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 農耕帝國8(1 / 2)

【清朝的農業,分為“承前啟後”兩個階段。】

【承前——指的是承接前朝大明的農業政策和教訓;啟後——指的是啟發了後世的現代農業教育。】

【大明末年,百姓沒有土地偏偏有沉重的土地稅務,當時的農民起義軍紛紛打出的口號就是“均田免糧”。】

明末年間,硝煙四起。

農民起義軍編造的歌謠在大街小巷流傳著,哪怕是年幼的孩子,在街頭嬉鬨時也會唱幾句: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迎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

“吃汝娘,著汝娘,吃著不儘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

被餓得麵黃肌瘦的農民早已對朝廷徹底失去了信心,他們從內部打開被朝廷官兵緊閉的大門,主動喊著口號“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迎接農民起義軍進城。

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起初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發給土地開墾耕種。

李自成到河南時就是殺光了福王的勳貴親戚,把福王的莊園土地分發農民。一部分讓農民去“認祖產”,去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農田,一部分用作軍隊屯田,或者募農民墾田,短期內真正的實現了自己提到的“均田免糧”“耕者有其田”。

.

“著令各地嚴查貴族官員私占百姓土地一事,讓各地官吏注意安撫百姓。”劉徹看到天幕上的這一幕,立刻想到了高祖時期的秦末農民起義。

他向來不小看農民,所以老來發現自己窮兵黷武給百姓帶來了巨大壓力,能不顧帝王形象的下罪己詔。

哪怕天幕誇他有創下漢武盛世時期,但是他也同樣知道,再盛世地方上也會有貴族欺壓百姓、搶奪百姓土地的時候。

尤其是郡國地方,郡國占據了百姓的土地的消息甚至根本傳不到朝廷中來。

但是不能不管,削藩他要,耕者有其田,他也要!

百姓耕地能給他交稅,郡王們霸占土地掠奪人口,除了給朝廷更大的財政壓力,能有幾個真得有用?

已經采納了主父偃推恩令的劉徹,打定主意等這一期天幕結束立刻開始實行,現在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農民起義軍四處硝煙,轟轟烈烈,內鬥的一片混亂,得以讓人數最少的清軍入關。】

【清軍入關後親手造就了不少大屠殺,把明朝末年增長的人口數次屠城屠殺的人口劇減,但是治國總得需要人口,於是清朝皇室吸取明朝的教訓,做出了農業措施上的兩次巨大改革,從此讓華夏人口在古代達到了最高峰】

李自成恨透了朱家宗室,對所過之處的皇室宗親寸草不留,僅在山西地區就殺了各種貴族1萬多人,其餘地方的貴族同樣沒好到哪裡去。

張獻忠同樣厭惡朱家宗室,攻陷成都後,殺光了蜀王全族,下令屠城三日。三日過了,停止大殺,但仍然每日小殺百餘人以樹威。

清軍入關後,對漢人實行剃發易

服,對不服從者實行大屠殺。

荊咕隻簡單地列出一些數據,還隻是部分數據,已經像極了一個短篇驚悚故事:

遼東大屠殺,滿清殘殺遼東漢人,死者100餘萬;

濟南大屠殺,崇禎年間後金入寇,屠濟南,屍積13餘萬;

揚州十日,僧人斂屍80餘萬;

嘉定三屠,5萬餘人,自城至郊數裡無人;

江陰之屠,死者17萬兩千人,幸存53人;

昆山之屠,“破城當天死者4萬”

同安之屠,死亡5萬餘人,梵天寺僧葬之;

大同之屠,僅存重案犯5人;

廣州之屠,死亡60餘萬,存者7人;

四川之屠,滿清禦用文人寫的《蜀碧》誑稱張獻忠屠蜀倆千萬人,據近代學者考證,死於滿清之手者300萬-400萬,死於饑謹者約40萬,張獻忠隻是消滅了4萬地方團練……

【這些數據遠遠沒有說完滿清對漢人造成的大屠殺,連一半都沒達到。】

【明朝末年因為有大瘟疫,具體人數難以確定。從萬曆末期開始至吳三桂三藩叛亂被平定的這幾十年裡,華夏大地損失人口最少也在5000-6000萬,甚至可能高達8000萬-1億。

然而整個二戰總共傷亡5000多萬人,明末清初的人口被屠戮者保守估計就有5000多萬,這也是曆史之罪。】

【整個清朝時期,反清複明從沒斷過,清朝統治者總是覺得是漢人桀驁難馴,卻從來不反思一下,自己屠殺的那些冰冷的數字下是多少人命。】

清初,尚且苟存的南明百姓看著那熟悉的家鄉名稱,再看著天幕上冰冷的死亡數據,齊齊淚目之下,是更加的憤怒。

屠城啊,一屠殺就是幾千萬的人口,連禽.獸都不如!

