為大唐的人。

本以為李德裕所做的他也可以,沒想到這人是能與管仲、商鞅、諸葛亮並列的萬古良相。

本以為……

本什麼本,大唐要亡了!

他未來兒子所任命的這些宰相都是什麼垃圾!

宰相杜悰無才乾,屍位素餐;宰相路岩拉幫結派,招納賄賂,奢肆不法之輩,還有曹確、楊收、徐商等,這些人都是什麼垃圾啊,全都是他棄之無用,當小官的垃圾!「1」

他的蠢兒子不管朝政也就罷了,竟然讓這些人掌握大權!

當然最主要的是,晚唐糟心的事情太多了,他發現自己搞不定!後麵竟然還有連環水患災害和藩鎮叛亂等著他!

大唐亡矣!

李相!你等等朕!朕錯了!

此刻,五十九歲的李德裕在去往荊南的路上。

他麵色淡然,坐在馬車邊上遙望著四周的風景,沉心靜氣。

李德裕淡定,他身邊的人可是一個賽一個不淡定,天知道,當聽聞李相被罷免的時候,他們可都驚駭萬份,這是誰!這是李相!是執政多年,位重功高的李相,他們哪能想到他會有被罷免的時候。

於是李德裕就感受到身邊每個人麵容上的鬱氣,比如邊上的車夫。

李德裕一開始還試圖勸諫:“阿才,吾乃先帝重臣,今上非先帝親子,厭棄吾實乃常事。”

無奈,身邊的人就是勸不聽。

所以在一片鬱氣中,就隻有李德裕還淡定著。

不淡定不行啊,畢竟這是早就知道的結果罷了。

李忱素來不喜他,等李忱登基後,更是因為他與先皇武宗陛下配合親密,因為權利而厭棄他,親政次日就把他貶成荊南節度使。

他早料到,他不奇怪,唯一遺憾的就是……

和武宗一開始立下的中興之夢,怕是沒法子親自實現了。

不知道在原定命運中,之後又有四五次被指責、栽贓、貶謫經曆的李德裕,現在隻想找個地方窩著養老。

不知道唐宣宗李忱已經追過來的李德裕,此刻隻剩下滿腔遺憾。

【李漼驕逸殘暴,臣子們腐敗弄權,地方用刑用法苛刻,集體目無法紀。

民眾開始武裝起來反抗,浙東、安南、徐州、四川相繼暴動。

徹底動搖李唐皇朝的唐末全國農民大起義拉開了序幕。】

【晚唐國有九破:終年聚兵,蠻夷熾興,權豪奢僭,大將不朝,廣造佛寺,賂賄公行,長吏殘暴,賦役不等,食祿人多,輸稅人少。

天下蒼生有八苦,官吏苛刻;私債征奪;賦稅繁多;所由乞斂;替逃人差科;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凍無衣,饑無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5」

這些苦在懿宗病死,唐僖宗的繼位後雪上加霜。

生於深宮之中,長在宦官之手的唐僖宗隻懂得肆無忌憚玩樂,是一個與唐懿宗一樣的無能昏君,他的存在讓打唐的局勢直走下坡。】

【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

黃巢北伐,攻陷長安,唐朝的皇帝又一次逃了。】

【起義剛下,節度使又來。

唐朝10道統領府、358個州,節度使們各擅兵賦占近三百州,朝廷製河西、山南等數十州。「1」

皇帝在蜀地好不容易熬到農民起義結束,節度使又逼長安,隻能逼得皇帝再丟棄長安奔逃。】

“又是國都淪陷,天子奔逃。”

“蜀地,這唐僖宗是繼唐玄宗之後又一位避難逃往四川的皇帝吧?”

