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 後續影響(1 / 2)

“先有紙,然後是學校。”鹹陽宮中,嬴政提筆一項一項寫下來:

“女科,農科。”

鹹陽學宮需要設置的學科越來越多了,但是他不但沒覺得繁瑣,反而有一種回到年輕時征服六國時殫精竭力、全力以赴的挑戰欲。

嬴政回憶著天幕提到過的職業:“農家,墨家,法家,兵家,醫家。”

後世有農學家,類似大秦的農家;

有各種能工巧匠,而且很推崇墨子和其夫人,大秦的墨家可替代;

有女法官,定然也會有男法官,有“法官”定然也有各個階層的執法人員,大秦的法家可以替代;

兵家自不用說,後世不但說明了軍事武力的重要性,還舉出了大宋的反麵例子,大秦的兵家本就受重視,以後隻會更受重視。

雖然還沒詳細介紹醫學,但是介紹過軍醫,也提到過後世長壽離不開醫學的發達,大秦的醫家也得重視。

百家其實遠遠不止一百家,許多派彆在後世甚至沒留下名字。

如今百家人才彙聚鹹陽,嬴政自然也有側重。

鹹陽學宮設置學科,還有請先生教授學問,都得仔細考量。

寫完側重的學科,嬴政又開始寫天幕提到過且重點誇獎過的各種技術:石刻工藝,青銅劍,冶鐵技術,刺繡地圖,農業技術,農業的範圍包括糞肥、耕地、農具、溫室、育種、養魚和養蘑菇菌子等等。

嬴政看著寫滿文字的紙張,滿意地收起筆:“天幕這一次帶來了不少好東西。”

他回憶著天幕提到過的溫室,心動又有些無力。

可惜紙張還是不夠,造溫室差了點,用布帛來造溫室同樣昂貴,隻能試試室內挖溝渠放硫磺的“堂花術”。

溫泉是有限的,溫泉裡的硫磺同樣是有限的。

在嬴政看了,終究是一個問題:大秦的麵積目前還太小了。

“百越是種植水稻的好地方,日後需要重視。”嬴政對著扶蘇說。

“百越之地農耕工具技術不足,可以以此方法來收服當地人。”說著說著,嬴政想起了管仲,“果然不是所有戰爭都需要用武力,若是管子現在還在世該有多好。”他恨鐵不成鋼看一眼李斯,搖搖頭。

同樣是法家,你怎麼沒學到管子的商戰之術!

李斯:“……”

對不起,是他無能。

嬴政想起後世那美國發動的糧食戰爭,不費一兵一卒讓一個國家不戰而敗,想起前一年剛剛打下來的百越之地,想起那些桀驁難馴的百越人,有了新的主意。

.

“彆這麼仇恨大秦,我們是來幫你們致富的,不是與你們為敵的。”

此時的趙佗,因為始皇帝在位,還沒有生出反叛之心,當朝廷派來農家人幫忙收服百越人心後,趙佗立刻帶著星夜兼程趕來的農家人到百越人麵前。

當然,因為鹹陽比較遠,這裡的農家人不是從鹹陽趕過來

是得到傳書後從就近趕來的。

在學習和融彙貫通天幕上的農學知識上,

農家人具備了很大的優勢,他們也有足夠的野心,想要壯大農家,聽到始皇帝要征發農家子弟去百越教授種植水稻,立刻調轉去鹹陽的方向,趕到百越。

一群各種狼狽的農家子弟彼此對視一眼,眼裡滿是慶幸。

原本還覺得自己住的離鹹陽太遠,現在發現遠也有遠的好處,若是他們在百越普及了中原的農耕之術,豈不也要青史留名了?

農家弟子朝前一步,看向百越人:“我們是農家弟子,來這裡是幫你們擴大水稻產量,種出更多糧食的。”

百越人群中有些騷動,他們依然保持著自己民族的發型和服飾習慣,也說著自己的語言,嘰裡咕嚕起來,大秦人也聽不懂。

但是好在曾經的百越首領是懂大秦官話,除了被斬殺的領頭羊,剩下的首領家眷還活著,也還聽得懂。

有一位老婦拄著拐杖走到前麵,臉色帶著警惕,用大秦官話問道:“你們是農家弟子?”

“沒錯。”一眉心有痣看起來慈眉善目的年長農家弟子溫和道,“百越現在在種植水稻吧?就是直播法?”

“我們直播法吃得飽,不需要你們幫助。”

“你們不想更輕鬆點,省力點嗎?”年長的農家弟子有領頭人的架勢,循循善誘地試圖說服百越人,“後世人人均壽命78歲,你們也看到了,後世人十分悠閒,種地都靠機械,不需要人力。”

有一年輕農家弟子插話:“那烏龜也不需要乾活,所以才活得長壽,那拉磨的驢子天天乾活,都短命的很。”

其他人齊齊白了他一眼,有拿自己跟烏龜和驢對比的嗎。

但百越人還真被說動了。

“希望你們說到能做到。”

老婦人說著,對著自己的族人示意一番,百越人這才各自散開。

趙佗:“???”