“我們不能再內鬥了!”

史可法憤怒地指著天幕上的“揚州十日”,“再內鬥下去,大家都得死!”

哪怕隻剩下半壁江山,小小的南明政權還在為了繼承人爭權奪利。

潞王被認為是最賢明、最謹慎的繼承人,但他隻是皇帝的侄子,被認為血統不夠正宗;

福王是萬曆皇帝的嫡孫,但是好色、貪婪、無知,口碑極差。

史可法原本是支持潞王,但是鳳陽總兵馬士英支持福王即位,甚至用上了威脅。

史可法身為南京兵部尚書,原本想為了顧全大局支持福王,然而恰在此時,天幕出現了,並且預告了清軍後麵的大屠殺。

“潞王!必須是潞王!”史可法看出馬士英還要反對,一句話冷冷地懟回去,“若是清軍俘虜我等,福王敢殉國儘忠嗎?”

馬士英還沒說話,就清晰地看到福王瑟縮了一下。

馬士英:“……”

你是真的廢物啊!爛泥扶不上牆!

【不提這些氣人的事,回到農業。】

玄燁:說是不提,你這一提,天幕下不知道多少漢人看得再次

對滿清心生恨意。

可是讓他否認都沒法否認,

這時期離順治朝沒多久,

清軍入關後大屠殺的幸存者還活著,但人口經曆戰亂後少了許多。這也是他為什麼要大力安撫,要拉攏漢人地方勢力的原因。

再不安撫,全殺光了,治理一個光禿禿的中原,誰去種地,誰去養八旗子弟。

【康熙時期,康熙頒布聖旨,“盛世滋丁,永不加賦”,該政策實施新添人丁不加征丁銀,從此政府隻收地稅,以1711年的丁數收定額丁銀;】

【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實施“攤丁入畝”,該政策是賦稅史上一次裡程碑式的改革,把丁銀加入地畝,從此丁隨地起,丁地合一,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刺激了人丁的新增;】

【因為這兩項政策,盛世時期,清朝農民的稅務一度是曆代最低的,在農作物產量豐富、稅務輕鬆時,華夏人口突破了3億。】

【雖然這樣的一度,也僅僅是一度。

從乾隆末年開始,已經多出了額外的加派和勒索苛捐雜稅,到嘉慶年間越來越頻繁。】

弘曆猛地一握拳:“僅僅是一度?”

乾隆是他的年號,天幕第一次說“康乾盛世”時期他就知道是在說自己。

但是每當天幕看起來像是要誇他時,話音一轉,誇就變成了損。

這一次也不例外。

“末年就多了苛捐雜稅,定然是那時朕年紀大了,官吏欺上瞞下。”弘曆快速地找到理由,“這些奸詐的官員,朕果然還是得好好盯著!”

“人丁和田地合二為一?”嬴政有些心動,尤其是看到人口破3萬萬後,說不羨慕是假的。

但是很快,他自己搖搖頭,否定了這個稅務政策。

丁口稅是國家財政的一項重要稅錢來源,田地是固定的,但是人丁是可以不斷增加的。

但“攤丁入畝”並不是每個朝代都適用。

高產的糧食,更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缺一不可。

他們即使知道了,在當前的環境下,尤其是人丁少好幾倍的情況下,並不適合改變。

不過可以記錄下來,留著後人,等條件成熟了也可以有個參考。

【人口劇增除了因為土地政策,還因為高產糧食到了清朝時期的種植技術已經很成熟,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在明清上麵完美呈現。】

【前麵說到了美洲來的高產農作物玉米、番薯,高產油料作物花生,為什麼沒有另一個高產農作物土豆呢?】

【因為土豆突然在大明也出現過,但是因為不受重視很快消失,在清朝時期經由西方再次傳來,而它更高的產量也帶來了更高的人口。】

土豆最早在明朝的萬曆朝出現過,徐光啟曾在他的《農政全書》中留下了一段簡單的記錄:“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肉白發黃,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

但是很快,伴隨著徐光啟在內閣次輔的位置上病逝後,土豆的身影也在大

明消失了。

一直到清朝康乾年間,直隸、京津等地的地方誌中,偶爾有“土豆”

或者“地豆”

的身影;

