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以後的玄燁眼前一黑。
大清在宋朝後麵,他還來不及看到古色古香的先秦古物,就這麼被蔡京禍禍了?
不光玄燁覺得不妥,天幕也是痛心疾首。
【同誌們,千萬不要學啊!這跟現代那些沒有審美的業餘修複師亂給古文物塗色有什麼區彆!】
荊咕先是放出現代那些失敗的文物修複,修複前,充滿了時間與曆史的沉澱,雖然殘缺有遺憾,但是寫滿了故事;
修複後,刺激的色彩,充滿了現代化學顏料的拙劣和業餘修複者的劣質審美,雖然看似完整,但是寫滿了曆史愛好者的憤怒!
.
“後世的顏料看來不值錢。”劉徹看得一陣啞然,好半天才說道。
這樣鮮豔的顏色,是怎麼搭配出如此辣眼睛的效果的?
哪怕他不是宮廷畫師,也不擅長丹青作畫,也不至於沒有審美。
但是他懷疑,給這些文物上色的所謂修複師就沒有審美!
司馬相如閉上眼睛,喃喃道:“原來後世也不是什麼都好的……”
看看,這不是就露出破綻了。
【靖康之恥發生後,金人破汴京,將石鼓與宣和殿的金石書畫一同運至金中都城燕京。元初,先是將石鼓放置在國子學,後又放置在孔廟大成殿門內左右石壁下,如此一放六百餘年。】
【抗戰初期,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石鼓先後遷往上海、南京、四川峨眉等地。後西遷文物東歸南京,南京政府曾經想要將石鼓與其他文物一起遷往台灣,但是因為石鼓特彆重難以帶上飛機,逃過一劫,解放後石鼓重新回到北京,現存於北京故宮。】
玄燁長長歎了一口氣。
“還是回到了故宮。”
雖然他現在還沒機會看到,但是好消息是,石鼓最終還是回到了他的紫禁城,也就是後世人口中的故宮。
而這樣曆儘千辛萬苦,其中隱藏的政治動蕩,時代背景的艱難,讓玄燁隻要稍作思考就觸目驚心。
文物還有人保護著,能一直存到後世,能平安回到安全的地方,但是人呢?
有多少人在經曆過那些遷移、戰亂之後還能平安回到故土?
甚至是保護文物的那些後世文人和戰士,又有多少人為了轉移文物付出生命的代價?
能聽懂其中含義的,不僅玄燁一人。
李世民沉默良久,眼眶微微濕潤:“後世人果然很在意祖宗的文化。”
一堆政府帶走都嫌棄太重的石鼓,被一群戰亂中的平民到處轉移,其中又付出了多少代價?
他們沒有因為戰火的威脅選擇放棄,也沒有因為條件艱苦受到利益的誘惑選擇販賣,而是前赴後繼,一路轉移,到處帶著文物避難,直到將文物平安送回北京故宮,那個可以保護文物的最安全的地方。
他們保護的何止是文物,保護的是代代相傳的華夏文明!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朝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
【據《漢書·藝文誌》載,秦時李斯作《倉頡》七章,趙高作《爰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學》七章。】
【這二種書當時既通用“倉頡”之名,則字體上也應是同一的。它們都算得上是當時的字典?,被稱作“秦篆”。】
聽到趙高這個名字,嬴政有一瞬間的恍惚。
他偏向法家,法家講究的是“重才不重德”,哪怕明知趙高有些缺陷,嬴政也不在乎,還是大膽的使用和信任。
實在是,趙高很好用,是有能力的。
但是,趙高支持胡亥讓大秦二世而亡,這是嬴政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在天幕劇透了大秦的未來後,嬴政留下了李斯戴罪立功,趙高早已送上了黃泉路。
但現在嬴政並不後悔,天幕又送來了更多人才,用彆人家的人才,更香!
【此外,雖然我們現代經常說“秦篆漢隸”,但實際上,隸書同樣來源於秦朝。】
【相傳隸書最早由一名徒隸所創造,目前因為沒有名字已經不可考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秦朝,隸書的使用人群的確是徒隸。】
【秦篆的繁複我們大家看一眼就能深有體會,由於官獄事務繁冗,簡省文字變得必要,因此更為簡便的隸書一經發明就廣受歡迎。到漢朝時期,隸書大為通行,文字進一步統一,成為今天的楷書的起源。】
【後世雖然總喜歡罵始皇帝“暴君”,卻不會想到,始皇帝的大一統行為,也為後世帶來了許多文化上的良心影響。】
此言一出,漢朝的文人反應最大,尤其是儒生。
“秦始皇那暴君隻會焚書坑儒,怎麼可能對文化有幫助!”
“他焚毀了多少書!多少書啊!”
但並不是每個文人都被迷惑,有人快速指出:“那個,天幕說過,始皇帝隻是收天下書籍藏於鹹陽宮,焚書的是項羽……”
指責始皇帝的儒生一頓,改口:“他坑儒了!”
“我怎麼記得坑殺的是那騙人的方士?方士煉的丹藥有毒,放我朝也會被砍頭。”
“胡說八道!這是聖人書中所說,秦始皇焚書坑儒!”
“如果秦始皇坑殺儒生,為什麼要讓大儒淳於越給扶蘇當老師?不怕淳於越報複行刺嗎?”
“這說明他不喜歡扶蘇,就喜歡胡亥!”
“我看你才是胡說八道!”
