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國…… ”
趙匡胤晶瑩閃爍。
視頻中的老臣背著尚不知事的幼主被敵軍逼到投海殉國時, 他更是不掩飾的滑落淚珠。
任哪個開國皇帝知曉自個兒剛建立的國家會亡得如此狼狽,都掩飾不了一點點。
他無聲轉頭,擁住身邊的趙普, 喊道:“老夥計,大宋亡了, 傳國玉璽沒了嗚嗚嗚!”
與幼主同時墜海的,還有傳國玉璽。
“最後隻剩下那些陪伴幼主流亡海濱, 投海殉國的老臣了!”受不住了,趙匡胤嗚咽出聲。
趙普也難受,他輕歎:“陛下, 陸公負幼主投海殉國後,還有人在延續宋統。”
趙匡胤笑得比哭的還難看:“是, 前有文公從容就義, 陸公負幼主投海殉國。後有張公於風雨中溺卒於平章山下, 楊太後赴海自殺。他們死後尚且有蘇公率無數臣子誓死抗元,力挽宋統…… ”
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 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1」。
可歌可泣, 可悲可慕。
想到這, 趙匡胤不禁淒然淚下,又難受, 又感動,心情複雜, 道:“得此一群人奔波海陸,鞠躬儘瘁, 百折不回,大宋足矣!”
如此廢物的南宋竟還有人為它奔波,這讓趙匡胤怎能不喜愛他的臣子。
趙匡胤遙望殿門口, 好似透過大門看到無數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
遼、西夏、金、蒙古。
趙匡胤腦中無數思緒劃過。
他不能讓中原大地在他手中變得狼狽不堪。
這天幕都已經把最佳治國答案掛到麵上了,他就抄上一抄!至於這榜四啊,他……可能坐不上了。
他的大宋,懦弱的大宋,配不上。
唐朝界麵也是無人歡喜,隻有憂愁。
李淵直白地露出嫌棄之色:“咱們大唐親曆安史之亂也從未重文抑武,宋朝方一建國就矯枉過正,摧毀中央王朝武德。
武功是能隨意打壓的嗎???打壓到最後邊境有百萬之眾全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老弱病殘,拿不出手,對敵軍一絲威懾力也沒有,放在任何一處都是被蠻夷反複蹂躪的命!”
一群拖垮財政、苟安於世的烏合之眾!
其他臣子悄咪咪點頭:“慘是真慘,垃圾也是真垃圾。”最後還讓外族竊國了。
他們想象了下自己在未開化異族手底下過活的日子。
嘖,慘不忍睹。
想想就有一股子難過縈繞在心頭。
他們議論紛紛,搖頭感歎:“漢唐老則老矣,但它們亡時內強,在外邦那頭亡得須發皆張,張牙舞爪。”
“但宋朝的滅亡,卻給人一種由內至外腐敗,軀體還被一群蟲豸啃噬之感。”
他們不能和宋朝學,要不然未來被蛀的就是他們。
但讓他們更擔心的是……
身處元朝之人的處境。
李世民想通過仙幕的隱形幕布看到元朝:“也不知元朝的有識之士們會如何。”
仙幕說元朝時期可是有識之士被一個個打壓的時期。
他們知道,即使這個國家再垃圾,也會有一群人秉承著忠君愛國的想法為它奔波會站出來,為社會的不公站出來。
而站出來的,就是那些還殘留一絲血性的有識之士。
死得最慘的,就是站出來反抗的人。
“尚武精神乃敢於反抗不公,觀宋亡時三傑表現,即使宋再如何扼斷武德,有識之士也不在少數。希望宋亡之後的有識之士,能夠安然無恙吧。”
雖然,他們知道這種可能很小。
貞觀君臣齊齊揪心。
【元朝——公認華夏人在其中過得不咋地的朝代。
但不可否認,它也有自己的亮點。
文化上青花成熟,元曲鼎盛,天文曆法、地理農學都有所發展,黃道婆的紡織技術更是讓江南的紡織業蓬勃發展。
軍事上更是矚目,成吉思汗的鐵騎在征服弱宋的同時也征服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實際統治麵積一度達到了4500萬平方千米,比唐朝還大三倍多,戰鬥力曆史最強,幾乎支配全世界。「2」】
“嘶!”
