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天幕出現了,後世的農業政策和各種技術也出現了。
李世民看著紙張,如同看著一把破開世家壟斷的利刃:“昔日漢高祖發跡前同樣是一小小亭長,今日這些小農官,焉知不是他日的另一位高祖。”
長孫皇後輕笑一聲,沒有多說什麼,獻上自己剛修的女史書稿:“剛寫完平陽昭公主,請陛下過目。”
李世民接過書稿:“觀音婢文采飛揚,朕一向信得過。”
“陛下,既然有女史,為什麼不可以有農史?”長孫皇後提議道,“大唐沒有知名的農書,那我們自己修。”
“世家也有世家的好處,許多世家經營農莊經驗頗多,隻要幾個人陛下就滿足了嗎?”長孫皇後衝著李世民俏皮地眨眨眼,“陛下,這就滿足了?”
“沒有。”李世民拿著書稿砸在手心裡,“沒錯,這個農史就讓世家修,他們要麼自己編,要麼去民間找人,朕隻要結果。”
“一本不夠,他們沒準合夥糊弄朕,一年一本吧。”
李世民愉快地決定了,看著提議的長孫皇後嘴唇微張。
陛下,你知道修書有多累嗎?
一年一本,這分明是要把大臣們榨乾啊!
最後,長孫皇後默默道:“陛下,千萬彆說是臣妾出的主意。”
她怕被罵。
.
武周時期的最大優勢,在於比貞觀初年國庫富裕許多,經曆了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和貞觀遺風後,經濟上國庫更充裕,世家更為勢弱。
在李治上位後,為了房遺愛謀反案殺一批,為了廢後之爭又殺了一批關隴貴族,李世民曾經有意傳位的吳王李恪、和李世民的托孤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故人,全被他送下去陪父皇。武曌登基後再殺一批一批又一批,世家被壓製的更狠。
也就給了武曌更大的發揮空間。
天幕消失的第二日,早已籌備多時的上官婉兒和姚崇二主要負責人,率領新聞部全部人員,熬夜做出了武周朝第一份綜合性報紙,《武周朝報》。
之所以叫綜合性報紙,是因為《武周朝報》上彙聚了武
周朝各項朝廷政策,稅收田地,天幕講過的農業新技術和曆史上的農業技術等等,算是一份科普武周朝政策和天幕講述的農業知識的報紙。
這一份報紙隻有一張,正反都有著豆腐塊文字,內容不多,許多內容對於洛陽人士來說已經不是新聞。
但是這可是武周朝的第一份報紙,有文字也有圖,還有天幕出現過的農業機械圖紙,無論是百姓還是貴族都搶的不亦樂乎,一時間達到了“洛陽紙貴”的效果。
而在周邊地方,有快馬已經帶著《武周朝報》奔向全國各個地方。
因為是初次印刷,數量不多,除了洛陽是自由販賣,其餘地方一地隻有幾份,分發給小吏讀給百姓聽,然後會貼在城中官府附近供百姓自由觀看學習。
想要全國自由販賣,還得有很長一段時間。
除此之外,太平公主還在帶著其他公主們籌備《女報》和女校。
《女報》第一期比較基礎,結合宮中女醫,講述女子婚育、健□□理知識,以及女校的創辦和招生信息;
另一位被天幕誇過的寒門才子宋璟則專門負責《農報》,也還在籌備中。裡麵將會記載宮中的農書技術,世家大臣貢獻出來的技術,並且鼓勵百姓投稿,農業技術高超者可以聘為農官;
因為目前出版印刷的技術有限,目前都是一月一發,為了豐富百姓的生活,三份報紙是錯開發行,分彆是上旬、中旬、下旬。
“還是得把天幕說過的活字印刷術和套色印刷弄出來。”武曌秉承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對著工部官員說到。
“各地及時彙報新農業科技的使用情況,民間反饋上來才能知道不足,官府好及時調整。”
“是,陛下。”
哪怕工部官員有些不情願,也不得不低頭。
他知道,從此之後,百姓對武周的認可可能會越來越高。
但是陛下,你已經如此年紀,還能活多少年呢?
.
