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咕咕前麵說過,這裡不再贅敘,隻說一下對後世的影響。】
【從散文上來說,漢初政論家賈誼、晁錯等的政論文都是從荀子、韓非及其他法家的議論文發展而來。
魏晉以後,老莊大行於世,“竹林七賢”的嵇康和阮籍大談玄風,東晉玄言詩風獨盛,齊梁文論書劄也受到影響。
唐宋時期,古文家和往後的古文家對先秦諸子散文也是學習者頗多。】
【在詩歌上來說,《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天問》為代表的楚辭,成為了後世的“風.騷”並列的兩種文體,一為集體創作,一為文人獨立創作;一為現實主義,一為浪漫主義,也為唐詩宋詞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打下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家”,在當時不受重視,並沒有成為當時顯學,但是明清時期家大放異彩,有了“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各朝各代代表文體。】
嬴政:“大秦呢?”
他掃視著自己的滿朝文武,不敢置信:“大秦人才濟濟,竟然在後世沒有文采留名?”
他雖然重視法家,但朝堂之上什麼人都有,也有儒家等擅長文的淳於越等博士,現在得知後世沒有大秦文人的名字,嬴政頓時看著淳於越等人的視線更挑剔了。
淳於越:“……”
陛下的眼神就差直說:天天隻知道說他這說他那,倒是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啊!
“博士”這個官職從戰國時期就有了,主要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掌通古今,傳授學問,培養人才等,總的來說:負責文化教育類。
但是他們沒讓大秦的文才青史留名,說明博士這工作,還沒“家”做得好!
想想一直不被看在眼裡的家,淳於越憋屈。
這種街頭巷尾的瑣碎之言竟然也能在後世揚名,他儒家竟然不能,這是恥辱!
.
劉徹也發現了大漢在這裡沒有名字:“我大漢呢?”
劉徹就差站起來在天幕的字體上扒拉幾l下,怎麼看都沒有大漢,失望了:“我大漢的詩歌和賦竟然沒有名字?”
汲黯安慰道:“秦朝也沒有。”
“大秦多少年,大漢又多少年!”劉徹不甘心,憤憤然之後猛地看向司馬相如、東方朔等人,大聲訓斥,“你們真是讓朕太失望了!”
司馬相如:“……”
這熟悉的壓力又來了。
可是陛下,天幕提到過他的“賦”,也提到過“漢賦”!
司馬相如委婉提示,可是劉徹就是不滿,沒能排在唐宋前麵,他還是覺得不夠。
總之一句話,都給他卷起來!
【不僅僅是文化,甚至還有民間的風氣,戰國末年的風氣一直影響了秦漢。】
【戰國末年,因為各國公子喜歡“養士”,這裡的“士”不是後來的文人、士大夫,是遊俠之類的人物。於是
養成了一種民間風習,即遊俠與貨殖富者廣布。】
【從戰國末年⑩[(,已經經常有王侯將相常起自民間。遊說有範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有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
嬴政聽著這些熟悉的人名,眼裡閃過一絲追憶。
這裡麵有他至今仍然重用的,比如王翦。
也有他非常仰慕,可惜生不逢時的,比如戰神白起。
這些人哪怕大部分比他早生了許多年,但是嬴政生在那複雜的王室,聽著他們的故事長大,對他們的事跡比後世人更為熟悉。
“雖然都是布衣,但的確大才!”嬴政眼裡閃過一絲野心,他也想,擁有自己的一匹布衣大才!
【到秦朝時期,項羽見始皇巡幸,敢說要取而代之,劉邦見到始皇帝,說大丈夫當如此。所以,也就有了陳勝說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舉兵後,民間起義軍四起,六國舊貴族同樣起兵,但是時代不再屬於舊貴族,哪怕是一心想要複國的張良,最終也放棄了韓國。】
漢高祖時期,劉邦突然有些想念酈食其了。
當年的楚漢之爭期間,漢軍裡同樣有人提議,與其他起義軍一樣,應當擁立六國之後。
比如酈食其,就曾經這樣勸告劉邦,隻不過被拒絕了。
“還得是子房厲害。”劉邦看向遠處,想起了已經辭官歸隱的張良。
一想到張良,曾經為他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最終慘遭齊王田廣烹殺的酈食其也被拋在了腦後。
張良雖然是韓宰相的後代,已經看出六國舊貴族的無能,不可能靠立六國之後來分割天下,因此勸誡劉邦不要擁立六國宗室。
果不其然,在楚漢相爭的五年中,立六國之後者皆亡,布衣取而代之相繼興起,劉邦帶著一群布衣笑到了最後。
【到漢朝初立時,張良是漢初開國大臣中身份最尊貴的舊貴族,其他的勉強算上層階級的,張蒼曾任秦禦史,叔孫通是秦博士,蕭何是沛縣主吏掾,曹參是沛縣獄吏。】
【然後是王陵、陸賈等無官職的平民,稱為“白徒”。此外,劉邦的那一群開國功臣老鄉們,樊噲是殺狗的,周勃是辦喪事的,灌嬰是賣繒的,婁敬是車夫,韓信出身普通,彭越、黥布則本是群盜。然而這些人最終都出將入相。】
【而作為名士,範增失意而死,張耳、陳餘等無處施展本領,名士也無處大展拳腳。】
這一時期,嬴政狂喜。
想什麼來什麼,這裡麵也有不少人天幕之前從未提過,這下可好,說的如此清楚,他可以一網打儘了!
“來人,速速去尋找天幕上提到的這些人!”