這樣都可以?

他看著百越人還真有幾名看起來是首領家眷的人冷漠地對農家弟子說:“跟上。”

然後帶著農家弟子去自己水田裡跟著學習,雖然態度冷漠,但也的確是在認真聽著。

趙佗撓了撓頭,心裡對農耕的重視更上了一層。

目前的狀態,是大秦打敗了百越,把那群不服的刺兒頭削平了,戰敗投降的戰俘還關著,被大秦軍隊看管著。剩下一群百越的老弱病殘,警惕地與大秦人保持距離,沒有反抗,但也不配合,始終保持著敵對的狀態。

在曆史上,即使大秦打敗了百越,也沒有教化此地。等秦二世而亡後,趙佗反過來被百越的習俗同化,開始披發左衽,看起來像百越人。

這一世,因為天幕的出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百越之地提前迎來了中原的農耕文明,開始從原始的部落生活朝著封建製轉變。

大秦對百越同漢人一樣,租借鐵農具,幫忙打造石磨,教授如何育秧移栽,如何使用鐵質農具更便

捷的收割和勞作等。

這對於失去了大部分男性勞動力的百越人來說,是正需要的。

百越人的態度開始漸漸變化,六國之人的態度同樣開始變化。

貴族曾經貪戀舊日身份地位,但是如今鹹陽學宮正需要人,論識字和學問,誰能比得過六國貴族?

哪怕許多六國貴族並不想去大秦朝廷為官,但是在看到天幕之後有了其他想法。

比起複國,將六國文明傳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後世人既然依然以楚國、齊國、魯國等國人自稱,他們為什麼不可以傳承更多的文明?

於是,開始有六國貴族主動申請去當鹹陽學宮的老師,也有人開始自己在民間辦學堂,收自己故國舊人來學習。

農業,工業,商業,軍事,曆史,政治,時事等等。

哪怕國君昏庸不重視,但是想要被重用的大才們會主動給國君投上各種國策和技術,國君不喜歡也會收起來,不會流向民間。

現在想來,與其爛在宮中,還不如傳給自己人。

當這些信息彙集到嬴政麵前時,嬴政想了想,隻頒布了兩條指令:

一、鹹陽學宮改名為華夏學宮;

二、鹹陽開展百家考試,取才為官,以秦小篆為考核語言,以秦法為考核規範。

統一文字和思想依然是需要的,但對於文化的管製沒那麼嚴格,比起焚燒六國之書,他更想把六國的人才和文明通通榨出來為己所用。

畢竟,誰能比皇室的藏書更多呢。

六國貴族隻能捏著鼻子,一邊教授自己的六國舊民學秦小篆學秦法,一邊用自己私藏轉移的藏書來教授六國曾經的文化,將更多的六國曆史,傳到後世。

.

漢朝,劉徹正跟趙過一起微服私訪。

他們也沒走遠,走到了長安周邊的田地裡,看著農人在天地間忙碌,劉徹不是第一次看到農人種地,但是第一次覺得自己原來小看了農耕:“原來種地大有智慧。”

往日他看到的是農人機械的彎腰,把頭埋進地裡刨食。身上手上永遠沾有泥土,曬得肌膚黝黑滄桑,腰身仿佛永遠直不起來,看向上位者時卑微又低下。

現在再看農人熟練地學著天幕說過的各種漚肥法,再想想歐洲那些隻會用鳥糞的外邦人,劉徹深刻地感受到了農人粗糙樸實外表下積累出來的農耕經驗有多麼寶貴。

他還看到田間已經多了一些天幕出現過的農具,官府還沒租借,農人已經自己打造出來了。

原來農人並不都是愚人,學得飛快。

劉徹看到了一個類似曲轅犁的犁,天幕上放出來過,這是唐朝出現的,到了明朝退步之後反而沒用了。

大漢原本沒有曲轅犁,天幕出現後,農人自己研究,村裡的木匠幫忙打造——劉徹把鹽鐵收歸官營得等到公元前118年,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可是國庫空乏,出身鹽鐵商人的東郭鹹陽、孔僅提出了鹽鐵官營的政策被劉徹采納後才實

施。

剛剛經曆馬邑之謀的大漢,鹽鐵權利還在諸侯國手中,民間也有。

長安附近的村民相對其他地方也要更富裕一些,村人合夥找鎮上的鐵匠一起製作,集全村之力,製造出了大漢的第一台曲轅犁。

“果然比二牛抬杠好用!”