爭議中,街頭又是一頓口水打仗,對噴的有理有據。
【當時的部分齊魯儒生還非常反對始皇帝泰山封禪,認為始皇帝沒資格,封禪時遭遇狂風暴雨,儒生一個個冷嘲熱諷。但卻不知,這並不僅僅是為了誇耀功績。】
【封禪,是祭祀泰山的禮法。在泰山頂上築土祭祀稱作“封”,在泰山山麓掃梁父之土稱為“禪”。】
【秦國其實並沒有封禪之禮,封禪是齊魯地區的土地祭祀,齊魯大地以泰山為國家中心。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很大一個政治信號,就是在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從此之後,華夏後世的征服者都開始吸收被征服者的文化。】
扶蘇震驚地看向父親:這個一直被儒生詬病勞民傷財的封禪,竟然不是為了誇耀功績?
連淳於越也是以一種陌生而驚訝的眼神看著帝王:難道,他們真得是目光太狹隘了?
嬴政麵無表情,手指交叉,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看得出來很放鬆,心情不錯。
【那些儒生可能以為,全世界都這樣,但是從四大文明古國隻有華夏的前麵不需要加“古”字就可以知道,並不是。征服一個文明之後直接覆蓋其所有文明和曆史才是常態。】
【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進入了黑暗蒙昧時期,因為曾經的古羅馬古希臘等古老文明直接被侵略者抹除了。征服者帶來了武力,抹除了文明,自己卻沒能力發展,於是有了持續上千年的蒙昧時期,直到文藝複興。】
【而歐洲的文藝複興,正是在曾經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華夏、古阿拉伯和古印度的文明,重新發展而來的。】
那些依然留在齊魯之地、不肯為秦始皇效力的儒生沒有被點名直接罵,但是這樣的說法,讓他們更加臉紅。
而已經前往鹹陽的儒生,彼此對視一眼,麵色微紅的跟其他百家解釋:也不是所有儒生都這麼迂腐的。?[(”
“帝王與我們的眼光到底是不一樣的。”曾經與之經常互相對罵的墨家弟子主動安慰道,“你們在陛下封禪經曆了狂風暴雨還冷嘲熱諷,這都沒有被殺,足以說明陛下的大度了。”
儒生們連連點頭。
對比一下後世動不動文字獄,始皇帝不知道大度多少倍了!
“陛下明明不喜歡淳於越,還讓他當扶蘇的老師。”說話的名家人很羨慕,雖然他知道那是因為淳於越的確博學多才、人品也還不錯,但那可是皇長子,看如今陛下的態度,妥妥的大秦繼承人,當未來皇帝的老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也想!
“我也希望有這樣的不喜歡!”
【秦始皇將十二萬富戶遷徙至都城,這同樣是後世帝王效仿的創舉之一。】
【漢朝以長安為都城,周圍有五陵,於是將南方的富豪安置於此。唐朝時同樣遷移達官貴人於五陵,也就是唐詩中屢屢提到的“五陵少年”。】
【這樣一方麵是為了限製地方豪強的勢力,將他們挪到天子腳下,離開自己的地盤,更便於皇權集中。另一方麵對於集中資本繁榮都城,促進都城的經濟發展同樣重要,是大一統政治的必要措施。】
秦朝的地方豪強:“……”
是的,受傷害的都是我們。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了商業的重要性,他們最擔心的都不是帝王的打壓,是秦亡之後亂軍抵達,一群豪強聚集在一起,豈不是一打一個準?
雖然知道有好處,還是忍不住會思念家鄉,在自己的地盤上才覺得更有安全感。
【此舉一開始遭到反對,但後來卻形成一種風俗,不僅華夏往後的朝代屢屢模仿,受到華夏文化影響的日本同樣受到影響,在以奈良、京都為都以及豐臣氏建設大阪時
,江戶開府時也采用了類似的做法,日後後世的天皇也紛紛效仿。】
【後來“秦”成為了強大的象征,古羅馬稱呼大漢為“大秦”,大漢稱呼古羅馬為“大秦”,而曆朝曆代被封為“秦王”的都能征善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就是“秦王李世民”。】
嬴政笑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原來也曾是秦王。”
這算不算也是大秦的後裔?
這一波,大秦嬴麻了。
劉徹嘀嘀咕咕:“為什麼不是漢王?這大唐的子孫不孝!”
李隆基想起自己最崇敬的太宗爺爺:“自太宗皇帝之後,再也沒有人有資格受封為秦王。”
秦王,當能征善戰,封疆拓土。
有李世民的珠玉在前,此後大唐再也沒有人有資格被封為“秦王”。
【這就是秦始皇的魅力,也可以說是大秦的文化影響力!】
【秦始皇代表著大秦的強大,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全世界!】
老秦人集體驕傲。
而其他皇帝,酸溜溜。
朱元璋想想自己被天幕罵了很多次,再想想秦始皇多次被誇,氣得吹胡子瞪眼:“後世人真的很喜歡始皇帝那個暴……那個始皇帝,他有什麼值得好喜歡的!”
朱棣:“……”
父皇能改口,已經進步了,可惜文采似乎還是沒什麼長進。
【所以,在講秦漢文學之前,咕咕先講一講帝王。首先,因為“文化入侵”與“文化影響力”相關,說起大秦,論文化影響力誰能比得過秦始皇?】
【其次,因為帝王的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當時社會的文風。】
【假如沒有秦始皇的開明,出身卑微、人品還不咋地的李斯不會得到重用,很多政策也不會得到實施,自己的文章也沒機會傳到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