這是沒有見過元朝威力的唐宋君臣倒吸氣的聲音。
“這元朝……”
唐朝君臣麵色複雜。
他們不是不能打出這種超級領土。
但 ……
可以,卻沒必要。
因為治理不過來。
“無法想象一個統治麵積是唐朝三倍多國家是怎麼建立起來,怎麼管理。”
交通不便,通信不便,錢糧不足等因素都是阻礙他們治理這大片領土的阻礙。
但現在他們看到了什麼??外邦竟有個國家能夠打下這麼大片的領土,這個部族還是草原部族。
李世民驚奇了,對老父親道:“父皇,兒子很好奇這些人是怎麼治理的。”
如果沒有仙幕的存在和提醒,終其他一生都無法打下如此大的領土,無法打下,也不想打下。
李淵麵色古怪:“你要是想打這麼多的土地,你的這些臣子先把你宰了。”
李世民:“…… ”
李世民看到聽到他的話,對他露出迷之微笑的臣子。
無奈聳肩,打下難以治理,結果怕是比安史之亂更加殘酷,他懂,他懂。
【馬上打天下,但不見得會馬上治天下,不是每個人都是唐太宗,連盛唐都會因為一千萬平方公裡的疆域而翻車遭到反噬,更何況是剛從草原出來,治理農業大國經驗為零的蒙古。】
【元軍事上頂天,治理國家卻有問題,政治基本外包,比起中央集權的封建製,更像是自由的封建製。
元如軍閥聯盟,蒙古諸部互不乾涉又互相牽製,隻知喝酒大打戰不管事。】
新奇的治理方式出現在了唐宋君臣的眼中。
政治外包,自由封建製。
和他們中原一點都不相似的統治方式,很神奇。
臣子們第一時間想到了文景之治中的無為而治,與民生息,然後就發現這種治理方式和無為而治好像…… 沒有什麼關係。
蕭瑀思襯:“與民生息可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朝廷管控著才能不出亂子。”
更有甚者,百姓能夠休養,最主要的就是靠著朝廷在維護管控其餘的暴力份子。
【當然,如果沒有色目人名目繁雜的橫征暴斂稅收和基層官紳豪強毫無管控的剝削,自由的環境應該能夠得到百姓們的喜愛。
如果沒有的話。
很可惜,元的自由和無為而治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沒有中央管控的的結果就是元朝基層完全失控,一個混亂的社會,誕生。】
方才還覺得新奇的唐朝君臣看到此種統治下的社會,就不再覺得新奇了。
因為他們看到仙幕展示元朝亂像的視頻。
他們隻覺得突破認知。
“沒有朝廷管控的社會,就是一個沒有禮義廉恥,隻有壓迫的社會。”虞世南麵露不忍,直往房玄齡身後躲,不忍直視。
房玄齡自然知道他為何會如此作態,在這種製度下的百姓備受壓迫,活著和死了幾乎沒什麼差彆。
他輕歎:“看似自由,實則人人皆無自由。百姓皆是的奴隸,沒有身為人的權利。”
“這其中最受壓迫的就是咱們華夏子民了。”
房玄齡的說法獲得了在場所有人的認同。
華夏人在這個元朝,真的是活得沒有一絲尊嚴。
【一個民族上位,必定伴隨著對另一個民族的壓迫,尤其是這個民族是這片土地曾經的主人。
蒙古族嚴防死守,防止中原人東山再起。
雖無明文規定漢民族真成為了第四等人,但在實際的操作蒙古是國族有各種特權,色目人、契丹﹑女真等驍勇善戰的草原民族都是蒙古族的好朋友也有特權,唯有漢人,尤其是南方的漢人,最低等族。[1]
種族同化政策,奴役政策瞬間向這片大地曾經的主人迎麵撲來。
《元典章》記載:蒙古人殺漢人南人隻需杖刑付燒埋銀,漢人毆死蒙古人,則處死刑,斷付家產。
漢人田地可被肆意侵占,甚至轉變為牧地,甚至能被隨意賜給蒙古人為農奴。
為了防止漢人擁兵,漢人禁用鐵農具,農業器械水平一朝回到解放前,農業生產水平直線下降。
底層階級的漢人難過,上層階級的漢人也難過。
極少舉行的的科舉製基本阻斷了漢人的入仕之途,或者說即使入仕也沒用。因為在元朝,漢人不能重用,不得掌軍機重務,南方邊遠地區遇蒙古人畏憚瘴癘不肯赴任的南方邊遠地區﹐才允許以漢人充任。「3」
北宋滅亡到明朝建立的近百年時間,無數有識之士想要反抗這種不公,但元朝人殺的就是這種有血氣、敢反抗、武德充沛的漢民族有識之士。
統統擊殺,絕不放過。
血氣是什麼?這是不敢外露,不敢生出來的東西,漢族成為最低等人,備受欺淩。
這是一個元武宗和元英宗等元皇帝試圖以儒治國、重用漢人,也會直接被蒙古貴族嘎了的世界,怎會有光明的未來。】
怎麼會有光明的未來。
唐宋君臣看的很明白。
這片土地曾經的主人們受到異族最強有力的殘酷剝削。
“這些異族想要讓順從、臣服刻進中原人的骨子裡。”
“他們就像實在訓狗一樣,企圖把奴性讓中原人傳承下去。”
南宋末期,僅中央是柔弱、隱忍、保守、封閉、壓抑的,而異族入駐中原,就是要把這種性格特征往下壓成漢民族整個民族的性格特征。
李世民沒有那一刻有這一刻覺得唐朝文人雅士男人女人都尚武,都以勇猛豪邁之氣度是美妙的事情。
李世民:“重文抑武是絕對不可取的!”
