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給總統的信(2 / 2)

李諭說:“肯定不會!雖然中國是個溫和的國家,但中國人並非可以被隨意占領驅使的。”

詹姆斯校長說:“我同意你的說法,實際上我已經被來自中國的使團詢問過許多次,他們希望聘請願意在中國擔任職務的美國年輕人。我想這就是我們文化溝通的一種方式,但我也要鄭重聲明,在這個過程中,會是我們的文化輸出。”

詹姆斯說得已經很坦誠了,李諭笑道:“多輸出點沒關係的,現在中國就是個大熔爐,把越多思路想法扔進去,效果越好。”

詹姆斯說:“就像你們神話中那個煉丹爐?”

李諭哈哈一笑:“有那麼點道理。”

詹姆斯校長又說:“聽說你們還見了總統先生,提到了派遣留學生之事?”

李諭點點頭:“確有此事。”

詹姆斯校長問道:“總統什麼意見?”

“羅斯福總統應當是同意了,而且還有意退還庚子賠款。”李諭說。

詹姆斯高興道:“總統這麼做太對了!我早就給我的學生說過,過度的壓榨隻有短期利益,這不符合我們的精神。既然總統也有意,我可以再給總統寫封信,催促他完成這件事。”

李諭沒想到詹姆斯校長竟然主動提出,說道:“校長真是英明之人,我代表中國所有的學子向你致以崇高敬意。”

詹姆斯卻說:“談不上英明,因為我不想隱瞞你,我這麼做也存有自己的私心。”

李諭當然明白他是站在美國利益上這麼做,但能讓留學生留美,肯定是件雙贏的事。

李諭說:“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校長。”

詹姆斯笑道:“到時候你來我們尹利諾尹大學做個演講就可以。”

“這不是無本買賣嘛,我也太賺了。”李諭笑道。

詹姆斯說:“還是用一句你們中國話,禮尚往來。而且我一向認為,我們今天的高等院校遠比歐洲、日本的院校更能滿足中國學生認識先進文明的願望。”

好吧,他也的確是充滿自信。

不過這種自信一直貫穿老美的文化之中,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一直妄自菲薄也不行。

當然嘍,後來美國教育演化成了兩種,一個是精英教育,一個是快樂教育。

哪怕在二十一世紀,美國的精英教育辛苦程度也是不弱於中日韓三國,學生非常辛苦也非常刻苦。

但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中國人以為美國教育就是快樂教育,天天啥也不學,上課各種玩,沒有作業、沒有壓力,還能上名牌大學,感覺爽翻了。

想想就不可能!

就像國內很多人也以為隻要是個北京人隨便學學習就能上清北一樣。就比如清華,即便北京考生考上清華的比例比山東、河南什麼的高多了,但那也是從四五萬學生裡隻招五百來個。——筆者也是山東考生出來的,隻是想說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無法改變的客觀原因而忽視更大的主觀原因,否則喪失了奮鬥的心,今後的人生恐怕會更糟糕。就像二十世紀初正開始從晚清泥潭裡艱難爬出來的中國一樣,與歐美比出發點更低,但也是堅定不移走下來了。

有點說偏了,說回美國的快樂教育,實際上都是些美國的底層人,他們上了幾年學後當然也很自信。雖然很多接頭采訪拿張世界地圖,不少美國成年人連美國在哪都指不出來。

但人家就是自信!

隻不過是盲目自信……

兩人又交流了一會兒關於物理學、天文學以及數學的觀點,詹姆斯實在是詫異於李諭的學識,以他一個見了數不清優秀學生的校長而言,都沒有在同齡人中見過如此淵博的。

“先生果然真才實學,難怪能夠拿到極難獲得的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資格。”詹姆斯歎道。

李諭趁機添油加醋:“中國臥虎藏龍,像我這樣的人還有不少。”

詹姆斯說:“那我更當慎重寫下這封信,不能再讓中國每年數千留學生流向日本。”

詹姆斯也是說到做到。

曆史上他確實向羅斯福總統寫了這封信,而且對羅斯福影響還是很大的,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國退還庚子賠款並投入教育之中。

所以詹姆斯也可以算是有功的一人。

雖說這封信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講美國利益,但聰明人也應該看得出,不在裡麵加上美國能獲得的利益,美國高層又怎麼會同意?

國際關係嘛,說白了就是利益驅使。

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初的國際關係,哪有道德一說。

因而也無可厚非。

比如詹姆斯明確闡述了利用文化輸出效果比武力占領更好的觀點,“哪個國家能夠做到成功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那個國家為此付出的一些努力,就會在道義、文化及商業的影響力方麵獲取最大的回報。”

“如果美國在三十年前就成功地把中國留學潮引向美國、並使其長盛不衰曾經有一度看來快成功了,那麼我們今天就可以通過文化知識上和精神上對中國新一代精英群體施加深刻影響,並以最令人滿意又最微妙的方式左右其走向。”

而且詹姆斯也給羅斯福想辦法繞開之前的排華法桉,“我們可以不接受中國的勞工,但可以體麵地對待中國學生,為他們提供我們的教育設施。我們隻需要讓他們注意美國教育資源更強的這些事實,以保證他們的到來,有利的結果必將從這一能影響他們全部思想和情感的機緣中自然產生。”

“中國已經派遣了數百、甚至數千的年輕人去外國留學,據說有五千在日本,數百在歐洲——僅在最爾小國比利時就有三百人。這意味著這些人回國後將引導中國效彷歐洲而不是美國,效彷英國、法國、德國,而不是美利堅合眾國;這意味著他們將推薦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教師和工程師在中國擔任要職,而不是推薦美國人;這意味著中國人將買英國、法國和德國商品,而不是美國貨;各種工業上的特許權將給予歐洲,而不是美國。”

雖然美國人在排比之類的文學表達上,和還是有點差距,不過效果確實達成了。

此後美國通過了較為寬鬆的留學政策。

這種信不能以尋常之道理看待,隻能放在國際關係上看,就是互相利用、互相博弈。

隻不過此時的中華根本沒多少籌碼,很多東西隻能被動接受,然後再緩慢尋求時機。

否則不派留學生出國,沒有人才湧現,形勢肯定隻會更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