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 農耕帝國2(2 / 2)

他的老父親被打得現在還在床上趴著每日敷藥,他的兄弟被貶到了荒郊野嶺,僅僅是因為耕牛不動了。

上官嘴角露出一絲冷笑:連一頭牛都駕馭不了的天子,能駕馭的了這萬裡江山嗎?現在外邦已經進入大清開始囂張,就算天幕出現了,以現在這位天子的脾性和能力,又能改變什麼?

【政策是自上而下,帝王都需要親耕,地方官吏管理地方的重要任務:一是代替皇帝履行土地管理隻能,讓土地資源不得荒蕪、流失;二是代替皇帝征收賦稅,三是穩定農業人口,勸民耕桑。如果一個地方官在治理當地能做到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那他就是一位稱職的好官。】

李世民不斷點頭。

“比起泰山封禪,親耕禮和親蠶禮更重要。”

他可以不去泰山封禪,但是每年春秋的親耕禮絕對不能落下。

從周朝開始

,在國家祭祀禮法上就已經確立了“天子親耕南郊,皇後親蠶北郊”

的祭祀格局。

禮部大臣趁機上諫:“陛下,既然天幕也提到了要重農耕,不如恢複古製,把先農壇修建了。”

大唐開國之初,李淵忙著到處打仗,他雖然建立了太廟和社壇稷壇,但是沒有建立先農壇,祭祀是在社稷壇舉行。

但是按照古製,親耕禮是在先農壇舉辦,先農供奉的就是神農氏;親蠶禮應該在先蠶壇舉辦,先蠶壇供奉的是嫘祖。

“嗯,不錯,準了。”李世民欣然應允,“在先農壇旁邊留一千畝土地,作為籍田。待春秋時期,朕也該親禦耒耜了。”

對這一次興建工程,眾臣都沒有反對,各自也開始議論起親耕禮來。

因為親耕禮雖然是皇帝帶頭,但是眾臣都得參與。

三公,諸王、尚書、卿等大臣,地位越高參與程度越高,地位太低的還沒資格參與。

親耕大禮,首先由皇帝耕田,皇帝耕田的次數是三推。

接下來是三公、諸王、卿按照次序耕田,級彆越低的人,耕田推數越多,卿的級彆最低,所以耕田九推。

等到秋天豐收時刻,天子還得下田收獲糧食,當然了,同樣是象征性的。

平時的籍田都是有專門的下人管理,等天子秋季再去親耕收獲後,籍田收獲會分給眾位大臣,同樣是地位越高、與天子越親近收獲越多。

【那麼天子們為什麼這麼重視農業呢?】

【農業生產本身具有以下特點,與華夏文明息息相關。】

【農業離不開自然,華夏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讓人們更親近農業,勸民務農使百姓與大自然頻繁接觸,民風會更淳樸。而民風淳樸就易於統治管理和役使,這樣對統治者來說更安全;】

【農業是以個體方式進行,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像商人一樣頻繁與外界與外人接觸,減少了結黨營私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勸民務農會讓百姓離不開土地,害怕遷徙,被束縛在土地上後就會更加安分守己。這也是華夏幾千年鄉土情結重的源頭。】

朱元璋冷哼:“沒錯,朕就不喜歡商人亂跳,又奸滑又不安分,還是農人安分,老老實實種地就好。”

“朕將人分為軍籍、匠籍、兵籍、賤籍等幾個等級,嚴格管理戶籍,農業者不出一裡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百姓定然安居樂業,固守鄉裡。”

朱元璋嘴上說得隻是不喜歡商人,事實上在實施種姓製度時並不是嚴格按職業來,還有按他的仇恨來。

比如昔日仇人陳友諒、張士誠九部,通通被朱元璋打入賤籍,世代打魚為生,不許上岸,浙江一帶有九姓漁戶之稱;

明初四大案,除被殺的文武百官之外,那些昔日幫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家中的女眷也沒有好下場,全部被打入教坊司等地,淪為官妓,或叫樂戶。男子代代為奴,女子世世為娼。

廣東疍戶

因為獨特的水上生活,在元朝就受到歧視,到明朝也被朱元璋打入賤籍,與浙江九姓漁戶一樣,生生世世受人歧視,隻能從事打魚等賤業,不能上岸;

浙江紹興等地的惰民、丐戶,不得參與科考,不得做普通人的工作,隻能世世代代做低賤臟汙職業,乞討、清洗廁所掏大糞、捕蛙、保媒拉纖,一代為丐戶,世世代代為丐戶,永世不得反身;

民國時期依然有人蔑稱廣東、福建人為疍戶,稱河南為丐戶,稱浙江為惰民,許多都是來源於元明時期的賤籍。

明朝的戶籍管理也是曆朝最嚴格。

軍戶、民戶、匠戶,家族代代不能轉籍,每人出門都必須隨身攜帶引子,也就是戶籍證明;