大宋時期,世家已經被殺完了,將軍也被杯酒釋兵權了,滿朝文人正等著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天幕放過活字印刷術,文人們很快就自己琢磨出了出來。
《興農報》、“興農學堂”,在大宋不缺錢的支持下,遍地開花。
“大秦可以以耕養戰,大宋未必不能。”趙匡胤比起農業,更在意的還是將士,“秦有赳赳銳士,宋也可以有!”
明朝時期,朱元璋背著手站在高處吩咐:“把宮中所有農書,分類謄抄,編成百姓通俗易懂的文章,發行民間。”
天幕曾經問道:出身農民的朱元璋真得不懂耕牛的重要性嗎?
朱元璋當然懂。
但是就像他用大明律把農民圈在出生的那一小塊區域一樣,若是有了耕牛,百姓閒下來想要造反怎麼辦?
他就是農民起義上位的,怎麼能保證沒有下一位起義軍皇帝?
土地越來越小,不適合耕牛拉犁後,農民不得不使用鐵搭。
鐵搭比江東犁更費力,百姓在田地間勞累一天,回到家根本沒有做其他事情的力氣,就可以安安穩穩被鎖在田地上,繼續耕作。
或者說不止是朱元璋,帝王大多都是這個想法,比起技術進步,統治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天幕告訴朱元璋,這樣的做法讓整個大明國庫一直很窮,一直很窮。
他以為每個朝代開國時期剛經曆了戰亂,窮是正常的,貞觀初年不也很窮?
他以為當百姓回歸土地,都老老實實在田地間日夜勞作後,大明不會再繼續窮下去了。
但是很明顯他錯了。
天幕提到過的大明對外征戰直接打到國庫空虛,何嘗不是窮帶來的後遺症?
大明寶鈔,終究不是真的銅錢銀錢。
一時的欺騙是沒有用的。
朱元璋一條一條地在心裡計算著,閉上眼睛,手指在腿上一敲一敲。
“農學,學堂。”大明本就興辦學堂,這個可以有。
“農具,機械。”西式風車大明沒有,但是水利磨坊有技術。而且大明有海商,有外來傳教士,學習外來的機械也可以有。
“水稻,養魚。”解決百姓吃主糧,吃肉問題。
“商業,富裕。”再不喜歡,為了國庫,也不得不使用。
朱元璋慢慢睜開眼睛,麵無表情對兒子們和大臣們說道:“日後多看看宋朝的書籍,學習學習。”
朱標都驚了:父皇受什麼刺激了?不是一向最討厭宋朝嗎?
朱棣:“學什麼?”
“學什麼,學宋朝的致富之法!”朱元璋沒好氣說道。
吃到了民間獎項的好處,朱元璋學得很快:
“設立農書獎項,最有效者,重金,官位,都有!”
“那什麼勳章,也搞起來。”到時候搞個授勳儀式,儀式感也是榮譽感。
“雕像就不要了,不實用。”大明正缺工匠,哪裡值得浪費在這上麵?
“父皇,畫像,兒臣可以。”
一位公主小心翼翼道:“父皇,這是兒臣畫的農作物。”
是天幕上出現過的農作物,想不到被公主很用心的全部記錄了下來。
——這也是朱元璋前麵被罵了歧視女性後的改變,允許後宮女眷來前朝一起看天幕了。
原本朱元璋還覺得講農耕女人聽了也沒用,現在看得女兒記錄地又快又好,滿意極了:果然,他的兒女們還是有才的,那什麼當豬養的宗室,是後麵的皇帝沒養好。
想到這裡,朱元璋又瞪了一眼朱棣。
朱棣:???父皇又怎麼了?
朱元璋拿著公主的畫冊,剛看了一下封麵,表情舒展開:“好!”
這畫工,雖然朱元璋也不是很懂,但是很像就對了,方便給出海的人去海外尋找。
“印刷出來,近來民間多出海尋找,有個圖樣子參考也好。”
朱元璋一係列頒布完之後,開始看
著公主思考。
廢除纏足和人殉後,對宗室女子雖然依然限製權力,但是朱元璋知道自己後世子孫的男丁多到成為國家的負擔後,開始往實用性考慮。
不拖累國庫,還能創造價值的宗室,總比隻會壓榨百姓的宗室好。
而且用公主畫功臣也挺好,公主本來就有份例,不需要額外開俸祿。隻是畫個畫像,給她們一點事做也不用擔心奪權。
朱元璋想起貞觀朝的淩煙閣,有心向偶像看齊。
石雕和工匠舍不得,畫像還是可以的,誰再說他刻薄寡恩對功臣不好,就把畫像砸他臉上!