李世民倦怠得早已說不出話了。

“又見鑾輿幸蜀歸,朕早已數不清到底是幾陷國都天子幾遷了。”

整個大殿,肉眼可見的涼。

但仙幕裡的長安,更涼。

【諸道兵馬入長安燒殺搶掠,縱火燒焚。】

【這年的冬天,異常寒冷,城裡九衢積雪,寒冽尤劇,宮闕蕭條,鞠為茂草。僵凍而死的百姓、官員橫屍蔽地,慘不忍睹。】

【寒風蕭瑟中,大唐,迎來了它的末代皇帝——唐昭宗李曄。】

【唐昭宗是個想要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唐僖宗時期藩鎮割據,以兵力壓製群藩的超強藩鎮已經出現。

所以在唐昭宗十五年的執政生涯中,前期他勵精圖治,注重人才,擴充兵馬,讓京師人數達十萬之眾「1」,但……

一切都是無用功。

對藩王用兵發的結果就是中央禁軍折損大半,朝廷有效兵力不足,朝廷威望降低。

不僅如此,還打破藩鎮間平衡,使朱溫一家獨大,成為中原霸主,讓大唐有機會直接亡於朱溫手中。

不知道的,以為他是朱溫派到大唐的臥底。】

李世民已經預料到大唐這位天子最後的結局了。

無非就是另一個漢獻帝。

“藩鎮割據已成為大唐帝國難以醫治的痼疾了。”李世民目光悠悠,“無論這個末代皇帝如何用兵,都是徒勞。”

大唐積重難返,奇跡不會因為皇帝的主動用兵而發生變動,除非中央能夠無差彆的對所有強藩用兵,隨意用兵的結果隻會打破平衡,讓朝廷損兵折將,禁軍逃亡殆儘,讓沒有被討伐到的藩王受益,讓形勢劇變而已。

【有人抱著上帝視角說:唐昭宗不應該擅自妄動。

動,則是他缺乏帝王的謀略才能度量城府、心機政治智謀。

重視人才是正確的,打擊宦官是正確的,但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打壓藩王。

李克用是大唐最忠誠的臣子了,是唯一能夠抗衡諸藩王的臣子了。

打壓藩王就是做事莽撞,不謹慎細心,就是意氣用事,不從容謹慎,就是混招暈招,加速唐帝國的滅亡。「1」

說:唐昭宗啊,應該隱忍不發。】

【但……

誰想做縮頭烏龜呢?

隱忍不發是唐獻宗。

但奮力一搏,單車變摩托,輸了唐昭宗,但贏了,可是唐光武宗啊!

可惜,唐昭宗失敗了。】

【曆史,對唐昭宗深感扼腕,因為他已經把所能做的做到極限。

他能做的,也極為有限。

自古亡國,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要知道唐昭宗當年也是被稱之為神氣雄俊,有會昌之遺風之君。

大唐亡國,其禍亂之來有漸積,積重難返,及其大勢已去,岌岌已危。

昭宗為人明雋,初亦有誌於興複,想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但外患已成,皇帝也未經戎馬,識人不明,內無賢佐。「1」

最後隻能四處飄蕩,如同無根之浮萍。】

【不乖的皇帝怎麼辦?那就挾天子。

想成為皇帝但出師無名怎麼辦?正麵例子漢獻帝的結局就在那裡,‘挾天子以令諸侯’。

唐昭宗一步步淪為了被人挾持的“唐獻宗”,被藩王玩弄於股掌之間,成為藩王搶奪的對象嘗儘人間百態,受儘艱辛苦楚,毫無自保之力。】

【天祐元年(904年),朱溫發兵攻陷長安,殺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後大肆鏟除朝官。

於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終逼哀帝禪位,改國號梁,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290年。】「1」

【藩為“保衛”,鎮乃軍鎮;唐玄宗當年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天寶十節度,本是作保衛家國安全,防止異族進犯之用。「1」

但,終是毀了唐朝。】

“原來是這個渾小子搞的製度!”