劉徹聽到農人們推著曲轅犁,揮鞭趕牛,輕鬆地耕地時驚喜的叫聲。

趙過感激地看向天幕:“大漢不缺牛馬耕地,有後世更方便使用的農具,加上天幕說過的各種漚肥法,增產還是有希望的。”

“再加上小麥和粟輪種,代田法實驗。”劉徹看向趙過,“搜粟都尉,你的任務可是很繁重。”

又是代田法又是改良農具,還要去太學教授農學,趙過剛到就被委以重任。

趙過恭敬道:“陛下放心,在試驗田裡,小麥和粟已經開始嘗試輪種。臣使用了從南方引進的各種小麥,也不知道哪種更適合長安的土壤,不同區塊的田搭配了不同的小麥。等待成熟季節來看哪種更適合長安周邊種植。”

劉徹點點頭:“那水稻也是高產,南方也得重視。”

偶爾也能看到一群農人彙聚在水塘邊,熱熱鬨鬨商量著什麼。劉徹去一問,原來是想學天幕上,全村合夥養魚。

不過這時候還沒有人專門育魚苗,所以全村人打算集體去河裡抓點小魚,圈養在堰塘裡,等長大了吃。

劉徹含笑聽著,聽到農人們有些還記得天幕說過的養魚之法,說得頭頭是道。

也有人討論起用枯木養菌子的方法,說自己家裡就有枯死的樹木,打算砍回去嘗試一下,能多一種吃食也好。

劉徹聽著農人們因為多了一些不費錢的食物,臉上是期待的光彩,連他是貴人也沒那麼忌憚了,沉浸在對未來的美好期待中。

劉徹沒有過多乾擾,靜靜地聽了一會才離開。

君臣二人一邊在田間行走,一邊議論著接下來的農耕措施,宮中侍衛扮作普通家丁在後麵跟著。

“讓官府打造曲轅犁,借給民間使用。”

“在鄉間也設立勸農亭,讓有經驗的老農擔任農官,分享農耕經驗。”

“搜集貴族和官員家中藏書,若是有秦朝或者以前農家弟子的書籍就更好……”

“養魚之法可以讓宮中養過魚的傳授方法,越簡單越實用越好。”

“天幕提到過的箱式養魚法,還有溫室也可以嘗試一下,有了足夠的經驗再推廣到民間……”

劉徹被啟發著,一條接一條農政行令準備頒布下去。

說著劉徹就遺憾,大漢怎麼沒有農書呢?

最早的農書《氾勝之書》也得在西漢末年,離他太遙遠了。

大漢經過連續幾代帝王鼓勵畜養牛馬後,暫時不缺牛,就缺農業技術。相比後世,還是落後了些。

君臣幾人從農田回到宮中後,劉徹這一晚選擇在宮中大宴群臣,請客的主菜是天幕提到的好東西——小麥。

小麥磨成粉,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做成各種饅頭、包子、麵條,搭配著大漢為數不多肉類青菜醬料香料,大漢君臣已經覺得飲食進步了一大截,吃著順滑的麵條,一口吸溜下去,仿佛直接順暢到了肚子裡。

“實在是美味!”在家鄉也吃過數次小麥的董仲舒還是覺得,天幕教授的吃法更美味,他不由盛情讚美,“小麥果然是個好東西!”

禦廚特意還上了烤魚,這正是天幕中提到過的,大漢皇室自己養的魚。

劉徹盯著魚,又有了撈錢的想法。

練水軍的池子可以養魚賣,皇室的祭田為什麼不可以種小麥然後賣麵食?

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精細麵食,長安城中貴人多,禦廚的手藝也好,完全可以賣貴點。

劉徹立刻開始詢問桑弘羊:“桑弘羊,你說讓宮中的廚子開個專門做麵食的酒樓如何?”

桑弘羊聽到錢就開始興奮:“陛下,可行!”

皇家動物園,皇家的水產品,再來個皇家的酒樓,一聽就大有錢途!

百官們:“……”

你們當著我們的麵商量如何從我們口袋裡掏錢真的好嗎?

“可惜,朕還是想要後世那智慧農業。”劉徹還不滿足,對天幕上的無人農場念念不忘,“若是農場不需要農民種地,大家都可以去打匈奴,那大漢得有多少士兵啊!”

“陛下不可!”主父偃幽幽地道:“萬一全打死了,豈不是大漢直接亡國?”

劉徹忍無可忍:“烏鴉嘴,閉嘴!”

.

東漢鄧綏時期,她在天幕結束後,就已經有了想法。

“我想把造紙術公布於天下,讓天下人一起想辦法改良紙張,你可願意?”鄧綏首先看向蔡倫,“當然,這個紙張還是叫蔡侯紙,你也依然是大漢的龍亭侯。”

蔡倫腦筋快速一轉就知道了鄧綏的用意,她是想要開啟民智,有了紙,百姓才有更多的機會抄書學習,才有更多有經驗有家傳的農耕世家子弟寫農書。

而把紙張製作方法命名為蔡侯紙,也讓他在天下再次揚名。

哪怕已經天下聞名,蔡倫依然激動到聲音顫抖:“臣願意!”

