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醫學與生命5(1 / 2)

【從東漢末年到隋朝大一統之間,魏晉南北朝始終處於戰亂之中,反而出現了不少名醫,但也因為戰亂遺失了不少,非常可惜。】

東漢末年的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原書16卷,在戰亂中散佚,到西晉時期由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但是一直到隋唐時期都秘藏而不顯,以致於唐朝孫思邈都感歎“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

到北宋時期,經校正醫書局林億等校定後,才有了現在的傳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傷寒論》專論傷寒,《金匱要略》專論雜病,《傷寒雜病論》的全書現如今已經不可確知。

但是這本書是華夏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體現了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是曆代學習中醫的必讀教科書。

不僅從兩晉唐宋,華夏古代的醫學家在不斷學習,日本同樣研究《傷寒雜病論》,在臨床廣泛采用傷寒原方治病,還把其中的部分方劑還原,製成成藥。

.

張仲景的弟子聽到師父的名字又被提起,正高興著,就聽到了師父醫書散佚,部分失傳的噩耗,一個個比自己的書籍失傳還要悲痛。

“難怪不說師父,師父的書怎麼失傳了這麼多。”

“16卷隻剩下兩卷了?這也遺失太多了吧!”

張仲景安慰道:“兩本,不一定是兩卷。”

他在心中深深歎氣,戰亂啊,終究是因為戰亂。

戰亂帶來疾病,帶來死亡,也帶來了文化的失傳,這讓他實在是無可奈何。

張仲景麵上不顯,脾氣很好地在安慰弟子們,弟子們還在為師父打抱不平:“還是很少。”

“確實。”

年輕的弟子很快自己緩解過來,並且找到了解決途徑。

“我們多多學習,都要傳下去。”

“說出去咱們也是醫聖的弟子呢!”

張仲景哭笑不得:“我還沒寫呢。”

“師父快寫!我給您磨墨!”

“我給您攤紙!”

“我來整理病案!”

一個個特彆殷勤,張仲景感動之餘,心裡忍不住有更大的野心。

既然後世如此重視這本書,他一定要寫得更好,更多,更全,才能不負後世所望,不負自己這“醫聖”之名!

【說完張仲景,還得說一下整理《傷寒雜病論》的王叔和。】

【王叔和本人編著了另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在書中把脈象分為24種,基本概括了臨床上出現的基礎脈象,後世雖然有所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

【王叔和,可謂是脈學中概括傳承的第一人,集漢以前的脈學之大成,對後世影響頗大,比如唐朝太醫署的太醫學生必修基礎課程也有此書。】

一位漢朝大夫受到啟發:“概括前朝脈學都能寫書?”

“我覺得我也行!”

他母親笑了笑,

對兒L子的心態很能理解:“那你倒是寫啊。”

“我看完天幕就開始寫。”漢朝大夫看到母親的笑容,微微臉紅了一下,猜測是不是師父又在母親麵前吐槽自己隻知道死讀書不知道靈活應用了。

但是現在,漢朝大夫沒那麼自卑了,他學會了揚長避短,能坦然麵對自己的缺點:

“論把脈看病,師父也說我沒什麼天賦,但是論博采眾家所長,我未必不如師弟他們。”

母親一想,自己呆是呆了些,但是讀書極為認真,寫作也很刻苦,或許,還真是更適合埋頭研究和寫作。

“那你試試,娘支持你!”

有了母親的支持,漢朝大夫更高興了。

“日後我就專心研究醫學經義,統計概括前朝醫學和師父師兄他們的病案。論靈氣,我不如他們。但是論寫作,他們不如我。”

他突然找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就像有的人擅長埋頭做學問,有的人擅長教書育人一樣,有的人擅長臨床治病,有的人更擅長理論研究。

因為天幕,從漢朝開始,醫家便開始有了一些分科發展。

專業的大夫去寫書,比文人寫書更能分辨可行性,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傳承醫學文化的方向。

【此書對世界醫學也有影響,比如阿拉伯醫學之父阿維森納所著的《醫典》,其中有關脈學的知識許多就來自《脈經》;】

【波斯學者兼醫生拉什德·阿爾丁·阿爾哈姆丹尼,主持編纂的波斯文的華夏醫學百科全書,名為《伊兒L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將華夏的脈學從阿拉伯傳到歐洲,對歐洲醫學發展產生了影響。】

【公元8世紀初,日本頒布大寶律令,中醫藥方仿照唐朝製度,也規定《脈經》是醫學生必修教材。後來日本醫學家編纂《大同類聚方》等醫學書籍,參考了《脈經》。】

【當然,這本書也有缺陷,比如“王脈”“相脈”“囚脈”這種聽起來像是算命的脈像,不夠醫學,有失嚴謹。】

王叔和臉紅。

這不是,他年少家貧,出去行醫總是被人看不起,接待權貴總得說一些好聽的話。

再加上接觸的不同階級的人多了,看到一些脈相的共性,忍不住與病人的身份結合起來,看來是自己局限了。

以後就改!不,現在就改!

