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是奧地利鋼鐵巨頭,隻是現在基本隱居幕後。
他此前拒絕了奧地利授予的貴族,但對德國的貴族身份又非常執著,一直聲稱自己是德國貴族的私生子。
而他對子女的教育非常有問題,導致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後來有兩個兒子先後自殺,或許就有童年有關。
一個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一個不好的童年則需要一生治愈。
聊了一會兒後,卡爾拿出紙筆,與李諭簽訂了使用不鏽鋼專利權生產日用品的合同。
這是一個大單,奧地利生產能力十分強,幾乎可以輻射整個東歐與南歐,專利使用費一年就能超過十萬美元。
簽完合同,古斯塔夫·馬勒也來到了卡爾家,他是奧地利著名的音樂家。隻不過奧地利出名的音樂家太多了,普通人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他可是號稱最後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交響樂作曲家。
奧地利的有錢人以及貴族,甚至皇室都喜歡資助音樂家,作為奧地利最有錢的家族之一,卡爾對藝術的讚助十分康慨,所以很多同時期的音樂家都是他家的常客。
受早年一些小學課文或者課外讀物影響,很多人印象中音樂家、作曲家似乎都是窮苦人,典型的如貝多芬和莫紮特。
貝多芬被描述成了“窮苦悲慘”的形象,而莫紮特最後甚至葬身乞丐墳墓,屍骨無存……
心靈留下了小小的創傷。
李諭少年時期讀到後還挺難過的,本來很喜歡吹口琴,想學點音樂課外班,但被堅決阻止,因為感覺搞音樂太窮了0.0
實際上都是假的哈。
這事吧,說起來很有趣,在那個十年特殊時期,音樂學院的教授們為了防止衝昏頭腦的紅色小將們把珍貴的交響樂音樂總譜付之一炬,也為了讓西方色彩濃鬱的貝多芬、莫紮特的作品可以正常演奏,刻意編造了不少故事。
教授們腦子很靈活,專門寫了一本《音樂的故事小冊子,作為普及讀物,到處發行。
小冊子中把音樂家們塑造成了出生寒微、窮困潦倒的貧下中農形象;至於一些家境的確好、不能說太窮的,就加上各種身殘誌堅的悲情人設,創作的音樂也都是為了歌頌被壓榨的平民。
就連年少成名、花天酒地的莫紮特都被描寫成了“無錢治病、英年早逝”……
反正讓你看了就同情得內牛滿麵那種。
於是乎,音樂家階級被成功劃為“貧下中農”,作品順勢廣為流傳,貝多芬直接成了服務勞苦大眾的文藝標兵。
再然後嘛,不知道為啥這些故事混入了小學教材裡,導致不少人誤以為那些大音樂家們是真的窮困潦倒。
長大後,當李諭第一次看到大鋼琴家郎朗生活如此優握,還有一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後十分震驚:彈鋼琴的不都很窮嗎?
後來才知道,能學得起鋼琴的家庭那才是真有錢的好不好!和吹口琴根本不是一個概念的說。
真實曆史上的貝多芬、莫紮特,當然都是很有錢的。
貝多芬可能年少時期有點清貧,但人家成年後吸金能力非常強。他有一個學生,是奧地利的公爵,皇帝的堂兄弟!給這種人授課,收入怎麼會低。
至於莫紮特,後來奧地利曾經公開過他十年間的賬單和收據,揭開了他“窮苦”生活的真相:收入至少是普通人的400倍!
莫紮特在首都維也納核心區域七個房間的大公寓,還有私人台球桌、理發師、專門的馬車位。
真是太窮了,窮得讓人忍不住流淚!
另外,海頓、舒伯特、李斯特等其他大名鼎鼎的音樂家不遑多讓。
李斯特直接是“流量巨星”,他演出的時候,瘋狂的女粉絲直接把珠寶、鈔票往台上扔,開演唱會和開提款機似的。
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對當年受傷的幼小心靈的安慰。
而眼前來赴約的古斯塔夫·馬勒,三年後創下過一個半月演出掙了一萬美元的壯舉。
他目前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首席指揮,並且擁有藝術總監這個非常有聲望的位置。
卡爾見到古斯塔夫·馬勒很開心:“聽說後天你會指揮一場盛大演出,皇儲斐迪南大公都會親臨歌劇院。”
馬勒說:“是的,這場演出采取的是受邀製,我專門給你帶來了幾張邀請票。”
卡爾非常感激:“實在不知道如何感謝。”
馬勒笑道:“您平時的饋贈已經足夠之多。”
卡爾又為李諭和馬勒作了介紹,馬勒頗為驚訝:“東方神秘的科學巨子!我想我明天必須再給您帶幾張票,如果斐迪南大公知道您也參加,一定非常高興!”
由於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茜茜公主的丈夫對科學界同樣十分重視,所以整個奧地利對科學家還是十分尊重的,隻不過維也納的科學氛圍確實比不上柏林、倫敦濃厚罷了。