其他臣子重重點頭。
文弱文官充斥中央和軍營,強軍遺風喪失,異族入侵,華夏墊底。
他們現在屬於一想起重文抑武就頭皮發麻。
程咬金抱住秦瓊的胳膊打了個寒蟬,道:“重文輕武這玩意兒在咱心裡已經和挨打劃等號了。”
可不是,秦瓊心中附和,重文抑武就是代表著要讓華夏敗落,百姓苦難,全線崩潰,苟且偷安。
房玄齡目光如炬:“得另尋武德過盛的解決之法。”
李世民腦中有想法成形,他心中已隱隱有了方向,但卻也有些許惶恐不知方向是否正確。
他看向仙幕的方向,期待看到後麵的漢族對外族入侵的解決方法。
【但華夏永不可打倒,扼斷武德隻是暫時,君可見宋末那些文臣的氣性之強大?】
李世民眼睛肉眼可見的睜大,驚喜道:“華夏果然不可打倒,這解決之法來了!”
魏征嘴角浮現出隱隱笑意:“宋元明,仙幕接下去介紹的國家,應該就是那個明了。”
李世民也想起來這朝代順口溜了。
他暗道:“明看到宋的教訓,應該不會那麼窩囊廢吧?”
他看向仙幕,期待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朝代,能夠一雪前恥的朝代。
【山河奄有中華地,近百年,無數有識之士不計生死,前仆後繼,試圖打倒腐敗不堪的元帝國。
元朝末年,群雄揭竿而起。
乞丐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開局一隻碗,重開大明天,於南京稱帝。
明成祖遷都北平,做到了明皇帝終其十六世,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的曆史傳統,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4」。】
李世民看著明朝演進史眼睛放光,隻覺得終於有個像樣的朝代出現。
“以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為法,驅除胡元,取民心,贏天下,有誌氣!這個明朝朕喜歡!”
貞觀群臣不用皇帝說就齊聲喝彩起來了:“不愧是老百姓建立起來的大明,明皇雖是布衣,但其智不輸人,甚至是過人!其勇無比!”