朱元璋不但答應下來,還鼓勵道:“畫好點,好教後人知道,大明也是有才女的。”
想到才女,朱元璋就不滿意:大清的才女竟然都比大明多,哼!他的大明公主哪裡差了!
民間,曾經考上科舉後覺得農人低俗的舉人老爺們也改變了思想,開始主動走向田地間,主動跟農人傳授研究農學。
“天幕上說的不是這個意思,應該這樣……”
“我讀過《王禎農書》,農書上說……”
“天幕上前朝的農具大明也有,不適合參考,大清同樣人多,後世的農具可以參考。”
“天幕放日本農書的內容我也抄下來了!”
“什麼日本農書,還不是學得我們華夏的。”
“那不是還沒出現嗎……”
“先把已有的農書借來抄下來就好了。”
“家裡哪有那藏書。”
一群有功名在身的文人跟農人議論著議論著,差點吵起來時,有人突然跑過通知:“快去聽說書!朝廷在派人說書!”
文人:“朝廷說書?說的是什麼書?”
“當然是農書。”
這一下,不論是文人還是農人,集體一溜煙跑路了。
朱元璋在刺激農民積極性上,很有想法。
想要讓百姓去買《大明律》,先用《大誥》講故事,並且有實際用途,百姓才人人去買大明律,達到了普法效果;
現在想讓百姓買農書,先讓官吏講書說書,更詳細的操作,更適合大明不同地區的土壤和具體環境。就算買不起,能每日來抄書也有用。
逐漸放鬆政策,讓百姓和商人流通起來,也沒出什麼亂子。
國庫也多了更多收入——賣書、賣圖畫所得。
朱元璋開始和大臣們商議建立農業大棚。
“地窖頂部用透明琉璃瓦,可以采光。”
“這種地窖溫室能種菜不能養牛羊。”
“還是後世溫室好,那種地麵的大棚種菜養牛都可以。”
“你不廢話嗎,我們不知道,那白色材料是什麼你知道嗎?”
“用布帛,紙張都試試。”朱元璋聽著吵來吵去心煩,最終拍板決定,“前朝可以用紙建溫室紙屋,讓工匠用紙張塗上防水的桐油試試。”
朱標提議:“根據各個地區,做
不同的溫室。比如鬆江府人從前朝就擅長種棉花紡織棉花,給他們溫室也種棉花,一年四季都可以產棉花,豈不是能提高收益?”
朱棣不甘落後:“養魚也可以,江浙地區擅長水產,可以專門做養魚。”
朱椿默默道:“養金魚,重金賣給外國人,就說是皇室特供,金色是龍袍的顏色,魚是龍的祖先,養幾年鯉魚躍龍門後就可以化龍。”
朱元璋都被兒子搞無語了,問:“如果不化龍呢?”
朱椿理直氣壯:“水土不服!”
都帶回外國了,水土不同,金魚不能化龍不是很正常。
大家齊齊側目。
不是說你最儒雅好文嗎,這坑人一事也挺熟練的。
論坑人,還得是文人心眼多。
朱元璋無語歸無語,對這些政策一一應允。
他有了新的想法,想穩固統治,不一定讓百姓被迫困在自己土地上。隻要讓他們知道,土地能讓他們致富,過得更好,那就趕都趕不走。
.
清朝時期,玄燁不再自滿,想要繼續深入研究自己的禦稻米:“召集天下農師,繼續研究禦稻米,以提高產量為主。”
已經能雙季稻了,如果產糧再高數倍就好了。
不求後世動輒幾百萬公斤的畝產,能達到傳統畝產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兒子們忙於農政,寫農書,研究農業。
玄燁在看書。
後世的《天工開物》,隻有日本版本和明朝版本,沒有清刻本。
儘管天幕沒有說清政府對這兩本書做了什麼,玄燁看到書中內容也知道。
《農政全書》被分為兩個部分,“農”與“政”,皇室是不會允許百姓懂“政治”,尤其還是外族的皇室。
雖然名義上沒有列為禁書,單純的束之高閣後,民間少有流通。
《天工開物》更為大膽,有不少西方的先進技術。
大清連讓漢人研究火器都不肯,怎麼會允許他們研究西方先進技術?