到了嘉慶年間,土豆開始出現在四川貧民的餐桌上,被當地人叫做“洋芋”——這個“洋”字能表明,這個時候的土豆是重新從海外傳來的。

道光年間,人口越來越多,洋芋作為救荒食物,開始朝山西、貴州、雲南、陝西等地普及。

【後世學者根據二者的名字已經培養方式,得出結論:大明時期的“土豆”與清朝的“洋芋”已經不是同一栽培品種】

【大明的土豆來自美洲,是“安第斯亞種”,是來自美洲的原生品種;大清時期,歐洲人經過百年時間培育的新品種,是早熟“洋芋”,是已經被馴化改良後的品種。】

【為什麼要重點強調這一點不同呢?】

【因為一個外來物種想要在本土適應生存,是需要專業的農業人員不斷地選種、改良、耕種來慢慢馴化的。從大明沒有馴化土豆也可以說明,大明對於農耕科技已經落後於歐洲。

當然,大清其實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集體被創的明清皇帝:“!!!”

朱元璋:“咱種了半輩子地,現在竟然說咱不會種地,到底該怎麼種地你倒是說啊。”

朱元璋很想看看,後世所謂的“科學種地”到底有多科學。

前麵看的那什麼無人機什麼小噴頭各種機關,到底是怎麼做得。

如果能夠放出具體的製作圖和製作工序,他被罵也覺得值得。

朱元璋憤憤:“你罵歸罵,倒是多展示一下啊。”

朱棣驚恐地看著老爹:完了,老爺子被罵傻了,竟然脾氣變這麼好了!

【清朝乾隆時期,人口持續暴增。】

【清乾隆27年,人口突破2億;乾隆55年,人口突破3億。】

【這個時期,玉米成為“第六穀”,因為持續的大豐收,成為了主要糧食作物,被農民視為生命;番薯普遍推廣種植,成為了緩解人口壓力的重要主糧。】

【放眼看向江山大地,全國耕地麵積達到了11億-12億畝,比明朝增加了50%,糧食總產量比明朝提高了一倍多;】

【再回頭看國庫,國庫盈餘高達7000萬兩白銀!這簡直是漢唐也比不上的盛世!】

弘曆被誇的喜笑顏開。

他超越了漢唐盛世!他的功績無人能及!

在他前朝的胤禛、玄燁齊齊展顏。

“還不錯。”玄燁看著兒L子,在猜想這個厲害的孫兒L是他那個兒L子的後代。

天幕都說過九龍奪嫡,如果太子穩贏也不會有九龍奪嫡的笑話,那麼最後的贏家、和贏家的子孫又是誰?

“這個人口是不是太多了?人均耕地不夠?”胤禛臉色嚴峻,看著自己記錄下來的數據,臉上閃過一絲擔憂。

【當乾隆帝沉浸在前所未有的三億人口、多種高產量農作物的驕傲中,屢次下

江南誇耀功績時,

??[]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

就是華夏的人口學家,洪亮吉。】

大清的伊犁,洪亮吉茫然抬頭:“人口學家是啥?”

他的同僚捅了捅他:“君直,天幕說得是你嗎?”

洪亮吉點點頭,又搖搖頭。

名字聽起來像,朝代也像,但是這什麼人口學家是什麼意思?

他的官職、他的文章都跟這沒什麼關係啊。

同僚們偷偷看著他談論起來:“這個耿直到到處得罪人的家夥,會是天幕上的什麼人口學家?”

“肯定不是,他隻會天天罵貪官汙吏,也不想想,他自己也是官吏的一員。”

“他要是留名後世,恐怕也是海瑞那種死硬派,哪懂什麼人口學……”

洪亮吉知道同僚在背後說他,也不在意。

他是乾隆五十五年科舉榜眼,授職編修。嘉慶四年,上書針砭時弊說“士大夫漸不顧廉恥”“以軟弱為良圖,以鑽營為進取之階,以苟且為服官之計”,激怒了嘉慶皇帝,差點被砍頭,被發配伊犁。

在伊犁,因為他的性格耿直,十分匹配他的字“君直”,經常得罪人,同僚背後沒少嘲笑他堂堂一榜眼被發配到這種地方。

但是洪亮吉自己心態還不錯,就當做來伊犁旅遊,最近還在寫遊記。

天幕誇的人到底是不是他,他的心態都很穩,並沒有受太多影響。

【洪亮吉生活在康乾盛世的末期,也正是華夏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華夏人口經曆了明末清初的叛亂、災荒和瘟疫後開始爆發性增長,但是,人均耕地麵積從乾隆十八年的七畝多降低到了嘉慶十七年的兩畝多。

地少人多,意味著生產資料不夠。

到洪亮吉時期,已經田地貴少,寸土寸金。

.