【這裡特彆提一下另一位外科名醫陳延之。】

【陳延之,約是南北朝人,生卒年不詳。著作《小品方》,又叫《經方小品》,在隋唐時期被太醫署明確列為官方醫學學校必學的作品,在日本的《大寶律令》和《延喜式》中也將之列為必學教材,而且課時多達300天。但是在現在華夏已經失傳了,因為書籍失傳,對陳延之的生平也不了解。】

陳延之:“……”

好消息,作品後世留名,在中外都是醫學生教材,非常受重視。

壞消息,作品又失傳了,後世人對他完全不了解。

【華夏隻能

從《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醫心方》中窺見極小部分,但是並不係統。】

【1985年?[]?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日本學者在日本尊經閣文庫的《圖書分類目錄》,發現了《經方小品》殘卷,經研究確認是陳延之所撰寫的《小品方》第一卷抄本,抄寫時間約在公元1190-1324年之間,根據這一發現可以確知《小品方》共12卷,分科極為詳細,對中日兩國醫學教育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華夏失傳,日本有抄本?又有一本?”

大唐時期,李世民聽到又來一本華夏本土沒有、但是日本存在的醫書,憤怒的情緒積累到極致反而平靜了下來。

長孫皇後秀眉微蹙:“抄本在日本發現,說不定原本也在。”

武將罵起人來更為直白,尉遲敬德毫不客氣開始問候被日本欺負過的滿清:“清朝真是廢物!”

文官們聽到《小品方》是大唐的官方醫書後世竟然沒有傳下去,覺得仿佛是大唐的文化斷了傳承一般,氣咻咻:“我大唐的醫學教材都被搶了,真是無能!”

長孫無忌提議道:“把重要醫書傳抄民間,家家戶戶都藏,我看他怎麼偷!”

已經非常年邁的杜如晦道:“日後我們陪葬品不埋金銀珠寶了,多藏點書吧,好多書籍都失傳了。”

魏征更看重的是日本的深層目的,朝李世民拱拱手:“陛下,那日本專門搶我華夏書籍,臣懷疑,它們是想搶我們的文明,想搶我們的根,然後據為己有!”

李世民的手微微一握,如同握住了無形中的大國命脈:“朕知道。”

“放心,朕不會對這個小國放鬆警惕,也不會忽視醫學,此事眾位愛卿從長計議。”

大唐作為後世人口中的“盛世大唐”,無論是那一項,都不能落後!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名醫的醫學技術,到現代也有借鑒。】

【比如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對瘧疾的種類和症狀有詳細記載,有30多種治療方劑,其中一種就是現代的青蒿,也就是華夏第一個醫學諾貝爾獎得來的參考。】

2015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皇家科學院的頒獎台上,一位華夏女性,成為了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經過組委會慎重決定,將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來自中國的屠呦呦!”

科學院的頒獎嘉賓鄭重地宣布獲獎者,以及她的重大貢獻:

“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全世界的瘧疾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福音!”

屠呦呦站在講台上,舉起獎杯,說起自己提取青蒿素的靈感:“青蒿素是中國獻給世界的禮物……”

屠呦呦接受采訪,詳細介紹起中醫藥的靈感來源,正是葛洪的《肘後備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生漬,絞取汁,儘服之。”

屠呦呦注意到了使用青蒿不用煎煮,從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製成了高效

、速效、低毒的新型抗瘧藥。

【此外,《肘後備急方》中還提到,在被狂犬咬傷之後,把狂犬殺掉,取其腦組織敷在傷口上,以預防狂犬病發作。

雖然看起來粗糙原始,操作和實際效果有些問題,但是已經有了免疫思想的萌芽。】

【到19世紀,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在狂犬腦中發現了狂犬病毒,經過分離、培養、製成了狂犬疫苗。】

天幕先放出狂犬病和被咬後的症狀,然後放出了《肘後備急方》裡的相關藥方,突然畫麵分割,在另一邊,就是穿著白大褂的生物學家在實驗室裡提取病毒,在玻璃器皿裡研製狂犬疫苗。

不是所有狗咬了之後都會傳染狂犬病,但是在現代已經有了成熟的狂犬疫苗的情況下,隻要及時打疫苗,可以免除絕大部分的狂犬病。

雖然狂犬疫苗是現代生物學家巴斯德發明的,葛洪也有了原始的免疫思想,後來還啟發了人痘。

.

“看來不應該直接用。”

葛洪發現,無論是青蒿素還是狂犬疫苗,都不是直接全部使用,是從青蒿裡提取青蒿素,從狂犬腦子裡提取狂犬病毒。

“可惜這些器材我們似乎沒有這個條件。”他的妻子,同樣也是名醫的鮑姑摸了摸下巴,“不知道煉丹爐可不可以提煉?後世不是還有煉丹爐手搓什麼實驗嗎?”