他現在已經找到的主要是劉邦、蕭何、呂雉等在漢初身居高位屢次被天幕提到的,還有韓信、張良這樣後世封神的大才。現在又來了在周勃、灌嬰、婁敬等好多人,嬴政感覺自己可以把漢初的朝廷一鍋端。
嬴政看著天幕的眼
神頓時無比深情:天幕繼續!多說點,朕愛聽!
被嬴政派遣出去的劉邦,此時離開了大秦的國境,還不知道,自己出一趟遠門,所有的牆角全被挖了……
【現在我們回到文化上,先看看秦朝的文字與文化。】
【眾所周知,秦朝使用的文字是秦篆,也是秦始皇的功績“書同文”。】
天幕放出了讓嬴政和李斯等人都覺得很熟悉的圖片,來自“琅琊台刻石”的拓片細節,和經曆了千年時光已經有些模糊的琅琊台刻石。
李斯無比激動:這是他寫得!
難道今天作為大秦代表的文人是他嗎!
【近代著名學者羅振玉、王國維在研究始皇統一文字時,發現戰國時通行籀文和古文,六國采用古文,秦和周采用籀文。
秦興起於西周舊地,故繼承了周的文字。六國文字則可能傳自殷商,所以字體有差異。始皇時代以籀文為基礎作秦篆,六國使用的文字遭到廢除,這就是“書同文”。】
【籀文,是古漢字中的一種書體,又稱為“大篆”、“籀書”,起源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籀文的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稱為“石刻之祖”。】
天幕放出了在故宮博物館石鼓館拍攝的圖片,那黑色的石鼓因為距離遙遠看起來字跡模糊,但是荊咕體貼地放上了局部的文字,十分清晰,隻是有些斷斷續續。
對某些人來說,即使不完整看起來也格外的熟悉。
嬴政看著上麵的文字,微微挑眉:“秦王出獵的故事,這是文公還是穆公時期的獵碣?”
竟然是他老祖宗留下的,祖宗留下石鼓,他留下琅琊山石刻,他們果然是一家人!
.
唐初,陝西鳳翔,某個因為剛從山裡搬了一堆黑石頭準備用來做石磨石滾等石器的匠人看了看天幕,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麵前的石鼓。
“娘子!你快看看,這是不是天幕上說的石鼓文!”
他娘子看到天幕的圖片開始,已經在觀察自家那個大黑石頭跟天幕上的石鼓有什麼不同。
越看越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家的石鼓上麵的文字更清晰。
匠人圍著石鼓打轉,有些焦急:“看起來很像,我們要是識字就好了!”
他娘子卻擺擺手:“我不識字,但是我把天幕上的那石鼓文當繡花的花樣看,我看,跟這上麵的花兒L字啥的,就是一個樣!”
“那咱留下當傳家寶?”匠人一聽大喜,第一反應就是留下來傳給子孫。
娘子卻翻了個白眼:“咱那堆黑色石頭天天扔院子裡,鄰居誰沒看到過,還有人問過。現在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你瞞得住也守不住。”
他們這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大唐律規定,父母在子女不能
有私產,也就是說,這石鼓雖然是匠人找到帶回家的,但實際上屬於匠人的父母,要傳給後人,傳給的是他們一家五兄弟裡哪個兄弟的後人可說不準。
匠人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這時看到院子外已經有人聞訊而來:“石頭,聽說你從山上拉的石頭就是那石鼓文?”
不僅是鄰居,很快城裡的商人也來了,甚至是地方官吏。
“交給朝廷,不然咱這小地方,誰都保不住!”娘子這時候精明地低聲說道,“用一個石鼓,換一個官職,這生意比換錢更好!”
匠人頓時眼前一亮,趁著在幫大哥照顧孩子的父母還沒反應過來,立刻應允了官吏,將石鼓獻給朝廷。
“好小子,有自知之明。”親自策馬趕來的地方官為匠人的識相十分滿意,也為自己啥也不乾白撿這一份功勞高興,拍拍匠人的肩膀,“放心,朝廷不會讓你失望的!”
匠人露出憨厚的笑容,仿佛真得隻是一心為公。
官吏也不管他是真老實還是假老實,從馬換了馬車,一路快馬加鞭,載著這寶貝的先秦石鼓文朝長安趕過去。
一路上,官吏一邊趕路,一邊依然在聽著天幕的內容。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最初,石鼓發現於唐初的陝西鳳翔,共計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二尺,分彆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麵,故又稱“獵碣”。】
官吏大喜:發現於唐初陝西鳳翔,現在是貞觀年間,這些石鼓果然是真的!
李世民同樣也很高興:“朕這算是有機會欣賞一下先秦古物了。”
【不過石鼓文的年代至今依然成謎。】
【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你可能會詢問,我們現代的技術難道還檢驗不出來石鼓文到底是哪個朝代的文字嗎?】
【我們現代有這個技術,可惜石鼓文等不到了。】
【在時間與大自然的折磨下,石鼓刻石文字多殘。我們剛剛看到的拓片,是根據古人的記載模擬的。北宋時期,司馬池移其入鳳翔府學,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
天幕把博物館裡的石鼓放大,露出局部,可以看到,大部分字跡模糊,甚至有的已經徹底一字無存,乍一看就是光禿禿的黑色石頭。
【而且,石鼓還遭遇過破壞。宋徽宗年間,因為趙佶喜歡古物,蔡京將石鼓文遷至汴京,後又遷入宮中稽古閣,以黃金填字,以示珍貴。】
“黃金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