天幕放出了洪亮吉的《治平篇》《生計篇》,他在文中闡述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

“人口增長大大超過了耕地和其他生活資料的增長,還導致米、布因為短缺物價上漲。50年時間,米從每升6、7錢已經上升到了30、40錢,布每丈30/40錢上漲到了100、200錢。但是百姓因為田少收入反而降低,原來一個人能養活一家人,現在不可能了……”

“當百姓缺少田地,養不活家人,就會四處流蕩,無業遊民、饑民增多,社會會變得不安穩……”

【可惜,洪亮吉說得再有道理,乾隆帝表示:我不聽!】

洪亮吉哈哈大笑。

這人口學家還真是他,這兩篇文是先帝還在的時候的事了,但是絲毫不受重視還被貶官,想不到後世如此看重。

“竟然真是他!”同僚也不可思議道。

洪亮吉人逢喜事精神爽,笑得是滿臉紅光,在看到同僚們暗中或者嫉恨、或者不忿、或者突然變的諂媚的表情,心情更好了。

嗯,政務太無聊了,果然還是氣氣同

僚更有趣,看他們的表情比處理公務有趣多了,就衝這個,天幕誇他的好心情可以維持整一年了~

【5年後,西方另一位人口專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在英國發表《人口學原理》,提出了相似的理論】

【但是他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直接新成立了一門新的學派:人口學派】

【這便是我前麵提到過的“馬爾薩斯陷阱”

1798年,馬爾薩斯發表《人口原理:人口對未來社會進步的影響:兼對戈德文先生、康多賽特先生和其他作者的理論進行評價》,這就是著名的《人口原理》。

在這一篇文章裡,馬爾薩斯提出了後世著名的“人口陷阱理論”

兩個基本假設:食物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兩性之間的情.欲是必然的並且將保持不變。

兩個級數: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生活資料呈算術級數增長;

一個適度:人口增長必須要有一個適當的限度。

三個命題,四點結論等等。

.

“換成華夏的話來說,就是要讓人吃飽,還能讓人娶妻生子繁衍後代。”李世民細細咀嚼一番其中理論,“的確有一定道理。”

天災帶來饑荒,饑荒帶來流民,流民不及時安撫就容易生亂,這是每個隻要腦子不傻的皇帝都能知道的道理。

但是沒想到,原來百姓不能正常娶妻生子也會動亂。

天幕曾經舉例,說明清時期極端打壓女性導致男女比例重度失衡後,娶不到媳婦的光棍也能造反。

以往皇帝們鼓勵生育,不過是為了新增人丁,為了丁口稅也為了更多勞動力,現在才發現,原來婚嫁還關係社會穩定,原來女人也能反抗。

長孫皇後安慰道:“陛下不用擔心,天幕說貞觀之治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不會有那些動.亂的事情發生。”

李世民想起天幕對他執政時期太平之治的誇獎,心情就是一陣愉悅,但是緊隨著就想起了安史之亂,然後就……

“哎,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才好啊。”

【不同於洪亮吉的遭遇,馬爾薩斯這篇文章發表後就得到重視,社會上開始對人口學進行探討。】

1801年,英國政府在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推動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得到了比較準確的人口數據,此後每10年普查一次,目的就是為了掌握人口增長與生活資料增長之間的關係。

政府的人口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負責普查的公務人員拿著幾番對比後的數據表對著上司彙報:

“人口增長的太快了!從約150萬-180萬人口增加到250萬-300萬,這不僅是技術上產生了新的革命,人口也經曆了巨大的變革!”

“但是現在大型工廠比較多,人口都彙聚到了城裡,階層差距越來越大,底層工人生活更加艱苦,恐怕容易生亂……”

“所以需要更多的生產資料,國內的不夠,那就從

海外找!”上司們商議一番後,迅速製定了策略。

他們向當時在位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彙報:“尊敬的女王陛下,請允許我們,用東印度公司來彌補國內的不足……”

伊麗莎白一世作為一位野心勃勃的女王,毫不遲疑答應了下來:“為我打下新的領土來吧,我的勇士們!”

“是,女王陛下!”

伴隨著大臣的行李和士兵的宣誓,英國磨刀霍霍向大清,開始了不斷對外擴張、直到兵至大清的征途。

.

“這個東印度公司是大清現在的東印度公司嗎?朕怎麼記得大清的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玄燁記得,父皇順治帝在世時,就有荷蘭使者八年來一次,要與大清通商,但是被拒絕了。

但是天幕提到的這位女王創立的東印度公司,說它給大清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個東印度公司是否也與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有關係?

玄燁升起強烈的警惕心。

自從天幕說過清末的八國聯軍侵華,他對所有的外邦人都充滿警惕,對外邦人的公司同樣警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