“還有白磷,也是用尿液燒出來的,煉丹爐其實有其他作用,隻是我們隻知道往嘴裡吃。”

說到這裡,兩夫妻一起笑了。

是啊,就像天幕說得,明明他們已經發現了那麼多有用的礦物質和藥材,怎麼隻顧著揉成團往嘴裡塞了?

應該提取精華,多找一些使用途徑。

最後,鮑姑一句話拍板:“先看看,沒準這次會放出一些器皿我們也可以做。”

【《肘後備急方》中描述了沙虱病,記錄它混在草叢中和水中,人們用混了沙虱蟲卵的水洗澡,或者從草叢經過,就會被蟲卵鑽到皮裡,可以用針把蟲子挑出來。】

【沙虱病是遠東特有的地方性傳染病,20世紀,美國學者立克次發現了恙蟲病病原體,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繼而製出疫苗來預防恙蟲病。1930年,日本學者才證明,它是由東方立克次體引起的恙蟲病,恙蟲幼蟲就是沙虱,是該病的傳染媒介。】

【此時,已經晚於葛洪1500多年。】

【此外,《肘後備急方》中還記載了天花的來源,關於天花是如何流入華夏以及流行,證明了天花是從西方向東方流傳過來的,因為首先是在南陽俘虜中發現,也叫做“虜瘡”。】

葛洪被誇得笑嘻嘻,也讓東晉的權貴非常心動。

這麼厲害,不如搶回來為自己服務?

但是剛一提議就被謀士給駁回了,理由是正因為葛洪名氣太大,真要惡性搶奪,就得淪落到跟殺華佗的曹操一樣的名聲。

權貴:“不不不,我們不想被天下名醫和後世子孫罵,還是罷了吧!”

曹操:“…………”

【雖然現代總是懷疑華夏古代的外科,但是魏晉南北時,除了華佗,還有明顯的病例記載了華夏其他的外科手術,甚至有了堪比現代整形外科的水平,比如已經有了成熟的修補唇裂技術。】

晉朝時期,有一位天生唇裂的文士,名叫魏詠之。

因為天生唇裂,非常影響形象,在講究名士風流的魏晉,在連男人都要敷粉的魏晉,魏詠之的形象因為自己的唇裂可謂是非常受到影響,連婚約都很難定下。

他為之苦惱時,一位友人向他建議:“聽說荊州刺史殷仲堪府上的府醫會治療唇裂,你不如去試試。”

魏詠之沒有辦法,為了自己的前程,也為了自己的婚事,不辭勞苦去荊州找人。

他備了厚禮,去拜訪荊州刺史殷仲堪,開門見山地請求道:“我聽聞您手下有名醫能治療唇裂,特意來求醫。”

殷仲堪很好說話,同情地看了一眼魏詠之的嘴唇,立刻答應了:“可以,我讓他給你瞧瞧。”

殷仲堪命人請出府醫,府醫看了一眼就肯定道:“可以治療。”

魏詠之剛剛露出喜色,府醫又道:“但是必須在百日之內隻能進食稀粥,而且不能大笑和多言語,你可願意?”

聽到這要求,魏詠之反而鬆了一口氣,有條件不要緊,就怕不能治。

他認真道:“彆說一百天,就算是半輩子不能言語和進食稀粥,我也願意!”

府醫點點頭,也不意外,便約定好手術時間,去做準備。

到了約定好的時間,手術就在殷仲堪府中進行,那位厲害的府醫很快就結束了手術。

“手術好了。”府醫做完手術後,魏詠之從病床上起身,要去摸嘴唇連忙被府醫攔住,再次說了一些術後注意事項,不忘叮囑:“切記!切記!”

魏詠之不能說話,隻能點頭。

殷仲堪很大方地讓魏詠之在這段時間先住在自己府上,命人照顧,他閉口不言,隻食稀粥,有了初步恢複之後,才滿意離開。

.

“治療唇裂啊,我們大唐也有,怎麼就是沒這手術呢?”

唐朝,同樣曾經是唇裂患者的方乾疑惑道。

方乾曾經因為唇裂,在唐敬宗時期,考取進士後見到主考官,被主考官以麵貌不雅的理由除去錄取資格,情緒鬱悶之下,到處求醫。

一直到晚年,方乾才遇到了一位補唇先生,幫他進行了唇裂修補手術,痊愈後非常滿意。

方乾記得,那位補唇先生前來求醫的病患很多,至少10餘人,大家都對補唇先生的醫術很滿意,各種送上重禮。

“看來是後世的大夫學藝不精,辱沒了先生的名聲,竟然讓後世以為先人沒這技術。真是不肖子孫!”方乾說著,來了靈感,揮筆開始寫詩,寫完之後招來自己的門人韋莊:“端己,你看看,我的詩寫得如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