玄燁想起天幕的態度:“滿漢之分在後世似乎已經沒了啊。”
他忍不住自我反省:都是華夏人,為什麼不能人才兼容?
李唐皇室還有鮮卑血脈,對各族都是同等對待,也沒見後世單獨提他們如何偏見。
“李唐王朝可以成為後世人懷念的盛唐,滿清為什麼不可以?”
玄燁十分遺憾。
糧食和人口等方麵,明明比李唐更強,怎麼隻見後世懷念盛世大唐,一提起大清就是慘烈對比。
清朝後麵的皇帝也有漢人血脈,跟李唐皇室的混血也差不多,為什麼對李世民就那麼推崇,對清朝皇帝那般貶低?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最後,玄燁自己想通了,親自提筆寫了一幅字,準備掛在禦書房警示自己。
反省一天後,玄燁第二日就頒布了新的政策。
“科舉不限地域,種族,
都可取士。”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增設農業學堂。”
關於農業學堂,他的子孫沒做到,他親自來做。
廢物後人指望不上了,還是自己來吧。
關於農科取才,玄燁首先給京城裡報名的百姓親自發種子:“誰能讓禦稻米增產最多,誰就是今年的農科狀元。”
——講究的就是一個實用性,紙上談兵在實用科目上不管用,他要立刻看到成效。
工科取才,由工部負責。
玄燁知道,一旦農科、工科科舉和學堂開了,後麵的皇帝想要廢除這些製度隻會被大臣用“祖宗之法不可廢”來阻攔,民間也會有逆反之心。
子孫後裔昏庸無法避免,土地兼並也不能完全解決,那就從製度上發展農業。
開農科和工科科舉消息傳遍天下後,底層的農民和工匠瞬間沸騰了。
許多農民和工匠都是祖輩相傳,比不了書香門第能出科舉進士,但是論耕田種地和做工具誰願意服輸?
誰要是服輸,祖宗半夜都會從墳墓裡爬出來揍他!
.
在各朝君臣轟轟烈烈改革新農政,推廣新農具,研究新農學傳播向民間時,時間過得飛快。
轉眼間七天過去了,天幕再次出現時,還有百姓驚了一下:“七天這就過完了嗎?”
【大家好,又見麵了~】
荊咕表示:沒錯,七天過完了,我又來啦~
【大家看到我麵前是什麼了嗎?】
這一次,畫麵一開始,對著荊咕的手和桌麵。
隻見桌麵上有一個透明玻璃杯,和一個陶瓷茶罐,一壺熱水。
荊咕打開茶罐,隨意往玻璃杯裡扔了些茶葉,然後倒水。
【是的,這是一杯清茶。】
李世民看著荊咕用熱水直接倒入茶杯,看著綠色嫩芽在水中沉浮,清湯寡水的,如果那精美的琉璃盞,看起來像是百姓吃什麼野菜湯,驚呆了:
“後世是這麼泡茶的?怎麼清湯寡水,什麼佐料都沒有,茶葉也沒有研磨?”
長孫無忌也驚了:“這泡茶的手法是不是太粗糙了?”
天幕中的後人不都生活富足嗎,怎麼茶水反而還不如大唐?
點茶戲最為盛行的宋朝,趙禎遺憾道:“哎,看來大宋的茶餅和點茶戲也失傳了。”
難怪天幕先前說後世日本的茶道是國粹,華夏看起來根本不會茶道了。
這麼簡陋,後世子孫明明生活條件那麼富足,卻無緣享受大宋的點茶戲,可惜了。
隻有朱元璋很滿意:“後世還是有繼承大明的東西嘛,朕就說龍鳳團茶又費事又麻煩,還不如直接衝泡。”
廢除龍鳳團茶後,另一個好處是推廣向民間.
到了明朝,百姓才開始喝得起茶葉。
朱元璋覺得這種泡發沒問題,看著多清爽!
【今天,我們就從“茶”開始說起,茶馬古道與植物間諜的故事。】
【首先科普一下,全世界所有茶葉,都來自於華夏!都來自於喜馬拉雅山!】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全世界的十大茶葉品牌,沒有一個華夏的茶葉品牌,這是為什麼呢?僅僅是因為歐洲人喝茶的方式與華夏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