農民日常隻能在方圓一裡內活動;超過百裡,即以逃戶論之,輕者入獄,重輒丟命。

朱元璋隻想把農民困在土地上就覺得安穩了,卻不知被激怒的百姓憤怒達到了曆朝曆代之罪,可見被捆束了幾百年的農民對朱氏的仇恨有多深。

【春秋戰國時代,農業文明基本成型,奠定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格局。鐵器成熟後,農業生產力進一步提升,進入農業產業發展新階段。】

【秦漢魏晉時代,華夏屬於北方旱地農業主導,北方遊牧文明與旱地農業融合發展,也推動了北方農業發展進入新高度】

【從秦朝還是一個諸侯國開始,農業就決定了它將成為最後的霸主。】

公元前647年,晉國旱災,一連數月滴雨未下,舉國糧荒。

晉惠公夷吾無奈之下,向當時的鄰國姐夫秦穆公求援。

秦穆公慷慨援助,從糧倉中分撥出大量儲備的粟,從國都雍城出發,沿著渭水水運而上,再換成車運,再換成船橫渡黃河,最後從汾河漕運北上,抵達晉朝國度絳城。

這一次的救災耗儘了秦國的舉國之力。全程500多裡水陸相接,工程浩大,沿途消耗巨大,規模震撼了整個山東諸國。當時遠在魯國的史官左丘明,在國史中,將這一次救災必做一場“戰役”,稱之為“泛舟之役”。

然而,晉惠公夷吾並不是一個感恩的人。

在他求援之前,秦穆公曾經派遣軍隊護送小舅子夷吾回國即位,約定晉國割讓河西5城,但是夷吾登基後反悔了;

在他求援之後,第二年秦國也發生了饑荒,因為存儲的糧食都給了晉國,秦穆公朝晉惠公借糧。但這一次夷吾不但沒有借糧,還趁火打劫出兵攻打秦國。

正是因為這一次恩將仇報,秦國上下意識到,救災道義對諸侯而言不過是一句空話。在成為霸主的路上,隻有手中有糧,才不會陷入背叛。隻有手中有兵,才能震懾諸國。

此後,商鞅變法,耕戰之術讓秦國變成了一個戰鬥機器。

387年後,秦人大軍壓向了三家分晉之後的趙國,耗時長達3年,拖垮的首先就是趙國的糧倉,最終將趙國徹底覆滅。

.

天幕放出了一段視頻畫麵,看著那標著“秦穆公”的

卡通人物被“晉惠公”

背叛,大秦朝堂之上的嬴家人最為憤怒。

“那晉惠公太過背信棄義!”

“先祖真好,傾儘國力救助他人,卻被背叛,太可恨了!”

“可憐我秦家先祖,可憐大秦先人,為了救晉人自己挨了餓!”

……

嬴政被自己兒女的單純弄得有些無語,他先是看看大臣們,大臣們附和地讚賞幾句先祖的仁義,但是再要多誇幾句就顯得言不由衷了。

大臣們不傻,老親人什麼德行,嬴家帝王們什麼性格,他們就算沒見過,從麵前這位始皇帝身上推不出來嗎?

秦國君王一統天下的野心可不是這一位突然出現的。

嬴政看自己的傻兒女覺得眼睛疼,總覺得仿佛看到大秦同樣要走上二世而亡的道路,冷靜片刻看向長子扶蘇:

“扶蘇你怎麼看?”

扶蘇謹慎地先分析一會,慢慢說道:“先祖應該不僅僅是為了救助晉人糧荒。”

“還算清醒。”嬴政點點頭,總算長子還有救。他耐心為長子教授帝王之術,“這也是一次東出函穀關,打開中原大門的機會,可惜,失敗了。”

春秋時期,晉國疆域遼闊,並且緊挨著秦國,是秦國想要出函穀關繞不開的一道關卡。

但凡晉惠公好忽悠一點,真應允了秦穆公的各種要求,可能大秦統一六國的時間能再縮短一些。

【這裡說個有趣的小故事。】

【相傳晉惠公趁秦國饑荒時出兵攻秦,秦穆公差點被活捉。但是突然來了一股奇兵,三百多人,不但把秦穆公救下來,還反過來把晉惠公活捉。

這三百多人都是農人,而且是自願跑來參戰救人的。】

【事後據他們自己說,是因為曾經偷吃了秦穆公的馬,被官府抓到後按律當斬,穆公說:“我聽說吃了馬肉,不喝酒會傷害人身體的。”不但沒有懲罰農人,還賞賜給這些人幾壇子酒喝。

秦晉大戰時,這些人聽說秦穆公和晉惠公打仗,自己帶著兵器來報恩幫忙,正趕上穆公遇險,拚命救下了穆公。】

【這也算是另類的,農業改變曆史】

“真得嗎?”