李淵氣到跳腳,尤其是看到李唐真亡了,本就身體不好的他更是直接暈厥過去,被太醫救醒後的李淵開始紮李隆基了小人。

安撫好了老父親,李世民也癱倒在塌上了。

其他臣子好不到哪裡去。

長孫無忌眼中閃著淚花,歎氣輕聲道:“晚唐就像個病弱老者,即使扁鵲重生,也藥石無醫,或許唐昭宗慢慢將養還能多活幾天吧。”

周邊臣子何嘗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沒有將養的結果就是削藩這劑猛藥下去,一命嗚呼。”

這人真蠢,他們想。

“韜光養晦不好嗎?為何到處發號施令?自己幾斤幾兩沒數嗎?弱小的時候不懂得隱忍,一味不自量力地蠻乾最後就是害人害己,自取其辱。”

“十萬個新兵蛋子能做什麼?那些藩王手中可都是百戰邊兵,作何要去挑釁他們…… ”

不可控製的情緒,讓他們變成仙幕所說的那種‘上帝視角’。

他們責怪。

但他們不能責怪,因為就像仙幕所言那般,唐昭宗儘力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唐朝沉屙積累已久,不是他們陛下這種絕世聖君、命世之才,誰能力挽狂瀾?

無法扭轉必敗困局,不能怪唐昭宗。

畢竟他隻是個生錯時代的君王罷了,若是生在安穩之時,也能勉強算個平平無奇的明主。

【大唐表麵上亡了,但實際上還有一絲魂魄在。】

傷心的君臣循聲望氣,一時之間心底深處湧起一股熱流。

“大唐魂魄尚在,難道是有後生在亂世之中建唐?”

如,如劉備建蜀漢那般,讓大唐的氣魄殘存?

真的有這種人嗎?那他這個皇帝做的好不好有沒有給他們這些老祖宗丟臉?

【還記得我們提到唐昭宗滅藩王時提的李克用嗎?】

李世民等人:“……”

謝謝,有點印象,但不多,就是那個被打的那個藩王嗎?

【李克用沙陀族,本姓朱邪,後賜李姓。

唐昭宗為何被罵?就是因為他對李克用下手。

這個李克用,唐僖宗時的黃巢起義是他協助南下鎮壓的,藩王作亂又是他二次受敕勤王,農民起義還是他再再次南下大敗農民軍。

甚至連唐昭宗被李茂貞等三帥進京挾持時,也是他率軍勤王,敗三帥,救出昭宗。「1」

之後與朱溫長期對峙,堪稱唐末維持藩鎮平衡的另一隻有利隊伍。

所以鐵了心要搞李克用的唐昭宗被罵,就是因為在很多普通人的心中,李克用是藩鎮中對唐朝最忠誠的。】

仙幕放出唐末李克用的資料。

讓李唐眾人深刻的了解到為何唐昭宗會被罵。

實在是……

“李克用沙陀族出身,若想在中原建立王朝,就需對唐朝忠誠。”

君不見曆史上多少少數民族入侵中原但是沒有建立統一國家,就是因為中原百姓的排外心重,想要在中原立國就得中原化,有個合適的時機。

他們發現,唐昭宗沒有發現,所以就瞅準了李克用打。

“若是能像周王室依靠晉國一樣依靠李克用…… ”

李世民腦中浮現出很多恢複大唐,或者說穩定大唐局勢,再緩緩圖之的方法。

“那大唐應該還能維持十幾年吧。”

資料中的李克用脾氣雖然不是很好,愛驕傲自詡,但也確實耿直,可以利用。

【眾人會喜愛李克用,還有一點就是因為這人,在朱溫代唐稱梁後,用唐天祐的年號,以複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

甚至李克用病死後,他兒子李存勖建立的國家就叫‘唐’。

李存勖休兵行賞,厲行整飭,禁盜賊,恤孤寡,止貪暴,峻堤防,寬獄訟,安民生。

占幽州、魏州、漢中及兩川等地,滅後梁。

繼任者李嗣源也是好樣的,與民休息,共享承平,修水利,減稅負,穩糧價,讓中原經濟複蘇,讓天下屢稔,朝廷無事。

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6」

【後唐,直到清泰三年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稱臣,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精兵五萬人攻入洛陽,才滅亡。

唐朝滅亡了但唐魂沒亡,後唐的末帝見大勢已去,帶上傳國玉璽以及宗族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6」

“嗚嗚,難怪後世之人喜歡這個後唐,換朕朕也喜歡!”李世民終於受不住淚目。

李世民抱住身邊的老父親,與老父親一起痛哭流涕。

“細細算來,國都六陷,天子九逃,玄宗後麵的皇帝就沒有一個不逃,現在終於有一個不逃的了!”