乾坤一統歸洪武,日月雙輪照大明,即使這個朝代不是他們大唐,但他們看到一個有骨氣的朝代建立,他們就開心。
然後…… 大唐君臣開心不到兩秒鐘……
【不過這個世界給明朝開了一個玩笑。
……剛喘一口氣的華夏大地迎來了大明戰神。
土木堡之變,叫門天子丟儘華夏臉,一朝歸來興風作浪。
自此,華夏迎來了一群不務正業的皇帝:
戀母情結明憲宗;除了做皇帝什麼都愛做的動物園長明武宗;熱愛修仙不管事的明世宗;荒誕不羈女色愛好者明穆宗;懶癌晚期明神宗;木匠皇帝明熹宗。
戚繼光掃平沿海倭寇阻止不了海禁政策的施行;千古第一人張居正的改革壓不住明朝頹勢;魏忠賢終究救不了大明;崇禎帝朱由檢再如何勤於政事也對小冰河期愈發嚴重束手無策。
西北、中原之地連年天災,無一樂歲,災荒頻繁,旱蝗相繼,糧食歉收,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起義頻繁。
異族清軍虎視眈眈,包圍北京;起義軍更是直接攻陷北京,隻留下個被朝臣和百姓拋棄的明皇帝煤山自縊。】
【時隔近三百年,外族再次入駐中原。】
李世民絕望。
還真是開心不到一秒。
“蒙古剛滅,異族又起,明朝末期又有小冰河期。”
“繼重文抑武後,海禁又興,不知又會出什麼幺蛾子。”
貞觀臣子們腦中記憶閃現。
小冰河期,他們認識這個名詞。漢朝的滅亡就有它的痕跡在,處於這個時期的田地,就代表著這個時代很難過啊。
“秦漢唐宋元明清,明滅後,外族又建立起朝代來了。記得這個清就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李淵在回想,最後肯定道:“就那個剃頭朝。”
臣子們一個頭兩個大,對於異族所統治的朝代,他們現在可一點好印象都沒有,有的隻是蠻夷們壓榨中原的印象。
他們齊齊歎氣,長孫無忌道:“也不知這個異族所建之朝如何。”
如何呢,他們知道,看下去就懂了。
【康熙開江海關,自信地與世界各國往來。
可惜不是每一任皇帝都有他的魄力。
他的繼任者雍正,乾隆就開始了閉關鎖國。
是比明朝更為嚴苛正式的閉關鎖國。
康雍乾盛世——近代前夜的危機。
乾隆皇帝大興文字獄,用四書五經禁錮文人思想時,西方蒸汽機得到改造,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熱火朝天的進行著工業革命。
和珅創立議罪銀製度,瘋狂斂財時,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成立。
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時,長距離電報摩爾斯電碼被發明而出。
極具割裂感的曆史,代表著華夏落後了這個世界。】
這是比宋朝被壓製更恐怖的一個時代。
李世民仰望仙幕上對比展示的兩個視頻。
李世民輕聲呢喃:“仙幕展示出來的西方水平工藝,諸位可覺得熟悉。”
熟悉,怎麼能不熟悉。
魏征眼中滿是悲意,輕聲道:“漢武帝界麵所學習的工藝,就是來自於那些近代西方的。”
原來這些他們奉為神物的東西,不是他們漢人發明的,而是他們嗤之以鼻的外邦發明的。
前麵多麼崇拜,現在就有多諷刺。
“看這時間對比,感覺未來的華夏王朝啊,真是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爛。”蕭瑀毒舌道。
怎麼就不是呢?
李世民苦笑:“愛卿說的極有道理。”
他們唐朝是盛世一朝回到解放前。宋朝是重文抑武自斷生路,明朝有天災人禍沒法子。
但那個末代王朝啊,前麵延續了三代的盛世,卻因雙目緊閉而錯過世界的變革。
怎麼不算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呢?
【但世界給了華夏一個機會
《饑餓的盛世》《故宮國寶宮外流失秘笈》記載:乾隆過八十壽辰,英王喬治三世獻上榴彈炮、蒸汽機、戰艦模型、天文望遠鏡、手槍大炮、懷表和世界地圖等物。「1」
可惜,清代統治者對此棄若敝履,原封不動,布滿灰塵。
統治階級不是不知道時代的變化,而是從未把這些變化放在心上。】
【1840年英軍艦船用轟向廣州的大炮打碎了清天朝上國的美夢,打響了侵華戰爭的號角。
但為時以晚,沒有抓住這個機會的華夏落後就要挨打。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無數次戰爭的失敗背後是華夏接連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等數十個不平等條約。
曾經高高在上不願開放自己的華夏大地被迫開放,割讓領土,賠償銀元,打開口岸,讓人隨意進出。
泱泱大國變成了半殖民地社會。
中華文明進入了黑暗、巨變、被全麵碾壓的一百年。】
【師夷長技以製,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扶清滅洋’義和團運動。
從不妥協的漢人尋求解決之法。
但無濟於事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對內壓不過假宣戰真投降的封建統治階級,因為在末代王朝的統治者看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不再話下。
對外,華夏有識之士則打不過武力值爆表和在經濟軍事上降維打擊的八國聯合。
太平天國運動天京陷落,戊戌變法六君子被殺,義和團運動的結果就是八國聯軍占領天津,攻占北京,簽訂賠款白銀4.5億的《辛醜條約》。】[1]
【此刻的華夏人是多麼眷念當年還處於萬國敬仰時期的盛唐啊。
他們祈禱,他們期盼這片土地再次孕育出一個如同秦皇漢武唐宗明祖一樣能撥開烏雲見天明的千古一帝。
但很可惜,他們期盼了很久很久,這個撥開烏雲見金烏的天命之人還是沒有出現。】