扶蘇等子女大膽地看向嬴政求問真假。

嬴政微微一笑,就是不回答。

是真是假,自己猜去。

【提到農業,不得不提商鞅變法】

【首先,是勞動力】

商鞅變法首先規定:凡是各國來歸附的人,免除三代兵役,開荒墾地的嶺坡、土山、窪濕的土地,10年不收賦稅。

這一條政策,吸引了大量在其他諸侯國失去田地的農人來秦國開墾荒地。

而秦國自己的秦人,實施了軍功製,上戰場瘋狂拚殺。

秦國用秦人組成的軍隊來征戰,用各國移民來開荒從事農業生產,既不會耽誤農時,也蠶食了其他國家的人口。

【其次是農耕工具。】

秦國大力推

行鐵農具,如果買不起官府會把公有鐵農具借給他,並且製定非常優惠的政策,造成的使用損耗不需要賠償;

【這裡不得不提,秦國的先祖,因為是給周天子的畜牧放馬,在畜牧與種植業更有優勢,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牛耕最為發達的地區。】

因為重視農耕,也因為善畜牧,秦國官府專門飼養耕牛,而且對盜牛者實施重刑。

後來趙國人發現秦國通過牛耕開墾田地,使得荒地都變成良田後,趕到了一陣“不可與戰”

.

“?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比起不事農桑、隻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庸諸侯王,秦國君王矜矜業業督促生產、鼓勵農耕,簡直是一股清流。

【還有最重要的土地】

周朝時實行井田製,現在的漢字“田”就起源於井田製。

秦朝商鞅變法後,商鞅廢除井田製,在畝的大小上修改了數字,把井田一畝大小的100步改成了240步,變大之後最明顯的好處就是更適合耕牛施展畜力。

而畝產麵積變大,賦稅並沒有提高,平均下來每畝地的賦稅降低了許多。

——當然,這樣對農人的壓力也更大了,促使農人不得不去借鐵農具和耕牛,日日夜夜都在田地間勞作,徹底淪為秦國“耕戰機器”裡被壓榨的勞動力。

【秦國改革後的耕地製度,加上它的地理位置,更適合粟的種植。】

【粟耐旱、耐貧瘠、喜溫暖、適應性強,而且對土地不挑,鹽堿較輕的地區也能種植】

【秦國憑借粟快速的糧倉充實起來,再加上後來韓國君王傾情讚助鄭國修建的鄭國渠,讓關中之地水土肥沃,粟的產量更高了呢!】

“哼,若不是我韓國的鄭國,秦國現在一樣吃糠咽菜!”

從韓國來的小官吏恨恨地吃一口碗裡的粟米飯,一想到自家國君的昏招,再一想到自己碗裡的粟是來自韓國的鄭國修建的鄭國渠澆灌出來的,眼淚差點都出來了。

同樣是國君,大秦一代比一代強,韓國怎麼就一代比一代蠢呢!

好恨啊,韓國如果有一條鄭國渠,他哪還用來秦國謀差事。秦國再好,也不是韓國。

越想越氣,再吃一碗!

.

“還是在大秦吃得多,我在宋國時早餐最多三分之一鬥,在大秦竟然早餐都能吃半鬥嘿嘿。”

從宋國來到秦國的小官吏,捧著飯碗吃得美滋滋。他一邊吃一邊看向城牆下築城休息的刑徒,看著他們碗裡官府剛剛發放的口糧,更加羨慕了。

“秦國連刑徒、奴隸都能吃這麼好,等以後我回去探親,把我其他家人也帶來秦國!”

旁邊的老秦人慢悠悠吃著粗糙的粟米飯,沒有開口說話。

他沒說,並不是所有秦人都能吃到粟米飯,也不是一直

都能吃到粟米飯。

以前大秦窮得時候,貧民百姓、小官小吏,誰不是肚子餓得咕咕叫。

也是變法之後,糧倉糧食多了,他們這些身為官吏的能吃得好點,去民間看,貧苦人家吃不飽的還是有很多。

老秦人悠悠歎一口氣:天幕說後世大秦一統六國,那時的老秦人應該吃得更好了吧?

可惜,他老了,看不到咯!

【當秦國農業越來越發達,農耕技術走在所有諸侯國的前列,而其他國家先後遭遇饑荒、糧災時,就注定了結果是秦國的勝利】

【而當秦朝放棄了農民,把為秦國貢獻最多的農人壓榨到不得不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時,也注定了秦朝的滅亡】

【成也農,敗也農】

【曆代帝王口口聲聲重視農業,又有幾人是真正的把農業、把農人看在眼裡?】

李世民向魏征拱了拱手,感慨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是魏征對他上書的內容,而這一則觀點,出自《荀子·哀公》,講述的是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

在荀子提出這一觀點的一千多年後,才出現了李世民這一位護民的千古明君,並且將措施實實在在的落實到了百姓身上,讓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生活。

.

嬴政沉默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商鞅即使給了大秦改革好的製度,依然避免不了百姓造反大秦滅亡。

大秦真得把百姓逼得太狠了嗎?

他已經下令停止修阿房宮了,但是長城不能停,驪山墓也不能停,還能如何休養生息?

恰好,天幕說到了漢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