“這才有大唐皇室的氣魄!”

他實在太喜歡這群人了。即使這群後唐人並非他李家的血脈,隻是掛著他李家的名頭,但至少延續了他李家的香火,延續了大唐的榮光啊!

臣子們也感慨良多:“吾大唐終於還是落幕了,落幕的對象,也是好樣的。”

對另一個人,他們則是咬牙切齒,惡狠狠道:“多可恨啊,這石敬瑭,彆讓我等有機會穿到你那邊,要是逮著你定然把你碎屍萬段,竟然敢賣地求榮,國土是不可分割的,怎能分割!”

“還有那個契…… 契丹?”

他們的惡狠狠卡殼,麵麵相覷,互相問:“這個契丹是什麼異族,你們聽過?”

被問到的人也是一頭霧水,絞儘腦汁也沒想出來這個契丹。

“燕雲十六州在北方,這個契丹伊應該是突厥、回紇才對,怎麼就變成了契丹?”

“呃,可能是後期變動?”

臣子們猜測,但不管怎麼樣,喜歡後唐,嫌棄厭惡這姓石的人是沒毛病的。

【大唐,它擁有不朽傳奇的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女帝和少有的女官,包容了各族文明,成就了天可汗,讓大唐威勢傳遍各個文明,甚至為後世帶來了充滿無限想象力的唐詩。

它迎過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輝煌;也迎過國都六陷,天子九逃的狼狽;迎過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君王廢立受製於家奴的憋屈。

它亡於內鬥之政,沒有丟臉丟到外邦去,甚至是晚年,它的殘喘也能夠一腳帶走回紇,南詔,和當時的世界級大帝國吐蕃。

即使最後亡國了,被遼兵攻破城池,君王也沒有像原先那樣奔逃,而是以身殉國。】

【大唐,多麼有意思的國度啊,它不斷的麵臨危機瀕臨覆滅,又出現賢明之君快速中興,然後再度瀕臨覆滅,又快速出現力挽狂瀾之輩,扮豬吃老虎之輩崛起繁榮。

大唐的存在讓人遺憾於它要是能夠一直維持盛世到千年後該有多好啊。

如果後世之人能夠完全按照李世民留下的祖宗之法該有多好啊。

聽從李世民老祖宗一遍遍強調的民生紅線意識,聽從老祖宗要重視治人,慎選官吏、監管地方,虛心納諫。】

【可惜,老祖宗已經把怎麼懶政都不會丟權的萬世之法寫在《帝範》和《貞觀政要》中了,但還是沒人聽從。】

【可惜,李唐的榮光終歸是沒有延續到一千年後的今天

更有甚者,唐亡的遺毒餘酷,影響到了之後整個華夏的走向。】

【親愛的大唐君臣啊,你們相信唐朝滅亡後的中原大地,會因為看到大唐的藩鎮割據而施行重文抑武治國之策,扼斷華夏尚武風氣嗎?

親愛的大唐君臣啊,你們相信唐朝滅亡後的中原大地,會因為看到安史異族亂國而閉關鎖國到被飛速發展的外邦吊打嗎?

你們相信中原百姓會龜縮於長江以南,被劃分成四等人,被視為低等族,把前麵的腦袋剃得圓溜溜的,最後被外邦大炮轟開大門,幾近消亡嗎?

親愛的大唐君臣啊,你們相信,華夏民族會如此憋屈嗎?】

大唐君臣:“???”

大唐亡則亡中原?

這是什麼謬言???

就請問誰敢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