“還有前朝的《氾勝之書》,我也準備公布之後,讓大家一起研究改進,你若是對農學有興趣,也可以看看。”

鄧綏說到這裡時,眼睛看向茫茫天空,仿佛透過天空看到了另一個時空。

這本農書成書於西漢晚期,便宜了東漢,可惜,西漢漢初的帝王們再優秀,也看不到了。

大臣們眼前一亮,讓大家一起研究改進,意味著他們也有機會。

誰家中沒有幾個要出仕但是又夠不到推舉標準的,這個農書,不就是機會來了。

鄧綏微微一笑,對著群臣道:“諸位同僚,可要一起儘心儘力,千古留名的機會我給了,你們願不願意留名就得看你們自己了。”

“臣等定不負太後所願!”

大臣們齊齊俯身拜倒。

寫個勸農書都能青史留名,

他們也督促過農桑之事,

完全有這能力的嘛。

“先祖有‘雲台十八將’,我朝雖然不是開國朝,沒有開國將領,但是對有功之人一樣重賞。”

鄧綏的政策不止一條,聽起來對大臣們都是很大的獎勵:“仿造天幕,在長安鑄造一條長廊,掛上名人畫像,百姓都可以獻花欣賞。”

蔡倫這時卻唱反調:“太後,依臣所見,不妥。”

大臣們齊齊怒目以對:你個閹人,又想乾什麼!

鄧綏:“為何不妥?”

蔡倫:“紙張太脆弱容易風化,不如還是立石刻雕像。”

石刻也不容易被人偷走。

鄧綏輕笑出聲:“諸位大人覺得如何?”

大臣們立刻眼神柔和起來:“對對對,紙張太珍貴,臣覺得用石頭就挺好。”

鄧綏輕輕點頭:“那麼第一批,就讓工匠打造三聖塑像,也讓百姓瞻仰一下三聖的風采。”

“至於後麵誰能成為第四人,就看諸君的努力了。”

鄧綏身體微微往後,看著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也不阻止。

天幕說,從西漢末年小麥就造就了一係列的世家豪強,貫穿了整個東漢,甚至導致了東漢的滅亡。

她知道,這些種小麥的世家豪強家中一定有地,有技術,與其在民間尋人,首先得從他們手中挖出田地來。

就像天幕說得,技術再好,農人沒有田地有什麼辦法,最後還是便宜了豪強。

每次都是在王朝末年出現新的農書,可是最終便宜的是下一朝代。

鄧綏眼神微冷:她不管後世如何,就要東漢繼續延續。

這些大臣是要家族繼續壟斷,還是要揚名立萬,最後給一次機會,看他們自己的選擇。

不然,她不介意學著後世,也來提拔寒門子弟。

紙張傳入民間後,寒門子弟學習的機會多了,朝廷上寒門子弟到來的時間還短嗎?

.

唐朝,從上到下,勸農亭,勸農碑,興建起來轟轟烈烈。

李世民在民間提拔擅農之人,任命為農官;

世家們的農莊、莊園各種人才被選出。

養蜂、養魚、養豬養牛馬的民間人才,都被舉薦到了李世民的麵前,他這才發現,自己求賢若渴的賢才原來就在眼皮子底下。

雖然目前隻是小官吏,但是正因為小官吏更接近百姓,在百姓心目中,有了更親近的地位。

“糊名製,或許在朕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了。”

單獨與長孫皇後在一起時,李世民對長孫皇後如是說。

李世民何嘗不想做把大的,但是貞觀初年,國庫很窮。

他剛剛玄武門之變上位,內有太上皇和前太子的舊勢力,外有突厥等強敵,這時候就擺脫世家自己單乾就是找死。

科舉糊名製不了了之,李世民再心動,也知道現在民間識字率不高,寒門子

弟的質量比世家差許多,想要提拔寒門子弟不僅僅是糊名製,還需要民間普及教育,普及書本。

造紙術在研究精進,印刷術也在研究。

原本筆墨紙硯技術都掌握在世家手中,天幕放出技術,宮中自己也在研製,現在已經有了雛形。

就算不如世家的紙張質量,至少用料便宜,價格低廉,對寒門子弟也有優勢。

兩人沒有在後宮,而是換了行動更為便利的胡服,出現在皇宮的將作監。

李世民看著工匠打撈紙張,看得入迷了。

小麥造就了從西漢末年延續到東漢的世家豪強,又經曆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有了世家。

隋唐時期,世家依然勢力強大,動不動就是百年世家百年基業,獨家壟斷技術。

小麥讓世家壟斷了糧食,紙張讓世家壟斷了知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