仙幕的視頻完完整整展示出在士族和百姓們尋求改革之法時,這個末代王朝的統治階級對這些變法者的阻礙和對外邦的諂媚姿態。
李世民是真的討厭這個末代王朝了。
不是因為他是草原民族,而是因為他們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進取之心,他們的存在對於整個華夏而言就是最大的阻礙。
“明朝雖說也有閉關政策,但是它從不屈服於外邦。”
“但這個末代王朝不一樣,它思想封閉,整日活在天朝上國的美夢當中,甚至敢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等不負責任的話。”
以中華的所有財力物力,來滿足世界各國的歡心。「1」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敢說出這種無恥的話。
沒意外的,整個殿中的人眼眶都紅的。
是氣的,也是傷心難過的。
尉遲敬德咬牙切齒:“陛下說的對!他們就像沒有心一樣,身為這片田地名義上的掌權者卻不對這片天地負責。”
“宋還是有點兒氣概的,至少不全是懦夫,但那個末代王朝是真讓人生氣。”
程咬金磨牙,“敢與外邦簽訂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還敢說出量華夏人力物力財力來滿足異族歡心,他們根本就沒把華夏當作他們自己的家,毫無歸屬感和責任感,還一心惦記著他們的草原吧!”
毫無悔意,甚至他們也是有識之士複興華夏的阻礙。
“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就如其天性「1」。”魏征的聲音幽幽在殿內響起
在場的人深以為然,秦漢時期的匈奴頻繁入侵,唐的突厥、吐蕃趁唐勢弱從臣服到暴動,還有遼西夏元金等族的入侵,已經足夠說明這點了——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
異族,要麼全盤毀滅,要麼……
要麼如何?要麼改變他們,或者永生永世擁有強大到這些異族無法抗衡的力量。
這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啊。
重文輕武的錯誤的,因為扼斷武德會被外族吊打。
閉關鎖國是錯誤的,因為井底之蛙會被外族吊打。
但不可否認的是,領土的不斷擴大會養成地方自治,會出現軍閥割據;外邦也一如既前麵千百年一樣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就盼著華夏一朝勢弱就撲上來啃咬。
李世民回顧仙幕一樣講述的無數事例,無數道理。
他想在其中找尋大唐最正確的那條道路。
【農業文明落後於工業文明。
明朝就有的大炮打不過三百年後西方不斷進步大炮。
落後的代價,讓華夏以鮮血無差彆染紅大地的代價去彌補。】
【後人回顧那百年屈辱,試圖找出它的解決方法。】
“!”
“解決方法!”
李世民肉眼可見的精神起來。
其他臣子也停下子心中消極的情緒,一個個都支棱起來。
“來自千年後的解決之法!”
他們這可得認真聽上一聽。
【有人說,封建君主□□早在開元盛世就已達到完美狀態,然後僵化,需要轉型。
中央集權的君主□□製度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諸侯國的激烈思想變革和戰爭中反複磨煉出來。
這個製度當時製度處於完善期,秦漢唐的執政者無論怎麼探索都是往好的方向螺旋式上升的。
但發展到了盛唐,生產力已是積累到質變,極需生產關係進步。】
“如此說的話,那不就是咱們沒有進行改變,才有後麵的混亂。”尉遲敬德頓時頭重,有種一大口鍋就這麼種種砸在腦袋上的感覺。
就,有點,不爽。
“不能如此曲解仙幕的意思。”
房玄齡不認同,他嚴肅道:“仙幕不一定是這個意思,貞觀年間百姓生產應該還達不到仙幕所言的質變之說,隻能說尚可而已。若真要說改變,仙幕指的應該是開元年間。”
“能夠被稱之為華夏曆史第一盛世,應該是達到質變的資格,貞觀年間的水平充其量就是為盛世做鋪墊而已。”
李世民有點兒認同房玄齡的話,李世民沉吟,道:“巔峰盛世不見得完美無缺,既然發展已達極限卻沒被發現,可見禍根就潛藏掩蓋在盛世美景當中,需要掌權者找到問題,尋求變革,可惜了…… ”
李世民未儘之語在場的人都懂,但執政者有好有壞,或者就像玄宗一樣前期清明後期昏庸,難以發現掩藏在盛世美景之下的危機。
所以開元中後期明明隻是普通的宰相頻換,傾軋現象,奸臣當道,卻一下子讓盛唐倒塌,從此深陷地方與中央的拉扯當中。
他們唐朝的問題和前麵的秦漢不一樣,屬於得找到正確的生產力發展情況,對生產關係進行變革。
【唐朝的生產力發展,最突出體現的就是在人口上。】
剛在想生產力發展是什麼情況,就聽到仙幕的話。
李世民頓時有種瞌睡了有人送枕頭的感覺。
“人口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
李世民沉思。
“若以這個作為生產力發展的體現,倒是真有可能。”魏征嚴肅道,“稻穀在秦漢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農具也更為便捷,更彆說我朝注重吏治,與民生息,在人口上相較於前麵的朝代,確實達到了另一個巔峰。”
其他臣子認同:“魏公所言不虛,若以人口體現生產力的發展,倒是恰當。”
【眾多學者的預估雖有出入,但盛唐人口頂峰總人口約就在為6300到8050萬之間,在七千萬左右沒跑了。「1」
——盛唐的人口遠超以往的任一朝代。
這也就是意味著——農業文明無法消化這麼龐大的人口。
生產力在逼著生產關係進行改變。】
【然後……
中晚唐宋元明清的生產關係表示:雖然咱再走下坡路,雖然外麵壓力大,但咱很混,咱愣是不改!
盛唐之後的體製沒有轉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一反秦漢初唐盛唐包容萬象,積極向上的風格,開始變得畏首畏尾,在這個體製上畫蛇添足
——隻關注個人利益,忽視或者對集體利益視而不見,政治體製僭主化,就像我們看到的,閉關鎖國,重農抑商,重文抑武,限製思想等昏招頻出。】
“唐後的國家體製確實沒有變化,隻在舊的基礎上縫縫補補,現在看來,甚至在壓製新的生產關係產生。”
李世民一直在想憑什麼那些先進的東西是西方先發現,憑什麼是西方攻入東方。
現在想想,不正是因為盛唐之後就開始出渾招,不斷壓製新事物的產生,才會造成中西差彆如此之大。
要不然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早就出現新的製度變革,產生新的天地,而不是與封建君主□□繼續僵持。
與李世民一起排排坐的臣子們也恍然串聯起來。
“宋朝就是用極度的內傾軟弱,重文抑武,來維護老趙家的統治。”
“看來這種軟蛋統治也阻礙了思想文化政治軍事財政等體製的變革。”
“明朝雖看到宋的教訓不再重文抑武,但在其他方麵卻是與宋一樣做了限製。”
“當時看宋元明清的視頻,他們都在思想上都進行了限製,全方位無死角的防止新思想的產生。現在想來,就是這些東西讓華夏難以從舊曆史的泥潭裡掙紮著走出來。”
蕭瑀聽著他們的話,輕嘖了一聲,道:“諸位同僚不要說的這麼簡單,變革這玩意兒本來就不容易,那些皇帝實際上就是想跟著秦漢唐的路子走,為了能夠跟著路子走,故而進行了些維護自個兒統治的措施罷了,他們能了解什麼,身在山中,不識其真顏罷了。”
程咬金被說得尷尬撓頭:“咱們能夠揮去浮雲,實際上還是因為仙幕帶我們領略了整個華夏的曆史進程,要不然也是被山中風景迷了眼,無法切切實實體會變革的必要,蕭公說的在理。”
“不過…… ”程咬金思襯,“這些後麵的君臣是真的蠢,千年了也沒人反應過來。”
臣子們思考,臣子們彷徨:“如果換做我們,或許,也難以反應過來吧?”
他們這個中央集權的君主□□製度誰提出來的?是思想大變革時期激烈爭吵中討論出來的。
不是普通人能想出來的。
所以這種變革中的解決之法,不是那麼好想的。
*
【那落後如何解決?
這麼解決。
封建製圍繞土地。
首要任務——先解決糧食問題。
漢的授田製和唐初均田製能強有力的打壓土地兼並和地主豪強。
但盛唐以後田製不立,兼並嚴重,土地集中在不事生產的地主食利階層手中,一方麵坑了財政收入,讓朝廷畏手畏腳的同時,另一方麵極大的壓縮了百姓的生存空間。
百姓變成無事可做的流民,財政少了收入,徭役兵役缺了人手。即使和宋朝一樣廣招流民為兵,但流民階層沒有土地,對政府、國家、華夏毫無歸屬感,動不動就成兵流子造反。戰爭和各項工程的成本都增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